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网络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陆楠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61198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网络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1
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1
1.2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2
1.2.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3
1.2.2 基于交换的计算机通信网4
1.2.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5
1.2.4 局域网的形成6
1.2.5 Internet时代的到来6
1.2.6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景7
1.3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7
1.3.1 分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8
1.3.2 网络服务与实体12
1.3.3 服务原语13
1.3.4 ISO-OSI的体系结构15
1.3.5 TCP/IP的体系结构16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7
1.4.1 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17
1.4.2 因特网(Internet)18
1.4.3 常用的网络设备19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9
1.5.1 局域网20
1.5.2 城域网20
1.5.3 广域网21
1.5.4 互联网22
1.5.5 无线网22
习题23
第2章 通信子网基本技术24
2.1 数据通信基础24
2.1.1 信道与信号24
2.1.2 模拟通信25
2.1.3 数字通信25
2.1.4 传输特性与传输方式26
2.1.5 带宽与数据传输率27
2.1.6 数据编码29
2.1.7 数据通信方式34
2.1.8 多路复用技术34
2.2 物理传输介质36
2.2.1 双绞线37
2.2.2 同轴电缆38
2.2.3 光缆39
2.2.4 无线传输介质41
2.3 差错控制技术43
2.3.1 差错检测与校正控制技术44
2.3.2 奇偶校验码46
2.3.3 海明码48
2.3.4 循环冗余码50
2.4 数据交换技术54
2.4.1 电路交换55
2.4.2 报文交换55
2.4.3 分组交换56
2.4.4 信元交换58
2.5 物理层接口58
2.5.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58
2.5.2 RS-232-C接口标准58
2.5.3 RS-449接口标准61
2.6 接入技术61
2.6.1 一线通61
2.6.2 ADSL62
2.6.3 HFC62
2.6.4 无线接入63
习题63
第3章 数据链路层65
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65
3.2 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协议66
3.2.1 完全理想化的数据传输66
3.2.2 具有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67
3.2.3 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68
3.2.4 停止等待协议的算法70
3.2.5 停止等待协议的定量分析71
3.3 连续ARQ协议72
3.3.1 连续ARQ协议的工作原理72
3.3.2 连续ARQ协议的吞吐量73
3.3.3 滑动窗口技术74
3.4 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77
3.4.1 HDLC协议的产生77
3.4.2 HDLC的帧结构78
3.5 Internet中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PPP80
3.5.1 串行线路网际协议(SLIP)81
3.5.2 点对点协议(PPP)81
习题83
第4章 信道共享技术84
4.1 信道共享技术概述84
4.2 受控多点接入——轮叫轮询85
4.3 随机接入技术——ALOHA87
4.3.1 纯ALOHA87
4.3.2 时隙ALOHA88
4.3.3 轮询与ALOHA的比较89
4.4 随机接入技术——CSMA和CSMA/CD89
4.4.1 CSMA访问策略89
4.4.2 CSMA/CD的工作原理90
习题93
第5章 传统局域网94
5.1 局域网概述94
5.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95
5.2.1 IEEE802参考模型95
5.2.2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98
5.2.3 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100
5.3 以太网和IEEE802.3标准101
5.3.1 IEEE802.3局域网概述101
5.3.2 物理层标准101
5.3.3 MAC子层和帧结构103
5.3.4 交换式以太网105
5.4 令牌环网和IEEE802.5标准107
5.4.1 令牌环概述107
5.4.2 MAC子层与帧结构109
5.4.3 管理与维护111
5.4.4 性能分析112
5.5 令牌总线网与IEEE802.4标准112
5.5.1 令牌总线网概述112
