图书介绍

政务工作全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务工作全书 上
  • 王瑞璞,张占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780140616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90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7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务工作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政府机构3

第一章 政府机构的设置3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述3

第二节 党和政府的关系7

第三节 政府机构的设置13

第二章 国务院18

第一节 国务院的性质、地位和职权18

第二节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21

第三节 国务院的主要机构和职责30

第三章 地方政府机构35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政治和行政地位35

第二节 行政区域的层级和类型39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49

第四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63

第四章 国务院组织机构沿革74

第二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91

第一章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评析91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91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明显进步95

第三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经验借鉴96

第四节 行政管理体制亟待解决的问题98

第五节 政府系统决策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99

第二章 行政管理法制文革的指导思想10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思想概述10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关于政府管理思想的新贡献110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促进122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34

第三章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42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142

第二节 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特点145

第三节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展开152

第四节 政府职能定位和机构设置154

第五节 政府机构设置新的实现形式157

第六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领域163

第四章 建设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165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65

第二节 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69

第三节 责任政府的特点与责任政府建设174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178

第五节 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185

第六节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190

第五章 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195

第一节 新阶段大部门制改革的特殊性195

第二节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197

第三节 实行大部门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199

第四节 大部制难以承受之重200

第五节 强化环境保护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责204

第六节 海南“大部门”体制的先行试验206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209

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209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的发展211

第三节 公务员法的创新212

第四节 公务员法的突出特色214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218

第一节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特征的界定21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特征220

第三编 政府机构配套改革227

第一章 中国行政体制纵向权力结构调整227

第一节 纵向权力结构调整综述227

第二节 纵向权力结构调整的历程230

第三节 纵向权力结构调整中的经验教训与趋势242

第二章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改革247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关系调整综述247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以及对公共治理的影响253

第三节 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与趋势266

第四节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社会关系277

第三章 中国行政法制改革290

第一节 行政法制改革的基础和构成290

第二节 行政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成果293

第三节 行政法制改革的发展趋势303

第四章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306

第一节 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306

第二节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309

第三节 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320

第五章 中国改革示范区的行政体制改革324

第一节 综合示范区行政体制改革综述324

第二节 综合示范区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30

第三节 综合示范区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343

第四编 省直管县改革347

第一章 省直管县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347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347

第二节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349

第三节 市管县体制的演进及消极因素增多352

第四节 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的战略意图357

第二章 省直管县改革的经验借鉴与理论基础362

第一节 市管县体制“漏斗效应”的综合解析362

第二节 理论界对省直管县改革的研讨观点368

第三节 政府层级和行政区划调整的国际经验370

第四节 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的理论基础373

第三章 浙江:省直管县体制探索的先行受益者376

第一节 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形成和改进376

第二节 浙江省对经济强县(市)的四轮放权和扩权382

第三节 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践效应383

第四节 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经验与问题观察388

第四章 海南:率先全面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393

第一节 海南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的经验393

第二节 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的效果分析397

第三节 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400

第四节 完善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的思路407

第五章 重庆:直管区县体制的调整和完善416

第一节 重庆直辖后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的调整416

第二节 重庆市区县扩权与县(区)域经济发展419

第三节 重庆市直管区县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422

第四节 完善重庆市直管区县行政体制的思路423

第六章 鄂皖粤豫吉等省域省直管县改革426

第一节 湖北:省直管县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426

第二节 安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突破429

第三节 广东: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的实践431

第四节 河南:强县(市)扩权遭遇的尴尬432

第五节 吉林:体制创新和放权扩权同步展开437

第七章 省直管县的分类改革与配套政策440

第一节 推进改革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分析440

第二节 改革遇到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444

第三节 财政体制类型和区域改革类型446

第四节 从财政体制到行政体制省直管县449

第八章 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区划的渐进调整455

第一节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需要统筹安排455

第二节 逐步缩小省级政府的管理规模和幅度456

第三节 调整市级机构和新的设市发展战略467

第四节 县级政府的充实强化和分类调整472

第五节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未来发展473

第五编 服务型政府建设477

第一章 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477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477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责483

