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原始儒家“无为而治”思想发展谱系及其中心意义重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原始儒家“无为而治”思想发展谱系及其中心意义重构
  • 陈静容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254656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原始儒家“无为而治”思想发展谱系及其中心意义重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第一节 主题说明1

第二节 历来研究成果之方法论检讨与诠释有效性箴定4

一、儒道思想比较方法的有效性检讨8

二、经典注疏传统之诠释权力的立场反省9

三、「本质意义」与「发生意义」的双向研究补充12

四、「根源性问题」、「衍生性问题」之定调与厘清14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重要观念辨析16

第二章 挈领提纲——儒家「无为而治」思想之外延界定23

第一节 「无为而治」思想研究之「名」「实」关系先辨24

第二节 孔子「罕言」态度与「无为而治」关系之诠释限定29

第三节 儒、道思想关系的基本区判36

一、「德化」与「自化」的儒、道辩证关系36

二、原始思想中的「无」与儒道思想关系衡定40

第四节 「导之以德」与「齐之以刑」的儒、法对观50

第五节 小结54

第三章 明其统要——儒家「无为而治」相关文献暨基础框架之诠释57

第一节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章之内在义涵分析57

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57

二、「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3

(一)「恭己」63

(二)「正南面」67

第二节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章之内在义涵分析69

一、「为政以德」69

二、「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72

第三节 原始儒家「无为而治」基础诠释框架之确立76

第四章 纲纪源流——儒家「无为而治」思想发展谱系之建构81

第一节 「无为而治」之「归源」考察84

一、舜:「克谐,以孝烝烝」与「至天下之善教化者」84

二、「从周」:「疾敬德」之政德观念88

第二节 「无为而治」之「分流」寻绎90

一、孟子90

(一)「反之」、「身之」与模习效应的推扩90

(二)「保民」、「养民」、「贵民」与「为民父母」的政治观95

二、荀子:礼义「外转」之「无为」及其效用开展101

第三节 小结105

第五章 「立典型」·「执中道」·「察伦序」——原始儒家「无为而治」之实践性与中心意义论证109

第一节 「无为而治」——天道与人道的两重存在型态110

一、天道——理想政治之超越根据110

二、人道——道德实践之行动策略的实际内容113

(一)志道:「就有道而正」114

(二)据德:「恭己」与「南面」之德121

(三)依仁:「譬如北辰」125

(四)游艺:「可以有制於天下」128

第二节 毂辐相衔,转应无穷——「无为而治」的行政实践模式133

一、「简敬」为行政之轮毂134

二、「任贤」/「保民」/「顺化」为行政之转辐139

(一)任贤140

(二)保民143

(三)顺化148

第三节 「无为而治」之中心意义的动态历程重构151

一、「立典型」:「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153

二、「执中道」:「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156

三、「察伦序」:「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161

第四节 小结165

第六章 「无为而治」思想之理论意义与当代反省169

第一节 原始儒家「无为而治」思想之理论与诠释学意义170

一、动态结构思维与实践171

二、「无为而治」於儒家思想中的基模意义与道德映射关系176

第二节 儒家「无为而治」的当代反省185

一、「政」的窄化与拘限187

二、「权力」/「支配」的「加」与「减」193

第七章 结论199

引用书目2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