5.5.2 MAC子层113
5.5.3 三种局域网的比较114
5.6 局域网的扩展115
5.6.1 中继器115
5.6.2 集线器116
5.6.3 网桥的基本原理116
5.6.4 透明网桥118
5.6.5 源站选路网桥119
5.6.6 透明网桥和源站选路网桥的对比120
习题121
第6章 现代局域网技术122
6.1 100M快速以太网122
6.1.1 快速以太网的体系结构122
6.1.2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组成123
6.1.3 快速以太网10BASE-T/FL性能比较124
6.2 以太网的交换技术125
6.2.1 以太网交换的概念125
6.2.2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127
6.2.3 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方式127
6.2.4 以太网交换机的分类129
6.2.5 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130
6.2.6 以太网交换机的技术指标132
6.2.7 以太网交换机的组网技术与应用136
6.2.8 全双工交换以太网技术139
6.3 1 Gb/s高速以太网技术142
6.3.1 1 Gb/s高速以太网体系结构142
6.3.2 帧扩展技术143
6.3.3 帧猝发技术143
6.4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144
6.4.1 FDDI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144
6.4.2 FDDI网络的组成145
6.4.3 FDDI工作原理146
6.4.4 网络容错148
6.4.5 MAC协议与帧格式148
习题150
第7章 广域网与路由技术151
7.1 广域网的体系结构151
7.1.1 广域网的组成151
7.1.2 广域网的通信服务152
7.2 广域网的路由问题154
7.2.1 分层编址与路由表154
7.2.2 广域网的路由问题155
7.2.3 路由选择算法种类156
7.3 路由选择算法158
7.3.1 非自适应路由选择158
7.3.2 自适应路由选择161
7.4 拥塞控制164
7.4.1 拥塞控制的意义164
7.4.2 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166
7.5 X.25分组交换网167
7.5.1 X.25网概述167
7.5.2 X.25的虚连接168
7.5.3 X.25网络结构169
7.6 帧中继170
7.6.1 帧中继概述170
7.6.2 帧中继的组成173
7.6.3 帧中继的呼叫控制174
7.6.4 帧中继的帧格式175
7.6.5 帧中继的拥塞控制176
7.6.6 帧中继的应用177
7.7 ISDN178
7.7.1 ISDN概述178
7.7.2 ISDN的功能179
7.7.3 用户-网络接口182
7.7.4 ISDN的应用183
习题184
第8章 网络互连技术186
8.1 互联网与TCP/IP186
8.1.1 网络互连方式186
8.1.2 TCP/IP的分层体系结构187
8.1.3 TCP/IP参考模型的特点188
8.2 IP网络互连协议190
8.2.1 IP地址及表示方法190
8.2.2 IP数据报的格式195
8.2.3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198
8.2.4 IP报文的分段与重组200
8.2.5 IP数据报的转发机制201
8.3 IP路由选择协议204
8.3.1 内部网关协议IGP205
8.3.2 外部网关协议BGP211
8.4 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213
8.5 传输控制协议215
8.5.1 传输控制的基本原理215
8.5.2 关于服务质量QoS216
8.5.3 传输控制层的端口217
8.5.4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219
8.5.5 传输控制协议TCP220
8.5.6 TCP的可靠传输222
8.5.7 TCP的流量控制223
8.5.8 TCP的拥塞控制224
8.5.9 TCP的连接管理225
习题226
第9章 新一代网络协议IPv6229
9.1 IPv6产生的背景229
9.1.1 当前Internet面临的问题229
9.1.2 IPv6的目标230
9.1.3 IPv6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231
9.2 IPv6与IPv4的区别232
9.3 IPv6地址技术239
9.3.1 地址表示239
9.3.2 IPv6前缀240
9.4 IPv6地址分类240
9.4.1 单播地址240
9.4.2 组播地址243
9.4.3 任播地址244
9.4.4 地址分配244
9.5 IPv6数据报头结构245
9.5.1 IPv6的基本报头245
9.5.2 IPv6的扩展报头248
9.6 从IPv4向IPv6过渡252
习题253
第10章 虚拟局域网技术254
10.1 VLAN概述254
10.1.1 VLAN的产生254
10.1.2 实现VLAN的前提条件254
10.1.3 VLAN的解决方案255
10.2 VLAN的交换方式256
10.2.1 端口交换256
10.2.2 帧交换256
10.2.3 信元交换257
10.3 VLAN的划分方法257
10.4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260
10.5 VLAN配置方法260
10.6 VLAN间路由与通信262
10.7 VLAN的协议和标准265
10.8 VLAN的功能266
习题270
第11章 无线网络技术271
11.1 蜂窝无线通信271
11.1.1 寻呼系统271
11.1.2 无绳电话272
11.1.3 模拟蜂窝电话272
11.1.4 数字蜂窝电话274
11.2 码分多址279
11.2.1 多址通信技术简介279
11.2.2 码分多址原理280
11.2.3 扩展频谱通信282
