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
  •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680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29

第一章 开创新中国的金融事业(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29

第一节 新中国金融机构的建立29

一、接管官僚资本金融业30

二、整顿私营金融业32

三、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34

四、建立新中国的金融机构34

第二节 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35

一、统一货币发行,让人民币占领市场36

二、打击投机倒把,稳定金融物价41

三、贯彻执行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46

第三节 支持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9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银行的信贷活动50

二、配合工商业调整,活跃物资交流51

三、贯彻“三边”方针,继续稳定金融物价54

四、配合土地改革,支持农业生产57

五、“三反”、“五反”运动前后的信贷政策58

第四节 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0

一、积极引导私营行庄的资金投放和业务经营60

二、组织联合经营和联合管理63

三、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65

第二章 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稳步发展(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69

第一节 运用多种手段聚集资金69

一、继续加强现金管理70

二、大力发展储蓄和保险业务70

三、不断补充信贷基金71

四、积聚外汇资金72

第二节 集中资金支持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73

一、重点支持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的发展73

二、大力支持国营工业的发展76

三、促进国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77

第三节 运用信贷杠杆促进社会主义改造81

一、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1

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6

第四节 发行新人民币,健全新中国的货币制度89

第五节 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的建立和加强92

一、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的形成92

二、建立纵向型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93

三、取消商业信用,集中信用于国家银行94

四、建立现金出纳计划制度,加强对货币发行的管理95

第六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两次失误96

第三章 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102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工作102

一、“大跃进”中金融工作进行的一些探索103

二、金融工作失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08

三、纠正“左”的错误倾向所作的努力和“反右倾”斗争带来的后果109

四、关于“人民的银行工作的正确路线”111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初期的金融工作111

一、冻结机关团体在银行的存款112

二、调整部分金融工作113

第三节 “双六条”的提出和《银行工作“六条”》的贯彻实施114

一、“双六条”的提出115

二、《银行工作“六条”》的贯彻实施119

第四节 调整经济的成效及其在金融方面的体现126

一、调整经济取得的明显成效126

二、调整经济成效在金融方面的主要表现128

第四章 十年动乱中的金融工作(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132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金融工作遭到的冲击和破坏132

一、“革命大批判”造成金融工作上的混乱132

二、金融业务受到猛烈冲击,银行资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34

三、精简合并机构,严重影响银行工作的统一管理136

四、在困境中进行的斗争136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银行工作的第一次转机与挫折139

一、国民经济出现“三个突破”问题,银行加强管理和监督139

二、澄清思想上、政策上的是非140

三、加强银行工作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142

四、“批林批孔”运动使银行工作受到新的挫折14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银行工作的第二次转机与挫折147

