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 郑洁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7053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2

(一)选题缘由2

(二)研究意义7

二 目前的研究现状与评析8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研究9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研究11

(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15

(四)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评析20

三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21

四 研究方法23

(一)文献研究法23

(二)问卷调查法23

(三)网络调研法24

(四)案例分析法24

(五)跨学科综合研究法24

五 研究思路和框架25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28

一 网络传播的特征与优势28

(一)信息容量的无限性29

(二)传播反应的即时性29

(三)媒体功能的融合性29

(四)传受双向的互动性29

(五)发布主体的开放性30

(六)休闲文化的创新性30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30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及其界定3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37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38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命题的解读39

(二)网络传播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生态的变革42

(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优势46

第二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调研50

一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研的总体概况50

(一)调研的基本方法50

(二)调研的样本特征分析51

二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56

(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现状分析56

(二)对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63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探索86

(一)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团队86

(二)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群众地位87

(三)统筹传播优势,实现媒介融合89

(四)丰富理论内容,提高网民兴趣90

(五)优化传播形式,满足大众需要91

(六)注重现实需要,重塑理论形象93

(七)运用数据分析,把握宣传动态95

(八)加强统一管理,构建新型机制96

(九)科学监测舆情,强化舆论引导98

第三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100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和发展100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丰富和发展10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丰富和发展105

(三)网络传播助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106

二 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新要求108

(一)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传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109

(二)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基础条件产生了重大影响112

(三)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更具说服力117

(四)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更具吸引力119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新发展122

(一)网络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提供了崭新的舞台123

(二)网络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拓宽了发展的视野125

第四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与机制128

一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128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129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原则133

二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149

(一)目标、动力机制150

(二)教育、学习机制153

(三)政策、管理机制158

(四)考核、评估机制161

第五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模式构建164

一 以传播者精英化为取向的模式164

(一)全面提高传播者的综合素质165

(二)重点提升传播者的传播素养168

(三)不断加强传播者的科学管理171

二 以传播介质多样化为取向的模式174

(一)基于网络话语平台的引领型传播模式174

(二)基于网络对话平台的交流型传播模式177

(三)基于网络实践平台的信息型传播模式178

三 以传播信息亲民化为取向的模式180

(一)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分析181

(二)网络时代的受众特点分析183

(三)利用互联网,让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188

第六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索191

一 设置网络传播议程191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的议程设置及其特征192

(二)设置网络传播议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194

(三)网络传播议程的设置195

二 提升网络主体素质199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基本构成200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素质的提升202

三 优化网络传播环境205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及其特征205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环境存在的主要困境207

(三)网络传播环境的优化210

四 改进网络传播教育方式212

(一)改进网络传播教育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213

(二)网络传播教育的具体方式214

(三)网络传播教育方式的改进217

第七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220

一 宣传引导,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路径意识221

(一)注重理论指导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意识221

(二)体现实践强化作用,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意识226

(三)发挥政策推动作用,发展网络传播路径意识230

二 改革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阵地235

(一)建设主题网站,占领传播主阵地235

(二)运用主流微博,拓展传播新渠道241

(三)开通专家博客,拓展传播新平台245

(四)设立专业论坛,开辟传播辩论场249

(五)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形式多元化252

三 活力精干,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网络队伍255

(一)聘请专家团队,精炼传播内容255

(二)引进技术骨干,搭建传播平台260

(三)培养多元人才,丰富传播形式262

四 新旧融合,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配合机制264

(一)网络媒体及时更新,体现大众化网络传播效率265

(二)传统媒体深入基层,完善大众化传播全面覆盖268

(三)传统网络相互渗透,促进大众化传播互动配合269

附录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调查273

主要参考文献278

后记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