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万年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万年县志
  • 郑卫平主编;万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22578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54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1005页
  • 主题词:地方志 万年县(学科: 地方志) 万年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万年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1

序二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5

卷一 建置 区划第一章 建置29

第一节 地理位置29

第二节 建置沿革29

第三节 县域31

第二章 行政区划32

第一节 乡、都、里(图)32

第二节 区、乡、保、甲33

第三节 区、乡38

第四节 公社、大队39

第五节 乡(镇)、村49

卷二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 地貌51

第一节 地质演变51

第二节 地层52

第三节 岩浆活动53

第四节 构造54

第五节 地貌54

第二章 山脉 水系55

第一节 山脉55

第二节 水系57

第三节 地下水59

第三章 气候60

第一节 主要气象要素60

第二节 农业灾害性天气61

第四章 物候62

第一节 植物候62

第二节 动物候64

第五章 土壤 植被64

第一节 土壤64

第二节 植被68

第六章 自然灾害69

第一节 水灾69

第二节 旱灾73

第三节 其它灾害74

第七章 自然资源75

第一节 水资源75

第二节 土地资源76

第三节 植物资源76

第四节 动物资源77

第五节 矿产资源77

卷三 人口 民族第一章 人口发展状况81

第一节 人口增减81

第二节 人口分布83

第三节 城乡人口比例85

第二章 人口构成85

第一节 性别85

第二节 年龄86

第三节 文化程度89

第四节 职业89

第五节 婚姻状况89

第三章 民族 姓氏90

第一节 民族90

第二节 姓氏90

第四章 计划生育94

第一节 控制人口94

第二节 避孕节育95

第三节 优生优育96

卷四 政党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9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万年县委员会97

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98

第三节 县委办事机构103

第四节 组织工作104

第五节 宣传工作107

第六节 政法工作108

第七节 统战工作109

第八节 纪律检查与监察110

第九节 台湾工作112

第十节 信访工作113

第十一节 党史征集工作114

第十二节 党校114

第十三节 档案工作11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116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万年县党部116

第二节 基层组织及党员117

第三节 党务活动118

第三章 其他党派120

第一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120

第二节 中国青年党120

卷五 政权 政协第一章 权力机构121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2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122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28

第二章 行政机构133

第一节 县衙133

第二节 县政府136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139

第三章 议政机构143

第一节 县参议会143

第二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万年县委员会144

卷六 军事第一章 军事机构151

第一节 营汛151

第二节 县自卫大队151

第三节 县大队152

第四节 县人民武装部152

第二章 兵役153

第一节 兵役制度153

第二节 兵员征集154

第三节 预备役155

第四节 兵役登记156

第三章 地方驻军与民兵156

第一节 驻军156

第二节 地方武装158

第三节 民兵159

第四章 军事设施164

第一节 训练场地164

第二节 战略工程164

第三节 人防工程165

第四节 兵器仓库165

第五章 重大战事165

第一节 王浩八起义166

第二节 陈武魁叛乱166

第三节 太平军挺进万年167

第四节 南北兵在万年168

第五节 日军侵犯县境168

第六节 解放军进军万年171

卷七 社会团体第一章 工人团体173

第一节 县各业工会联合会173

第二节 县总工会173

第二章 农民团体174

第一节 县农会174

第二节 县农民协会174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175

第一节 三青团175

第二节 共青团175

第三节 童子军 少年团 儿童团178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179

第四章 妇女团体179

第一节 县妇女协会179

第二节 县妇女联合会179

第五章 工商团体182

第一节 县商会182

第二节 石镇商会182

第三节 县工商业联合会182

第六章 文艺与科技团体183

第一节 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8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185

第七章 国际友好团体187

第一节 县抗美援朝分会187

第二节 县中苏友好协会187

第三节 县红十字会187

第八章 其他团体188

第一节 老年人体育协会188

第二节 县残疾人联合会188

第三节 县个体私营经济协会188

卷八 审判 检察第一章 审判190

第一节 审判机关190

第二节 刑事审判193

第三节 民事审判195

第四节 经济审判196

第五节 行政审判197

第六节 告诉、申诉案件的审判197

第七节 执行198

第二章 检察199

第一节 检察机关199

第二节 刑事检察199

第三节 经济检察200

第四节 法纪检察201

第五节 监所检察20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201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201