第三节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改革494

第二章 由管理到服务方式的转变502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502

第二节 调整政府经济职能503

第三节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03

第四节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504

第五节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505

第六节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505

第三章 服务型政府财政体制建设507

第一节 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507

第二节 调整税收结构507

第三节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509

第四节 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510

第四章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12

第一节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512

第二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513

第三节 创新服务方式514

第五章 服务型政府与新政绩观的树立515

第一节 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515

第二节 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515

第三节 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516

第四节 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516

第五节 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516

第六编 政府经济管理521

第一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政府经济管理521

第一节 市场经济概述521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534

第三节 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540

第四节 我国转轨时期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545

第二章 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559

第一节 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政策的目标559

第二节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564

第三节 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574

第三章 政府收入管理584

第一节 政府收入概述584

第二节 政府税收收入589

第三节 政府非税收入600

第四章 政府支出管理607

第一节 政府支出概述607

第二节 政府购买性支出618

第三节 行政管理支出623

第四节 政府转移支出624

第五章 政府预算管理629

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述629

第二节 预算管理体制634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642

第四节 政府预算管理的改革与完善646

第六章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654

第一节 中国的对外开放654

第二节 对外贸易管理664

第三节 对“三资企业”管理691

第七章 国有企业管理696

第一节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696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699

第三节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管理经验借鉴703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707

第八章 区域经济管理718

第一节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概述7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721

第三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家现代化的空间布局726

第四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对策733

第七编 政府采购743

第一章 政府采购预算计划与管理743

第一节 政府采购预算743

第二节 政府采购计划751

第二章 政府采购方式决策755

第一节 政府采购方式的分类755

第二节 公开招标采购760

第三节 邀请招标采购763

第四节 竞争性谈判采购764

第五节 询价采购767

第六节 单一来源采购769

第三章 政府采购招标投标775

第一节 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概述775

第二节 政府采购招标779

第三节 政府采购投标788

第四节 政府采购开标、评标与决标793

第四章 政府采购合同及项目的验收与结算805

第一节 政府采购合同的订立805

第二节 政府采购项目验收817

第三节 政府采购项目结算824

第五章 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管理829

第一节 政府采购中介机构市场准入管理829

第二节 政府采购供应商市场准入管理837

第六章 政府采购信息管理849

第一节 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的意义849

第二节 政府采购信息收集852

第三节 信息公开发布855

第四节 政府采购信息的记录与保存860

第七章 政府采购监督862

第一节 政府采购监督的意义862

第二节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864

第三节 政府采购的监督机构及监督对象868

第四节 对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870

第八章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875

第一节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意义875

第二节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878

第九章 政府采购救济888

第一节 政府采购救济机制概述888

第二节 我国政府采购救济机制的法律依据890

第三节 国外政府采购救济机制896

第四节 我国政府采购救济机制存在的问题903

第八编 政府绩效管理909

第一章 政府绩效管理909

第一节 政府绩效与绩效管理909

第二节 政府绩效评估910

第三节 社会服务承诺制度910

第二章 影响我国政府效率的深层原因912

第一节 制度效率供给不足912

第二节 政府效率的精神动力不足913

第三节 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过低914

第三章 以行政监察促高效行政916

第一节 廉政勤政与效能监察916

第二节 行政效能与制裁官僚主义917

第三节 行政效能与评估标准919

第四章 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21

第一节 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921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战略与战术923

第九编 政务监督929

第一章 切实加强行政监督929

第一节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重要问题929

第二节 加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对策930

第二章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941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941

第二节 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941

第三节 监督内容943

第四节 监督方式945

第五节 监督特征951

第三章 人民政协的监督953

第一节 人民政协组织的地位与职能953

第二节 监督内容954

第三节 监督方式955

第四节 监督特征956

第四章 司法机关的监督957

第一节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957

第二节 人民法院的监督960

第五章 政党监督96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962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监督967

第六章 政务机关内部监督972

第一节 行政监察972

第二节 审计监督981

第三节 行政机关内部的一般监督989

第七章 群众监督和社会团体监督994

第一节 公民群众监督994

第二节 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监督996

第三节 新闻媒介监督998

第十编 政务效能监察1003

第一章 政务效能监察制度综述1003

第一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涵义1003

第二节 政务效能监察与法治政府建设1018

第三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实施原则1024

第四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发展历程1028

第二章 政务效能监察组织的构建1046

第一节 政务效能监察组织的领导体制1046

第二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组织设计1050

第三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组织模式1060

第三章 政务效能监察的考评与奖惩1071

第一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考评制度1071

第二节 政务效能监察结果的奖惩1093

第十一编 政府应急管理1113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框架1113

第一节 突发事件和政府应急管理的界定1113

第二节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1115

第三节 政府应急管理过程1118

第四节 提高政府全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19

第二章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1124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1124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征1127

第三节 自然灾害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1130

第四节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1132

第三章 重大事故应急管理1141

第一节 重大事故的概述1141

第二节 重大事故对政府管理带来的挑战1148

第三节 重大事故与政府应急管理1150

第四节 制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预案1153

第五节 应对重大社会影响安全生产事故1160

第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1163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1164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1167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1168