一、理直气壮地抓紧抓好银行工作147

二、提出全面整顿的原则和措施148

三、“反击右倾翻案风”使银行工作再次受到挫折149

第五章 金融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六年)151

第一节 银行工作的整顿和加强151

一、整顿银行机构和充实骨干力量152

二、整顿规章制度和整顿各项金融工作153

第二节 以中央银行为领导的金融体系的形成156

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地位的加强156

二、专业银行、综合性银行的恢复和建立158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162

四、基层金融机构的企业化试点166

第三节 银行信用体系的改革167

一、运用经济方法积极组织各项存款167

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扩大贷款范围168

三、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173

四、发展多种信用方式和多种信用工具174

五、开拓和建立资金市场177

第四节 国际金融合作关系的开拓和发展178

一、积极发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关系178

二、改革和发展对外金融业务182

三、发挥海外金融机构的作用184

第五节 金融宏观管理的加强和改善185

一、平衡财政信贷收支,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调整185

二、加强金融宏观控制,制止“经济过热”现象189

三、改善金融宏观管理,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193

第二编199

第六章 综合信贷计划199

第一节 综合信贷计划是国家金融活动的集中体现199

一、综合信贷计划的建立及其内容199

二、信贷收支构成的变化201

三、信贷收支规模和货币发行量的增长203

第二节 贯彻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方针205

一、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措施205

二、市场货币流通情况的新变化206

第三节 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207

一、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的演变208

二、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211

三、特殊地区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215

第四节 综合信贷计划的编制与执行215

一、综合信贷计划的编制215

二、综合信贷计划的执行217

第五节 综合信贷计划的基础工作218

一、货币发行库制度219

二、现金管理制度220

三、金融统计制度222

第七章 工商信贷223

第一节 工商信贷的建立和发展223

一、解放初期的工商信用活动223

二、“区别对待”资金供应方针的提出225

三、工商信贷制度的一次改革226

四、信贷的监督活动和经济活动分析工作229

第二节 工商流动资金贷款工作的改革230

一、“区别对待、择优扶植”资金供应原则的确立和运用230

二、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34

三、商业信用的开放、引导与管理240

四、商业信贷工作的改革243

第三节 贷款进入固定资产领域和科技领域249

一、开办技术改造贷款249

二、开办科技贷款255

第八章 农村金融257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农村金融工作257

一、农村金融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257

二、支持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258

三、农业银行机构的变动261

第二节 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263

一、恢复农业银行机构与转变农村金融工作方针263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65

第三节 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70

一、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工作的影响270

二、支持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271

三、设置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72

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273

五、支持农村扩大商品流通,促进市场繁荣275

六、调整国营农业贷款结构,为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服务276

第九章 国际金融业务279

第一节 加强国际结算工作279

一、国际结算工作的演变279

二、国际结算业务的新发展282

三、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原则283

第二节 发挥外汇资金的宏观调节作用284

一、外汇贷款业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284

二、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技术进步286

三、支持能源开发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88

四、支持“三资”企业的发展289

五、支持劳务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290

六、开展新的外汇贷款业务290

第三节 加强人民币信贷工作291

一、外贸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291

二、改革外贸信贷管理体制292

三、举办人民币专项贷款292

第四节 为国家建设筹措国外资金294

第五节 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业务295

一、广泛宣传国家保护侨汇的政策296

二、沟通汇路,广设解付网点,方便华侨汇款297

三、为保障华侨、侨眷正当权益开展多种服务298

四、支持旅游事业的发展299

五、收回被美国冻结的资产300

六、开展外币存款业务300

第六节 充分发挥海外银行机构的作用301

一、接管后的海外银行机构情况301

二、海外银行工作的方针和任务302

三、海外银行工作取得的成就303

第十章 保险事业306

第一节 新中国保险事业发展概况306

一、整顿和改造原有保险市场306

二、社会主义中国保险事业的创建307

三、欣欣向荣的五十年代保险事业308

四、保险事业遇到挫折312

五、保险事业重新获得活力314

第二节 国内保险业务的发展316

一、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316

二、货物运输保险和运输工具保险的发展317

三、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319

四、农村各种保险的发展320

五、人身保险的发展322

第三节 涉外保险业务的发展323

一、开办新的保险种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323

二、涉外保险的独特作用324

三、与国外保险机构广泛发展业务联系326

四、海外保险业务的新发展327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防灾防损工作328

一、防灾宣传和防灾检查329

二、发挥保险的防灾防损作用329

三、资助防灾费用,加强社会安全设施330

第十一章 外汇管理331

第一节 外汇管理工作的建立和发展331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外汇管理工作331

二、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八年间的外汇管理工作335

三、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337

第二节 外汇管理工作的改革和成就339

一、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339

二、外汇管理工作的加强341

三、人民币汇价的管理347

四、外汇管理工作的新成就349

第十二章 人民储蓄事业351

第一节 人民储蓄事业的发展历程351

一、新中国人民储蓄事业的建立和发展351

二、十年动乱中储蓄事业遭到严重破坏358

三、人民储蓄事业的重大转折358

第二节 开创人民储蓄事业的新局面360

一、认真贯彻鼓励和保护储蓄的政策360

二、增加储蓄种类和扩大业务范围361

三、注意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362

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364

五、解放思想,提高宣传工作水平364

六、普遍设立储蓄网点366

七、试行储蓄所经营承包责任制366

八、储蓄存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367

第十三章 信用合作事业368

第一节 农村的信用合作化368

一、农村信用合作化的三个阶段368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前途的争论371

三、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在曲折中前进372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374