卷九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203

第一节 治安机关203

第二节 政治保卫206

第三节 刑事侦察210

第四节 治安管理211

第五节 监管改造215

第二章 司法行政217

第一节 司法行政机关217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217

第三节 基层司法工作218

第四节 律师工作219

第五节 公证工作219

卷十 民政第一章 选举222

第一节 基层选举222

第二节 县级选举224

第二章 拥军优属225

第一节 支援前线225

第二节 优抚226

第三节 扶助老区建设228

第四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230

第三章 社会救济230

第一节 救济 扶贫231

第二节 救灾234

第三节 储金会238

第四节 农村养老238

第四章 地名管理239

第一节 地名普查239

第二节 地名志编纂240

第五章 婚姻登记241

第一节 《婚姻法》实施241

第二节 结婚登记241

第三节 离婚登记242

第六章 社会福利242

第一节 残疾人工作242

第二节 福利企业243

第三节 有奖募捐244

第七章 社团登记244

第一节 社团登记规则244

第二节 社团清理整顿245

第八章 殡葬改革245

第一节 改革土葬245

第二节 推行火葬246

卷十一 人事 劳动第一章 人事249

第一节 干部任用249

第二节 机构编制250

第三节 人事管理252

第四节 职称评定253

第五节 工资259

第六节 离、退休干部(工人)管理261

第二章 劳动262

第一节 劳动就业262

第二节 劳动管理263

第三节 劳动保护264

第四节 就业培训265

第五节 劳务输出266

第六节 劳动工资267

第七节 社会保险269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71

卷十二 农业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273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273