第五章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1174

第一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概述1174

第二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1180

第三节 我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1187

第六章 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1193

第一节 突发群体性事件概述1193

第二节 有效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思路和对策1197

第三节 健全地方政府责任制1201

第四节 处理事件的原则和方法1206

第七章 政府应急管理的后勤保障1211

第一节 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概述1211

第二节 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实践1213

第三节 构筑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新体系1216

第十二编 节约型机关建设1229

第一章 节约型机关建设意义1229

第一节 节约能源资源的全局性意义1229

第二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重要意义1230

第二章 我国机关浪费状况1232

第一节 我国机关耗能情况1232

第二节 我国机关浪费情况1234

第三章 节约型机关建设方案规划实施1237

第一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指导思想1237

第二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目标与内容1237

第三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路径1240

第四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的保障措施1243

第五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列举1244

第六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方案范例1246

第四章 我国节约型机关建设运行借鉴1250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建设节约型机关举措1250

第二节 部分省、市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措施1253

第三节 部分市厅建设节约型机关事例1256

第四节 其他机关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活动1258

第十三编 政府听证1265

第一章 政府听证制度实施宏观背景1265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的新问题1265

第二节 全球化与WTO透明条款对我国政府运作方式的冲击1268

第二章 政府听证制度的地位、功能与程序1270

第一节 听证制度在政府公共决策体制变革中的地位与局限性1270

第二节 政府听证制度的功能定位与程序建构1276

第三章 政府价格听证制度1280

第一节 政府价格听证制度出台的背景与过程1280

第二节 地方政府价格听证早期的运作程序与功能1283

第三节 模式及其成因1307

第四节 我国铁路票价听证会1311

第四章 政府立法听证制度1321

第一节 中国立法听证早期地方实践案例1321

第二节 地方人大现行立法听证制度1338

第五章 媒体监管与成本分析1348

第一节 公开听证与媒体监管1348

第二节 听证成本的初步分析1360

第六章 听证与治理1367

第一节 治理与善治的有关理论1367

第二节 治理与公共决策及其体制改革1369

第三节 治理的原则与听证的功能定位1371

第七章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与价格决策1374

第一节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总体情况1374

第二节 电力改革1375

第三节 电信改革1389

第四节 民航改革1400

第五节 邮政改革1411

第六节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415

第七节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1420

附录 国内外主要的听证制度文本1423

附录一 中国价格听证制度文本1423

附录二 中国立法听证制度文本1429

附录三 其他国家立法听证制度文本1439

第十四编 政风行风建设1445

第一章 概述1445

第一节 行风建设与行风评议1445

第二节 行风评议的含义1449

第三节 行风评议工作的发展与展望1456

第四节 行风评议研究的重点1465

第二章 政务公开与行风评议1469

第一节 目的的同一性1469

第二节 内容的交叉性1470

第三节 地位的差异性1471

第四节 联系的紧密性1471

第五节 效果的互补性1472

第三章 政风行风评议方法1474

第一节 行风评议的几种模式1475

第二节 行风评议方法应用1484

第三节 行风评议工作的监督1521

第四章 通过评议促进政风行风转变1523

第一节 公示政务事项1523

第二节 宣传政务公开1524

第三节 实施政务监督1524

第四节 检验效果和质量1525

第十五编 电子政务1529

第一章 电子政务规划与技术基础1529

第一节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规划1529

第二节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设计1534

第三节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体系1539

第二章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1545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兴起和发展1545

第二节 电子政务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1549

第三节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1554

第三章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1562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1562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1573