一、搞活信用社的业务375

二、恢复信用社的“三性”376

三、信用社的全面改革378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发展380

一、农村信用社机构、人员发展情况380

二、把组织资金作为首要任务381

三、不断扩展贷款业务382

四、农村信用社地位和作用的加强384

第四节 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兴起385

第十四章 金融信托387

第一节 重建信托业务388

一、中国人民银行对信托工作的领导388

二、专业银行的信托业务390

三、专业的信托机构393

第二节 金融信托的作用395

一、开辟资金来源新渠道395

二、搞活经济,沟通横向联系396

三、为委托单位理财,管好用活资金396

四、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促进生产流通397

五、办理实物信托,调剂财产余缺398

六、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398

第十五章 银行会计与转帐结算400

第一节 银行会计工作400

一、加强集中管理,统一会计制度400

二、适应大规模建设需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402

三、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404

四、银行会计工作走向全面改革407

第二节 银行转帐结算工作410

一、一九七七年以前的转帐结算工作410

二、转帐结算业务的整顿和改革412

第十六章 银行利率417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利率417

一、制止通货膨胀前的利息政策418

二、制止通货膨胀后的利息政策420

三、折实存、贷款利率的历史作用422

四、对私营银行钱庄的利率管理424

五、对农村信用社和私人借贷的利率管理424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利率425

一、逐步统一和降低利率水平425

二、利率杠杆发挥的主要作用429

第三节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的利率430

第四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利率433

一、利率杠杆作用重新受到重视433

二、建立中央银行领导下的利率体系442

三、初步改革利率管理体制444

第十七章 金融科学研究和金融出版事业447

第一节 金融科学研究发展的历程447

一、金融科学研究工作概况447

二、金融系统科研机构的变迁449

三、金融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450

四、加强图书资料工作,为金融科学研究服务453

第二节 联系实际,深入开展金融科学研究454

一、探讨银行的地位、作用与建立新的金融体系问题454

二、探讨商业信用问题455

三、探讨有关货币流通的问题455

四、探讨储蓄理论问题456

五、探讨利率杠杆的作用问题457

六、探讨信贷资金的经济效益问题458

七、探讨利用外资的有关问题458

八、探讨人民币汇价问题459

九、探讨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问题459

十、探讨金融市场问题460

十一、研究和整理金融历史宝藏461

第三节 金融出版事业的发展461

第十八章 印钞造币工业465

第一节 印钞造币工业的创建与发展465

一、新中国印钞造币工业的创建465

二、几经曲折,走向健康发展466

第二节 四套人民币、金属辅币及纪念币的设计和制作468

一、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制468

二、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制469

三、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制471

四、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制472

五、金属辅币的设计和制作473

六、金、银、铜纪念币的设计和制作474

第三节 印钞造币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475

一、印制技术的进步475

二、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印钞造币工业现代化476

三、与各国同行的友好合作和技术交流476

第十九章 金融教育与职工队伍建设478

第一节 金融教育事业的曲折历程478

一、初步创建478

二、收缩中断480

三、繁荣发展481

第二节 高等金融教育482

一、薄弱的基础483

二、多种形式、多条途径办学483

三、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专业教材建设488

四、中国人民银行所属的主要高等金融院校490

第三节 金融中等专业教育492

一、金融中等专业教育的振兴492

二、银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制494

三、办学基地、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495

四、银行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496

第四节 职工教育496

一、举办各类短训班、进修班497

二、发展正规的职工中等专业教育498

三、兴办正规的职工高等教育499

四、聘请外国专家,选派人员出国进修500

五、职工教育的初步经验501

第五节 金融职工队伍建设503

一、金融职工队伍的成长与壮大503

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504

三、干部管理和劳动工资管理507

结束语509

附录一 中国金融事业大事年表(一九四八——一九八六年)514

附录二 中国人民银行及各专业银行、保险公司历任负责人名单554

附录三 金融统计表与金融统计图556

彩色插图目录571

后记5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