第二节 土地改革276

第三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279

第四节 人民公社284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285

第六节 国营农林牧渔场287

第二章 耕地287

第一节 耕地面积287

第二节 土壤普查288

第三节 农业区划290

第四节 红壤开发290

第三章 农作物291

第一节 作物种类291

第二节 作物产量293

第三节 特产306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307

第一节 农技服务体系307

第二节 耕作制度307

第三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308

第四节 作物栽培技术310

第五节 施用肥料311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312

第七节 农机应用312

第八节 农业生态应用313

卷十三 林业第一章 山林概况315

第一节 林地类型315

第二节 山地面积316

第三节 林种分布316

第四节 森林蓄积与覆盖317

第二章 植树造林318

第一节 育苗318

第二节 造林319

第三节 林业基地323

第三章 农林垦殖323

第一节 农垦企业323

第二节 经营管理324

第三节 国营林场和苗圃325

第四章 森林保护326

第一节 封山育林326

第二节 森林防火327

第三节 防治病虫害328

第四节 林地保护330

第五节 野生动物保护330

第五章 木竹采伐及购销331

第一节 木竹采伐331

第二节 木竹购销332

第三节 木竹加工334

第六章 林政管理334

第一节 机构334

第二节 宣传贯彻森林法规335

第三节 严禁乱砍滥伐335

第四节 林业“三定”336

卷十四 水利 电力第一章 水利设施337

第一节 河道治理工程337

第二节 蓄水工程338

第三节 引水工程347

第四节 堤防工程348

第二章 灌溉 排涝350

第一节 灌溉方式350

第二节 灌溉面积352

第三节 排涝353

第四节 防汛 抗旱354

第三章 工程管理35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8

第二节 管理项目359

第三节 多种经营361

第四节 水利事故362

第四章 水土保持363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363

第二节 水土保持措施363

第五章 电力364

第一节 火力发电364

第二节 水力发电364

第三节 电网供电365

第四节 电力管理和经营366

卷十五 畜牧业第一章 畜牧资源367

第一节 畜牧概况367

第二节 畜禽品种368

第三节 饲料370

第四节 草场371

第五节 畜牧区划371

第二章 畜禽繁养373

第一节 繁殖373

第二节 品种改良374

第三节 饲养375

第四节 畜牧场379

第三章 疫病防治382

第一节 机构382

第二节 疫病扑灭382

第三节 防疫检疫措施383

卷十六 水产业第一章 管理机构385

第一节 水产管理机构385

第二节 渔政管理机构386

第二章 水产资源386

第一节 水域386

第二节 水生动物387

第三节 水生植物387

第四节 水产资源保护387

第三章 渔业捕捞388

第一节 捕捞队伍388

第二节 捕捞工具与方法388

第三节 捕捞产量389

第四章 水产养殖389

第一节 鱼苗繁育389

第二节 成鱼养殖390

第三节 特种水产养殖391

第五章 珍珠生产392

第一节 幼蚌繁殖与培育392

第二节 育珠蚌接种与饲养管理393

第三节 珍珠生产发展395

第四节 珍珠加工与经营397

第六章 科技与教育398

第一节 科技队伍与机构398

第二节 科研成果398

第三节 科技教育400

第七章 供销与加工400

第一节 供销400

第二节 加工400

卷十七 土地管理第一章 土地管理体制4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401

第二节 管理职能402

第二章 地籍与地权管理403

第一节 地籍管理403

第二节 地权管理404

第三章 用地管理与土地监察405

第一节 用地管理405

第二节 土地监察406

第四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407

第一节 土地利用407

第二节 土地开发408

第三节 土地保护408

卷十八 乡镇企业第一章 企业沿革411

第一节 手工业合作社(组)411

第二节 社队企业412

第三节 乡镇企业412

第二章 企业构成415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415

第二节 村办企业415

第三节 联户办和户办企业416

第四节 “三资”企业416

第三章 企业规模与效益417

第一节 企业规模417

第二节 经营效益418

第三节 名、优、特、新及出口产品419

第四章 管理机构与职工队伍420

第一节 县管理机构420

第二节 乡(镇)管理机构420

第三节 职工队伍421

第五章 经营机制421

第一节 经营承包421

第二节 股份合作422

卷十九 工业第一章 所有制构成423

第一节 发展概况423

第二节 国有企业424

第三节 集体企业425

第四节 个体私营工业427

第五节 股份制企业428

第二章 工业门类428

第一节 建材428

第二节 煤炭430

第三节 化工430

第四节 矿石431

第五节 金属432

第六节 造纸 印刷433

第七节 机械434

第八节 食品加工435

第九节 织染 服装 制革436

第十节 饲料加工438

第十一节 其他438

第三章 省地驻县企业441

第一节 江西水泥厂441

第二节 江西医疗器材厂445

第三节 林岗山煤矿445

第四章 企业经营机制446

第一节 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446

第二节 厂长负责制446

第三节 劳动、人事及工资制度改革446

