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旅游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旅游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4616962.jpg)
- 高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7545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生态型-旅游-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旅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1
第一节 生态旅游兴起2
一、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旅游2
二、国际生态旅游年的设立3
第二节 国际生态旅游发展4
一、国家公园:保护大自然供旅游者观赏和学习4
二、大众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调整5
三、生态旅游:从理念走向实践6
四、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活动7
(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7
(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7
(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8
(四)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8
(五)世界生态旅游高级会议8
五、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9
(一)立法保护,严格执法9
(二)政府主导,多层协作10
(三)全民参与,综合协调10
(四)环保宣传,教育示范11
(五)多种手段,加强管理11
(六)培育人才,长远规划12
第三节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12
一、从概念接受到理解(20世纪80年代—1998年)12
二、从概念到实践(1999—2009)13
三、从实践走向示范(2009年以后)14
第四节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15
一、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评述15
(一)研究概述16
(二)基本评述19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评述20
(一)研究概述20
(二)基本评述22
三、生态旅游基本框架及其学习意义23
(一)生态旅游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3
(二)生态旅游研究的复杂性25
(三)生态旅游的基本学习框架26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30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31
一、国外对生态旅游的主要定义31
二、国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理解33
三、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34
(一)与自然和文化生态的关系34
(二)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关系35
(三)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35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特点36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36
(一)自然性36
(二)文化性37
(三)适度性37
(四)教育性37
(五)参与性38
二、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绿色旅游及可持续旅游38
(一)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38
(二)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40
(三)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41
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43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43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43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44
(三)基本理论45
(四)可持续发展与旅游46
二、生态经济学47
(一)发展历程48
(二)相关理论48
(三)生态经济学与生态旅游52
三、景观生态学54
(一)基本理论54
(二)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55
四、人类学60
(一)人类学概述60
(二)人类学与生态旅游61
五、利益相关者理论62
(一)基本理论62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生态旅游63
第四节 生态旅游研究方法68
一、时间序列法70
二、回归模型法71
三、地理信息技术72
四、模式分析74
五、科学实验75
六、调查法75
七、统计分析76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79
第一节 地球生物多样性80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80
(一)生物多样性与环境80
(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81
二、生物多样性类型81
(一)遗传多样性81
(二)物种多样性82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82
(四)景观多样性82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83
(一)直接价值83
(二)间接价值83
四、我国的生物多样性85
第二节 生态系统概述86
一、生态系统概念86
二、生态系统结构87
(一)非生物环境87
(二)生产者88
(三)消费者88
(四)分解者88
三、生态系统功能89
(一)食物链89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89
四、生态平衡92
第三节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93
一、景观地带性93
(一)经度地带性93
(二)纬度地带性94
(三)垂直地带性95
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96
(一)热带生态系统96
(二)亚热带生态系统104
(三)温带生态系统106
(四)寒温带生态系统113
(五)湿地生态系统116
(六)海洋生态系统119
第四章 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125
第一节 生态旅游资源126
一、生态旅游资源概论126
(一)生态旅游资源定义126
(二)生态旅游资源特点126
(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128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129
(一)山地型生态旅游资源129
(二)森林型生态旅游资源132
(三)草原型生态旅游资源133
(四)湿地型生态旅游资源134
(五)海洋型生态旅游资源135
(六)沙漠戈壁型生态旅游资源136
(七)人文生态型旅游资源137
第二节 生态旅游产品139
一、生态旅游产品概述140
(一)生态旅游产品概念140
(二)生态旅游产品特点141
二、生态旅游产品类型142
(一)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类型142
(二)特色生态旅游产品142
三、生态旅游产品设计148
(一)设计原则148
(二)生态旅游机会谱149
(三)生态旅游产品设计152
第三节 生态旅游产品认证156
一、生态旅游产品认证概述156
(一)生态旅游产品标准156
(二)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制度157
二、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制度159
