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倡立一门新学科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倡立一门新学科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4656814.jpg)
- 施爱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407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民俗学-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倡立一门新学科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读 学科史的边界与材料1
第一节 学科史的边界1
第二节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6
总纲从“歌谣研究”到“民俗学”:倡立一门新学科14
第一节 前奏:韦大列《北京的歌谣》14
第二节 序幕: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17
第三节 吹鼓手:周作人和常惠25
第四节 主角上场:顾颉刚踏入“歌谣店”30
第五节 过渡:原《歌谣》同人在福州和厦门的活动32
第六节 边鼓:早期的民俗类课程建设36
第七节 正戏开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41
第八节 广告:民俗学会的媒体宣传46
第九节 幕后:民俗学会的章程与会务49
第十节 余音:民俗学会影响下的地方民俗学团体的兴起54
第一章 民俗学的想象与规划61
第一节从《论民间文学》到《民俗学的问题》:以西学为标准62
第二节 期待他山之石66
第三节 民俗学的对象和范围71
第四节 民俗学与历史学、方言学的关系74
第五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规划78
第二章 作为学科标志的同人出版物86
第一节《民间文艺》:上承《歌谣》下启《民俗》87
第二节《民俗》周刊:夹缝中求生存89
第三节 民俗学会丛书:民俗学的典籍生产96
第四节 民俗学会遭遇的出版审查制度101
第五节 钟敬文成了出版审查制度的牺牲品105
第六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出版经费108
第七节《民俗》季刊: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挣扎117
第三章 民俗学专门人才的培训122
第一节 中山大学民俗学传习班的经过123
第二节 并不完美的结局127
第四章 中国最早的西南民族调查131
第一节20世纪初外国学者在中国的民族调查活动132
第二节 史禄国早期的调查活动和调查方式135
第三节 向往西南民族调查的中国学者139
第四节 辛树帜及其领导的瑶山风俗调查144
第五节 史禄国及其西南民族调查小组153
第六节 杨成志千里走单骑158
第七节 中山大学研究院时期的民族调查活动169
第五章 顾颉刚:民俗学会的核心与灵魂174
第一节 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174
第二节 顾颉刚在中山大学的苦恼177
第三节 学术思想及其背景181
第四节 顾颉刚的民俗学策略187
第五节 顾氏研究法的传播197
第六章 各向同性:傅斯年、顾颉刚与民俗学203
第一节 傅斯年的学术主张204
第二节 傅斯年与顾颉刚的性格差异207
第三节 傅斯年与民俗学会215
第四节 傅顾学术思想的异同217
第七章 民俗学运动的中坚力量225
第一节 钟敬文:日趋成熟的民俗学经营者226
第二节 容肇祖:民俗学会的中流砥柱239
第三节 杨成志:后期民俗学运动的领导者与终结者247
第四节 张清水:一位热心的普通民俗学者254
第八章 民俗学运动的制约力量261
第一节 校长戴季陶262
第二节 副校长朱家骅264
第三节 社会学系主任何思敬270
第九章 早期民俗学者对研究方法的探索275
第一节《歌谣》时期的研究设想与《看见她》的成功尝试275
第二节 钟敬文的民间文学研究282
第三节 江绍原的迷信研究及其方法探索293
第十章 学科范式的人类学转型304
第一节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305
第二节 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人类学研究312
第三节 杨成志领导的人类学转型315
第四节 边政研究的需要促进了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319
第五节 文化历史学以及杨成志的科学实验法325
余论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生成背景与当下困境332
第一节 影响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生、转型的主要因素333
第二节“国学”和“西学”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影响342
第三节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早年历程给予当代民俗学建设的启示352
附录一 中山大学民俗博物馆的遭遇358
第一节 筹办“风俗博物馆”358
第二节 风俗物品的展览364
第三节 中日战争之后风俗物品的散失367
附录二 与民俗学会相关的行政沿革与人事变动374
附录三 钟敬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活动的经过和成就》演讲提纲378
附录四 钟敬文演讲不完全稿(未刊稿)380
附录五 钟敬文先生病中论学393
后记一397
后记二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