第三节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1583

附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1593

第四章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1597

第一节 一站服务1597

第二节 联合审批1605

第三节 基于业务规则的一站式服务与联合审批1611

第四节 公文流转与审批系统项目开发分析1626

第十六编 政务礼仪1637

第一章 办公礼仪1637

第一节 仪表礼仪1637

第二节 男士服饰礼仪1637

第三节 女士服饰礼仪1638

第四节 工作礼仪1639

第五节 交往礼仪1639

第二章 汇报礼仪1643

第一节 汇报方法1643

第二节 汇报内容1644

第三节 汇报者礼仪1644

第四节 汇报对象礼仪1645

第三章 会议礼仪1646

第一节 主办会议礼仪1646

第二节 参加会议礼仪1646

第四章 谈判礼仪1648

第一节 倾听礼仪1648

第二节 发问礼仪1648

第三节 交谈礼仪1648

第四节 辩论礼仪1648

第五章 参观礼仪1649

第一节 选择参观项目1649

第二节 参观准备1649

第三节 参观礼仪1650

第六章 调研礼仪1651

第一节 重视调研1651

第二节 方法正确1651

第七章 慰问礼仪1652

第一节 慰问形式1652

第二节 关怀礼仪1652

第三节 及时慰问1652

第八章 信访礼仪1653

第一节 处理来信礼仪1653

第二节 接待来访礼仪1653

第九章 会晤礼仪1654

第一节 会晤称呼礼仪1654

第二节 会晤座位礼仪1654

第十章 公文礼仪1656

第一节 撰写公文礼仪1656

第二节 办理公文礼仪1656

第十一章 条据礼仪1657

第一节 条据书写的基本礼仪1657

第二节 不同条据的书写礼仪1657

第十二章 函电礼仪1659

第一节 书信礼仪1659

第二节 电报礼仪1659

第三节 函电正文礼仪1659

第四节 回复礼仪1660

第十三章 迎宾礼仪1661

第一节 接站礼仪1661

第二节 见面礼仪1662

第十四章 待客礼仪1664

第一节 接待礼仪1664

第二节 送客礼仪1665

第十五章 食宿礼仪1666

第一节 饮食招待礼仪1666

第二节 住宿礼仪1666

第十六章 馈赠礼品礼仪1668

第一节 选择礼品礼仪1668

第二节 赠送礼品礼仪1668

第三节 接受礼品礼仪1669

第十七章 提供交通工具礼仪1670

第一节 准备礼仪1670

第二节 安排礼仪1670

第十八章 送别宾客礼仪1671

第一节 话别礼仪1671

第二节 送行礼仪1671

第十七编 政务公文写作1675

第一章 公报1675

第一节 概念诠释1675

第二节 格式扫描1676

第三节 相关链接1676

第四节 范文解读1677

第二章 决议1687

第一节 概念诠释1687

第二节 格式扫描1688

第三节 范文解读1689

第三章 命令1693

第一节 概念诠释1693

第二节 格式扫描1694

第三节 相关链接1695

第四节 范文解读1696

第四章 决定1701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01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02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03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04

第五章 公告1708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08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09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09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10

第六章 通报171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1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17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17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18

第七章 报告1722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22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23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24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24

第八章 规定和办法1729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29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30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31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31

第九章 通知1737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37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38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39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40

第十章 规划174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4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47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48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48

第十一章 计划175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5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57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58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59

第十二章 总结1762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62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63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64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65

第十三章 函1772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72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73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73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74

第十四章 请示177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7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77

第三节 范文解读1778

第十五章 批复1781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81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82

第三节 范文解读1783

第十六章 公约1785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85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85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86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86

第十七章 意见1788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88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89

第三节 范文解读1791

第十八章 条例179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79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796

第三节 相关链接1798

第四节 范文解读1798

第十九章 细则1805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05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05

第三节 范文解读1806

第二十章 守则1813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13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13

第三节 范文解读1814

第二十一章 制度181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1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16

第三节 范文解读1817

第二十二章 章程1821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21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22

第三节 相关链接1822

第四节 范文解读1823

第二十三章 会议纪要1835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35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36

第三节 相关链接1838

第四节 范文解读1839

第二十四章 会议记录1845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45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46

第三节 相关链接1847

第四节 范文解读1848

第二十五章 会议开幕词1853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53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53

第三节 范文解读1854

第二十六章 会议闭幕词1859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59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59

第三节 相关链接1860

第四节 范文解读1860

第二十七章 会议祝词186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6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67

第三节 相关链接1868

第四节 范文解读1869

第二十八章 会议方案1876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76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77

第三节 范文解读1878

第二十九章 会议通知1882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82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82

第三节 范文解读1882

第三十章 会序册1887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87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87

第三节 相关链接1887

第四节 范文解读1887

第三十一章 简报1898

第一节 概念诠释1898

第二节 格式扫描1899

第三节 相关链接1900

第四节 范文解读1904

第三十二章 欢迎词1910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10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10

第三节 范文解读1911

第三十三章 欢送词1917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17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17

第三节 相关链接1918

第四节 范文解读1918

第三十四章 答谢词1921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21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21

第三节 范文解读1922

第三十五章 调查报告1927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27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29

第三节 相关链接1933

第四节 范文解读1936

第三十六章 述职报告1948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48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49

第三节 相关链接1951

第四节 范文解读1951

第三十七章 汇报提纲1955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55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55

第三节 范文解读1956

第三十八章 讲话稿1965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65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67

第三节 相关链接1968

第四节 范文解读1971

第三十九章 喜报与捷报1988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88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88

第三节 相关链接1989

第四节 范文解读1990

第四十章 外交协议文书1993

第一节 概念诠释1993

第二节 格式扫描1994

第三节 范文解读19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