(一)国际认证制度159
(二)国家认证制度160
(三)地方认证制度161
(四)经验总结162
第五章 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165
第一节 生态旅游目的地166
一、生态旅游目的地概述166
(一)生态旅游目的地概念166
(二)生态旅游区166
二、我国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167
(一)自然保护区167
(二)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168
(三)国家森林公园170
(四)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170
(五)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72
(六)世界遗产172
第二节 生态旅游开发173
一、生态旅游开发特点174
二、开发目标与原则175
(一)持续发展原则175
(二)科学规划原则176
(三)容量控制原则176
(四)设施生态化原则177
(五)环境教育原则177
(六)社区参与原则177
三、生态旅游发展机制178
(一)社区参与的主体机制179
(二)政府引导的辅助机制180
(三)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181
四、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估185
(一)区位条件分析186
(二)资源调查和评估186
(三)旅游承载力分析187
(四)市场需求分析189
第三节 生态旅游规划190
一、生态旅游规划概述191
(一)生态旅游规划内涵191
(二)生态旅游规划理念193
二、生态旅游规划体系194
(一)旅游系统规划194
(二)主要规划内容196
(三)重点规划项目198
(四)不同尺度生态旅游规划201
三、生态旅游规划空间模式202
四、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204
(一)景观格局优化204
(二)景观生态设计206
(三)视觉景观控制208
(四)廊道生态设计209
第六章 生态旅游者213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214
一、生态旅游者概述214
二、生态旅游者特点215
(一)尊重自然215
(二)追求高层次旅游体验215
(三)抱着追求个性的心情前去造访216
三、生态旅游者分类216
(一)严格型生态旅游者217
(二)一般型生态旅游者218
(三)组织型生态旅游者218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219
一、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识别219
(一)行为学方法219
(二)自我识别法220
(三)专家判别法220
(四)数学识别法221
(五)休闲分类法222
(六)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224
二、生态旅游者的主要行为特征224
(一)与大众旅游者的区别225
(二)西方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225
三、中外生态旅游者行为比较226
(一)旅游动机比较226
(二)产品选择的影响因素比较227
(三)行为特征比较227
(四)认知比较230
第三节 旅游者行为的管理与教育233
一、自我行为规范233
二、组织行为调控234
(一)团队规模和频率234
(二)旅游活动及其方式235
(三)游客体验管理235
(四)旅游者排队管理236
三、宣传教育236
第七章 生态旅游设施241
第一节 步道与自行车道242
一、步道概述242
(一)步道起源242
(二)步道功能243
(三)步道类型243
二、步道规划与设计244
(一)基本原则244
(二)线路规划245
(三)步道取材247
(四)路体设计247
(五)服务设施253
(六)宣传材料254
(七)标志系统254
三、步道建设与管理254
(一)准备阶段254
(二)预算初估256
(三)资源调查257
(四)规划设计258
(五)招标与验收259
(六)维护管理259
四、自行车道规划与设计262
(一)自行车道分类262
(二)自行车旅游者特征263
(三)设计原则263
(四)线路设计266
(五)设施设计267
第二节 生态旅馆273
一、生态旅馆概述273
(一)基本概念273
(二)生态旅馆特点273
(三)生态旅馆认证274
二、理念、原理和原则275
(一)理念275
(二)设计原理278
(三)设计原则288
三、规划设计289
(一)选址设计289
(二)服务设施289
(三)能源及建材289
(四)典型设计290
第三节 游客中心294
一、游客中心的功能和类型294
二、游客中心选址296
三、游客中心的功能设施298
(一)服务设施298
(二)管理设施299
(三)交通设施299
(四)基础设施299
四、游客中心的建筑形态300
(一)与自然景观相协调300
(二)体现地方人文特色300
(三)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300
第四节 户外露营地301
一、户外露营地概述301
(一)露营及露营地301
(二)露营地类型及构成303
二、帐篷露营地的选址及设计307
(一)帐篷露营地的选址307
(二)帐篷露营地的设计308
三、汽车露营地的选址及设计312
(一)汽车露营地的选址312
(二)汽车露营地的营位及设计312
第五节 环境解说系统314
一、环境解说概述314
(一)环境解说的起源及发展314
(二)环境解说的内涵314
(三)环境解说的基本架构315
二、环境解说的功能316
三、环境解说服务体系的类型317
四、环境解说服务策划的程序318
(一)确定目标319
(二)环境调查319
(三)对象分析319
(四)选择环境解说媒体319
(五)准备环境解说的内容320
(六)环境解说服务的评估和调控320
五、环境解说媒体的比较与选择320
六、环境解说设施的种类323
(一)告示牌的种类323
(二)告示牌的设计330
第八章 生态旅游与环境管理337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338
一、环境承载力概述338
(一)环境承载力概念338
(二)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339
(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应用339
二、环境承载力测定340
(一)经验量测法340
(二)理论推测法340
三、环境承载力动力学模型343
(一)巴特勒模型的基本原理344
(二)巴特勒曲线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344
(三)旅游产业发展演化曲线345
(四)巴特勒模型的应用346
第二节 水体环境管理347
一、水体环境347
(一)水环境与水体347
(二)旅游景区水体环境347
二、旅游对水体环境的影响348
(一)水体污染348
(二)旅游对水体环境影响349
三、旅游景区水环境管理349
(一)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政策349
(二)旅游景区水体环境管理351
(三)水体环境污染治理352
第三节 野生生物栖息地管理354
一、野生生物栖息地概述354
(一)野生生物栖息地的概念354
(二)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354
(三)我国野生生物栖息地状况355
二、旅游活动对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356
(一)噪声356
(二)水体污染357
(三)空气污染357
(四)土壤污染357
(五)栖息地生境破碎化357
(六)旅游者行为与栖息地保护358
三、旅游景区野生生物栖息地管理358
(一)我国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及政策358
(二)旅游景区野生生物栖息地的管理对策与措施360
第四节 植被管理360
一、植被概述360
(一)植被概述360
(二)旅游景区植被361
二、旅游开发与活动对植被的影响361
三、旅游景区的植被管理363
(一)植被生态恢复概述363
(二)旅游景区植被管理的对策与措施366
第五节 固体废物管理367
一、固体废物概述367
(一)有关定义367
(二)固体废物与环境污染368
二、旅游活动与固体废物污染369
三、固体废物管理369
(一)一般固体废物管理369
(二)旅游景区固体废物管理对策与措施370
第六节 环境管理体系371
一、环境管理概述371
(一)环境管理原则371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与功能372
(三)环境管理对象分类374
(四)环境管理技术375
二、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376
(一)基本体系376
(二)管理途径379
三、PDCA循环管理体系381
(一)规划阶段(plan)381
(二)执行阶段(do)382
(三)审核阶段(check)385
(四)改进阶段(action)387