第四节 承包经营447

第五节 国有民营448

第六节 股份合作制448

卷二十 城乡建设第一章 城镇建设451

第一节 旧县城451

第二节 县城452

第三节 集镇457

第二章 乡村建设458

第一节 乡政府驻地建设458

第二节 村庄建设459

第三节 灾民新村建设460

第三章 环境保护462

第一节 机构及职能462

第二节 环境质量463

第三节 污染综合治理463

第四章 建筑业464

第一节 建筑企业464

第二节 建筑设计465

第三节 工程质量466

第四节 建筑工程466

第五章 房地产业4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8

第二节 公产房管理468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468

第四节 房地产交易469

第五节 产权与产籍管理469

第六节 住房制度改革470

第七节 住房维修与物业管理471

卷二十一 交通 邮电第一章 公路473

第一节 线路473

第二节 桥梁476

第三节 养护481

第四节 运输485

第五节 稽查征费485

第二章 铁路486

第一节 干线铁路486

第二节 专线铁路486

第三节 桥梁486

第四节 万年火车站487

第三章 水路488

第一节 航线488

第二节 渡口488

第三节 码头490

第四节 航运管理490

第四章 民间运输491

第一节 运输队伍491

第二节 运输管理491

第五章 邮政493

第一节 邮传机构493

第二节 邮政业务496

第六章 电信504

第一节 电信机构504

第二节 电报505

第三节 无线电台507

第四节 长途电话507

第五节 市内电话508

第六节 农村电话510

卷二十二 财政 税务第一章 财政513

第一节 财政体制513

第二节 财政机构514

第三节 财政收入515

第四节 财政支出518

第五节 国有资产管理521

第六节 公债、国库券发行521

第七节 财政监督523

第二章 税务523

第一节 税务机构523

第二节 农业税收524

第三节 工商税收530

第四节 基金与附加费536

第五节 税务征管536

卷二十三 商业 贸易第一章 商业体制539

第一节 个体私营商业539

第二节 集体商业540

第三节 国有商业547

第二章 经营网点554

第一节 商店554

第二节 集贸市场556

第三节 城乡物资交流会558

第四节 饮食服务网点558

第三章 商品购销560

第一节 购进560

第二节 销售562

第三节 调拨564

第四节 储运564

第四章 对外贸易565

第一节 贸易565

第二节 基地建设568

卷二十四 粮食 油料第一章 购销571

第一节 征收 征购571

第二节 粮油销售583

第二章 储藏调运589

第一节 仓储建设589

第二节 粮食保管591

第三节 调拨运输593

第三章 加工595

第一节 粮食加工595

第二节 油料加工596

第三节 饲料加工597

第四章 粮食储备597

第一节 国家储备库存597

第二节 代储粮598

第三节 专储粮598

卷二十五 金融 保险第一章 银行599

第一节 机构599

第二节 流通货币601

第三节 储蓄存款606

第四节 贷款拨款607

第五节 金融债券612

第二章 保险613

第一节 机构613

第二节 险种614

第三节 保费与理赔614

卷二十六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617

第一节 计划编制617

第二节 计划实施618

第三节 计划指导与平衡622

第四节 吉湖项目实施管理625

第二章 统计监督626

第一节 统计机构626

第二节 统计工作626

第三节 《统计法》实施628

第三章 物资管理630

第一节 管理范围和方式630

第二节 物资采购和供应631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632

第一节 市场管理632

第二节 企业登记发照634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639

第四节 商标注册管理640

第五节 广告管理642

第六节 消费者协会和个体私营经济协会643

第五章 物价管理644

第一节 管理方式644

第二节 价格648

第六章 审计654

第一节 机构654

第二节 审计业务655

第七章 技术监督657

第一节 机构657

第二节 计量管理658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660

第四节 质量监督661

第八章 对外经济合作663

第一节 横向经济协作663

第二节 友好县区664

第三节 驻外机构665

第四节 招商引资665

卷二十七 教育 体育第一章 书院 儒学 私塾667

第一节 书院667

第二节 儒学669

第三节 私塾669

第二章 幼儿教育670

第一节 基层幼儿园670

第二节 县保育院670

第三章 小学教育671

第一节 学校 学生671

第二节 学制 教学673

第四章 中学教育674

第一节 学校 学生674

第二节 学制 教学675

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676

第一节 职业技术学校676

第二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梨树坞分校677

第三节 师范学校678

第六章 成人教育679

第一节 职工业余学校679

第二节 农民业余学校679

第三节 集镇居民业余学校680

第四节 函授大学681

第五节 广播电视大学681

第六节 自学考试682

第七章 教师683

第一节 队伍683

第二节 任用683

第三节 培训684

第四节 待遇685

第八章 教育管理686

第一节 机构686

第二节 管理687

第三节 勤工俭学688

第九章 体育691

第一节 队伍691

第二节 场地设施692

第三节 群众体育692

第四节 竞技体育694

卷二十八 文化第一章 机构 队伍697

第一节 行政机构697

第二节 辅导机构697

第三节 活动阵地698

第四节 文化队伍700

