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和谐发展 中国县域发展之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和谐发展 中国县域发展之路](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4629596.jpg)
- 李屏南,王习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284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县-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和谐发展 中国县域发展之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发展思想演化12
1.1 发展模式12
1.1.1 社会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12
1.1.2 几种主要的社会发展模式13
1.1.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分析17
1.2 发展理论的兴起19
1.2.1 发展理论兴起的时代背景20
1.2.2 几种主要的社会发展理论20
1.3 发展观的演进23
1.3.1 二战后国外发展观的演进23
1.3.2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发展观的探索25
1.4 科学发展观31
1.4.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31
1.4.2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32
1.4.3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5
第二章 县与县域发展37
2.1 县的历史沿革37
2.2 县与县域概念39
2.2.1 县的概念39
2.2.2 县域的概念41
2.3 县域发展的内涵44
2.3.1 县域发展的概念44
2.3.2 县域发展包含的基本内容44
2.3.3 县域发展各项内容的关系49
2.4 县域发展的意义52
2.4.1 县域发展的历史意义52
2.4.2 县域发展的当代意义53
第三章 县域发展模式58
3.1 县域发展模式的宏观层面58
3.1.1 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58
3.1.2 城乡统筹与全面协调发展60
3.1.3 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村建设61
3.1.4 扩权强县与行政效率优化62
3.2 县域发展模式的微观层面63
3.2.1 依托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开发63
3.2.2 回归传统农业,推动产业发展64
3.2.3 引导民营经济,充分推动经济活力65
3.2.4 引进域外投资,带动县域全面发展66
3.3 县域发展的误区67
3.3.1 GDP为纲,忽略全面发展67
3.3.2 政绩驱动,忽略长远发展69
3.3.3 城区为中心,忽略统筹发展70
3.3.4 盲目跟风,忽略县域特点70
3.4 县域发展的趋势72
3.4.1 扩权强县,强化县域自主发展能力72
3.4.2 统筹城乡,构建经济一体化74
3.4.3 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6
3.4.4 人才兴县,持续提升县域竞争力76
第四章 县域科学发展78
4.1 坚持发展第一要义79
4.1.1 发展第一要义的涵义79
4.1.2 发展要以县域经济建设为中心80
4.1.3 发展是整个县域的科学发展81
4.1.4 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82
4.2 坚持以人为本85
4.2.1 以人为本的涵义85
4.2.2 建立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86
4.2.3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7
4.2.4 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统一起来88
4.3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9
4.3.1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涵义89
4.3.2 要促进县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发展90
4.3.3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91
4.4 坚持统筹兼顾92
4.4.1 统筹兼顾的涵义92
4.4.2 县域统筹兼顾的重点93
4.4.3 县域统筹兼顾的原则95
4.4.4 县域统筹兼顾的方法96
第五章 县域和谐发展98
5.1 和谐发展的内涵98
5.1.1 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统一98
5.1.2 县域和谐发展是“四个文明”有机结合的全面发展99
5.1.3 县域和谐发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101
5.1.4 县域和谐发展是统筹与协调兼顾的发展102
5.2 统筹城乡发展104
5.2.1 城乡统筹的内涵104
5.2.2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105
5.2.3 建设城乡统筹长效机制107
5.2.4 城乡统筹的典型案例107
5.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10
5.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110
5.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112
5.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113
5.3.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114
第六章 县域政治和谐117
6.1 政治和谐的内涵117
6.1.1 政治和谐的概念117
6.1.2 政治和谐的内容118
6.1.3 政治和谐的价值目标120
6.2 乡村治理的演变121
6.2.1 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121
6.2.2 近代社会的乡村治理122
6.2.3 建国后的乡村治理123
6.2.4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124
6.3 完善县域政治架构124
6.3.1 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124
6.3.2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27
6.3.3 构建和谐司法局面129
6.3.4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30
6.4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31
6.4.1 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131
6.4.2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建设133
6.4.3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民主建设135
6.4.4 加强对基层自治的指导136
第七章 县域经济和谐138
7.1 经济和谐的内涵138
7.1.1 经济和谐的产生与发展138
7.1.2 经济和谐的定义139
7.1.3 经济和谐的核心140
7.1.4 经济和谐的时代特色141
7.2 经济和谐的原则142
7.2.1 科学发展观认识论原则142
7.2.2 城乡一体化原则143
7.2.3 可持续发展原则144
7.2.4 共同性原则145
7.3 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145
7.3.1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45
7.3.2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47
7.3.3 营造良好环境,壮大民营外资经济148
7.3.4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149
7.3.5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50
7.3.6 建立健全的县域财政、金融机制152
7.3.7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153
7.4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55
7.4.1 营造成熟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156
7.4.2 营造宽松灵活、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157
7.4.3 营造保障有力、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157
7.4.4 营造人尽其才、活力迸发的创业环境159
7.4.5 营造开明开放、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160
第八章 县域社会和谐162
8.1 社会和谐的内涵162
8.1.1 我国古代的社会和谐思想162
8.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164
8.1.3 社会和谐的深刻内涵165
8.2 完善县域社会管理166
8.2.1 改进政府管理,强化公共服务职能167
8.2.2 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168
8.2.3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169
8.2.4 统筹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170
8.2.5 完善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171
8.2.6 加强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治安稳定172
8.3 完善县域社会保障173
8.3.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公正173
8.3.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人民收入175
8.3.3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176
8.3.4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77
8.3.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178
8.3.6 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179
8.4 促进社会团结和睦180
8.4.1 荣辱与共,发展县域多党合作180
8.4.2 与时俱进,推动县域阶层和谐181
8.4.3 落实政策,维护民族宗教和谐182
第九章 县域文化和谐184
9.1 文化和谐的内涵185
9.1.1 “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185
9.1.2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187
9.1.3 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189
9.1.4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190
9.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92
9.2.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192
9.2.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94
9.2.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95
9.2.4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196
9.3 发展县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97
9.3.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7
9.3.2 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
9.3.3 建设网络文化200
9.3.4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县域文化发展活力201
9.3.5 构建学习型社会202
9.4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203
9.4.1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的全过程203
9.4.2 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尚205
9.4.3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6
第十章 县域生态和谐208
10.1 生态和谐的内涵208
10.1.1 生态和谐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9
10.1.2 生态和谐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210
10.1.3 生态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211
10.1.4 生态和谐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12
10.2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13
10.2.1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成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思想转变214
10.2.2 营造舆论氛围,提高生态文明意识216
10.2.3 创新管理思维,推行“绿色行政”方式217
10.2.4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219
10.3 保护生态环境220
10.3.1 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原则220
10.3.2 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与宗旨222
10.3.3 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与要求223
10.3.4 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与措施224
10.4 建设“两型社会”226
10.4.1 “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226
10.4.2 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228
10.4.3 建立“两型社会”的考评体系229
10.4.4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230
附一:科学发展强实力 社会和谐惠民生235
附二:县域发展“宁乡模式”解读248
附三:加速灰汤崛起 构建和谐重镇258
附四:做新农村建设的探路者263
后记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