第七节 环境监测与评价388
一、环境监测概述388
二、环境监测系统建设388
(一)运作方式388
(二)环境监测系统构架388
(三)环境监测技术389
三、环境影响评价概述390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390
(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91
四、旅游环境影响评价392
(一)旅游开发与环境影响评价392
(二)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393
(三)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394
(四)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394
五、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394
(一)评价原则394
(二)执行标准395
(三)保护目标395
(四)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395
(五)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95
(六)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396
(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96
(八)环境保护对策建议396
六、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397
第九章 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401
第一节 生态旅游与地方发展402
一、地方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和意义402
二、生态旅游与地方经济403
(一)生态旅游直接效益403
(二)生态旅游间接效益404
三、生态旅游效益的有限性405
第二节 生态旅游与利益相关者406
一、生态旅游性质的经济学分析406
二、生态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407
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框架409
(一)核心利益相关者410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410
四、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411
(一)权力/动态性矩阵411
(二)权力(影响力)/利益(公益)矩阵412
第三节 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414
一、基本概述414
(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基本观点414
(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意义415
(三)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基本模式416
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内容417
(一)参与规划和决策417
(二)参与投资和经营417
(三)参与管理和分配417
三、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若干案例418
(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模式419
(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验总结421
第十章 生态旅游与文化管理426
第一节 文化生态系统427
一、人类文化的产生与适应427
二、文化与环境适应的理论解释——文化生态学427
(一)文化生态学概述427
(二)文化生态学任务428
(三)文化生态学的主要内容428
三、文化生态系统429
四、文化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430
第二节 文化景观431
一、文化景观概述431
(一)文化景观定义431
(二)文化景观特征432
(三)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发展435
二、文化景观分类与类型437
(一)文化景观分类437
(二)文化景观类型437
三、文化景观模式439
四、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442
(一)东北屯垦农业景观442
(二)云南山地森林农业景观442
(三)云南哈尼族梯田稻作景观443
(四)村寨风水林景观445
(五)文化景观与生态平衡446
第三节 文化遗产447
一、文化遗产概述447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性447
(二)文化遗产的类型449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450
三、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451
(一)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意义451
(二)文化遗产与生态旅游452
四、文化遗产的管理模式453
(一)文化遗产的公共管理模式453
(二)文化遗产私有化管理模式455
(三)国外文化遗产管理经验459
第四节 旅游开发与文化冲突461
一、地方文化的敏感性461
(一)旅游者同旅游地居民间的文化梯度462
(二)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需求层次上的错位462
二、旅游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463
(一)价值观念463
(二)社会关系规范464
(三)民族习俗465
(四)旅游者个性心理因素465
(五)代码系统467
三、旅游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冲击468
(一)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变化468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468
(三)道德退化现象469
(四)对语言的影响469
(五)对宗教的影响469
(六)文化移入469
四、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470
(一)古镇过度商业化470
(二)工艺品过度世俗化471
(三)习俗节事过度娱乐化471
(四)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471
第五节 文化保护与管理472
一、文化产品与活动472
(一)文化体验472
(二)文化节事473
(三)文化演艺473
(四)科普教育474
(五)主题公园476
二、文化保护与管理原则477
(一)文化保护原真性477
(二)当地社区公众参与477
(三)适度开发478
(四)体现地域特色479
(五)和谐共处479
三、生态旅游景区文化管理的矛盾479
(一)公共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矛盾479
(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479
(三)公有化与私有化的矛盾480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矛盾480
四、文化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挑战481
(一)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孤岛化481
(二)旅游地传统文化的边缘化481
(三)旅游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481
(四)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商业化482
(五)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失真化482
(六)旅游地传统文化管理的分散化482
(七)传统文化管理与保护经费来源单一化482
五、文化的管理模式483
(一)非营利性的文化管理模式483
(二)营利性的文化管理模式484
附录一 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488
附录二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年)493
参考文献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