第二章 群众文化700

第一节 文艺演出700

第二节 展览702

第三节 书法 美术 摄影703

第四节 民歌704

第五节 灯彩705

第六节 曲艺707

第七节 工艺707

第三章 戏剧708

第一节 专业剧团708

第二节 业余剧团710

第四章 电影711

第一节 机构711

第二节 放映712

第五章 文艺创作713

第一节 文学713

第二节 音乐 绘画 书法 摄影718

第六章 图书721

第一节 图书馆(室)721

第二节 书店723

第七章 文物胜迹724

第一节 博物馆724

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725

第三节 革命旧址与纪念物726

第四节 文物保护728

第五节 考古发掘与采集730

第六节 名胜古迹734

第八章 报刊 报道742

第一节 报刊742

第二节 报道742

第九章 广播 电视745

第一节 机构745

第二节 广播745

第三节 电视748

卷二十九 科技第一章 科技组织751

第一节 管理及研究机构751

第二节 科技队伍752

第三节 技术培训753

第二章 科技活动754

第一节 宣传咨询754

第二节 科技推广与新产品开发755

第三节 科技交易757

第三章 科技成果757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757

第二节 畜牧科技成果759

第三节 水产科技成果759

第四节 工业科技成果760

第五节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760

第六节 其它科技成果761

卷三十 医药 卫生第一章 卫生事业管理7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765

第二节 医政765

第三节 医疗制度766

第四节 卫生经费768

第二章 医疗机构769

第一节 县级医疗机构769

第二节 乡(镇)医疗机构770

第三节 村级医疗机构771

第四节 厂矿医疗机构771

第三章 疾病治疗771

第一节 西医治疗771

第二节 中草药治疗771

第四章 卫生防疫772

第一节 防疫机构772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773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778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779

第五节 食品卫生779

第六节 学校卫生780

第五章 妇幼保健780

第一节 妇女保健780

第二节 儿童保健781

第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781

第一节 机构781

第二节 活动782

第七章 中西药材783

第一节 经营机构783

第二节 中西药生产784

第三节 管理785

卷三十一 苏区第一章 党的活动787

第一节 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787

第二节 党的组织建设788

第三节 历次党代会790

第四节 富林会议790

第五节 肃反791

第二章 苏维埃政权792

第一节 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792

第二节 历次县工农兵代表大会794

第三节 土地改革795

第四节 经济工作797

第五节 文教卫生798

第六节 苏区邮政799

第三章 苏区群众团体800

第一节 工会800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801

第三节 妇女慰劳队801

第四节 反帝大同盟802

第五节 互济会802

第四章 武装斗争802

第一节 地方武装802

第二节 扩军运动803

第三节 支前拥军803

第四节 重大战斗804

第五章 反“围剿”失利后的苏区807

第一节 苏区失守807

第二节 国民党对苏区的屠戮808

第三节 不屈的苏区人民808

卷三十二 社会生活第一章 人民生活811

第一节 农民生活811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813

第二章 婚姻 家庭814

第一节 婚姻814

第二节 家庭815

第三章 宗教817

第一节 佛教817

第二节 道教817

第三节 基督教817

第四节 天主教818

第四章 风尚习俗818

第一节 生活习俗818

第二节 节令习俗819

第三节 生产习俗820

第四节 婚丧喜庆习俗820

第五章 民谚 民谣821

第一节 谚语821

第二节 歇后语821

第三节 歌谣822

第六章 传说 掌故823

第一节 名人轶事823

第二节 人物传说825

第三节 地名故事827

第四节 地方掌故828

第五节 奇闻异事829

卷三十三 方言第一章 语音831

第一节 声母831

第二节 韵母832

第三节 声调833

第四节 音节834

第五节 与普通话语音对应关系838

第六节 普通话与万年各地方言语音比较842

第七节 声调对应846

第二章 词汇847

第一节 称谓类847

第二节 天象时分类848

第三节 身体、疾病类848

第四节 动植物类849

第五节 方位类850

第六节 日常生活类850

第七节 动作、行为类851

第八节 性质、状态类852

第九节 指代类852

第三章 语法853

第一节 词的差异853

第二节 句法结构的差异854

卷三十四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855

第二章 人物传略870

第三章 进士、举人名录881

第四章 寓外人士名录887

第五章 功臣、劳模名录894

第六章 革命烈士表899

卷三十五 艺文第一章 著作书目915

第二章 诗文选录918

第一节 文选918

第二节 诗选925

第三节 楹联选抄930

第三章 地方文献932

第一节 志序跋选录932

第二节 文献辑存936

第三节 回忆录选载948

编后记9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