11.2.4 CDMA的特点285
11.3 卫星通信286
11.3.1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286
11.3.2 地球同步卫星287
11.3.3 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288
11.3.4 卫星通信网的优缺点290
11.4 蓝牙技术290
11.4.1 概述290
11.4.2 协议栈体系结构292
11.4.3 蓝牙网络通信过程293
11.4.4 蓝牙技术的优缺点及展望294
11.5 无线应用协议(WAP)295
11.5.1 概述295
11.5.2 协议栈结构298
11.5.3 WML语言简介300
11.5.4 WAP的应用及其展望303
习题304
第12章 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305
12.1 计算机网络安全性问题305
12.1.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305
12.1.2 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305
12.1.3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306
12.2 网络安全策略307
12.3 网络安全机制307
12.3.1 加密308
12.3.2 鉴别309
12.3.3 数字签名310
12.4 网络防火墙技术311
12.4.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311
12.4.2 防火墙功能312
12.4.3 包过滤技术312
12.4.4 代理服务技术314
12.4.5 防火墙系统基本组件316
12.4.6 防火墙系统结构317
12.4.7 使用防火墙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320
习题321
第13章 互联网应用技术322
13.1 域名系统DNS322
13.1.1 IP域名结构322
13.1.2 域名解析324
13.2 电子邮件系统E-mail328
13.2.1 电子邮件的有关协议328
13.2.2 电子邮件系统的结构328
13.2.3 电子邮件的发送330
13.2.4 电子邮件的接收331
13.2.5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333
13.2.6 邮箱访问协议334
13.2.7 MIME协议334
13.3 文件传输与文件访问系统335
13.3.1 FTP的特点336
13.3.2 FTP作原理336
13.3.3 FTP连接建立337
13.3.4 FTP访问控制338
13.3.5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339
13.3.6 网络文件系统(NFS)339
13.4 远程登录Telnet341
13.4.1 Telnet协议341
13.4.2 Telnet工作原理341
13.4.3 网络虚终端342
13.5 代理服务器345
13.5.1 代理服务器的硬软件结构345
13.5.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流程346
13.5.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347
13.6 网络管理348
13.6.1 网络管理的概念348
13.6.2 网络管理的功能349
13.6.3 SNMP网管协议350
13.6.4 管理信息库MIB351
13.6.5 SNMP操作353
习题354
第14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NGN)355
14.1 下一代网络概述355
14.1.1 下一代网络产生背景355
14.1.2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356
14.1.3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356
14.1.4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357
14.2 软交换技术358
14.2.1 支撑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358
14.2.2 软交换技术概述359
14.2.3 软交换的特点360
14.2.4 软交换的功能与结构360
14.2.5 软交换的主要应用362
14.3 网关技术362
14.3.1 媒体网关363
14.3.2 媒体网关控制器364
14.3.3 信令网关365
14.4 下一代网络中的主要协议366
习题369
第15章 Winsock网络编程接口370
15.1 Winsock概述370
15.1.1 网络间进程通信370
15.1.2 套接字(sockets)372
15.1.3 基本概念373
15.2 Winsock编程原理374
15.2.1 简单客户机/服务器模型374
15.2.2 Winsock的启动和终止375
15.2.3 错误检查和控制376
15.2.4 Winsock编程模型376
15.2.5 一个简单的例子381
15.3 Winsock I/O模型385
15.3.1 select模型386
15.3.2 WSAAsyncSelect模型387
15.3.3 WSAEventSelect模型388
15.4 Winsock 2的扩展特性391
15.4.1 原始套接字391
15.4.2 重叠I/O模型392
15.4.3 服务的质量(QoS)392
15.5 套接字选项和I/O控制命令394
15.5.1 套接字选项394
15.5.2 I/O控制命令396
15.6 Unix环境下套接字编程举例397
15.6.1 服务器编程机制397
15.6.2 TCP编程举例398
15.6.3 UDP编程举例400
习题402
参考文献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