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油气回收基础理论及其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油气回收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 黄维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 ISBN:978751141084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油气-废物回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油气回收基础理论及其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大气污染与油品损耗1

1.1 工业废气污染及治理现状1

1.1.1 工业废气的含义及分类1

1.1.2 大气污染的含义及分类1

1.1.3 大气污染物的含义及分类2

1.1.4 大气污染源3

1.1.5 工业废气的污染危害4

1.1.6 我国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现状4

1.2 油品损耗及其表现方式5

1.2.1 油品、挥发性有机物、烃、油气概念的描述5

1.2.2 油品损耗5

1.2.3 油品损耗具体表现方式6

1.3 油品蒸发损耗的危害性9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法律法规13

第2章 质量传递基础18

2.1 概述18

2.1.1 质量传递18

2.1.2 相组成的表示法19

2.2 分子传质22

2.2.1 扩散研究简介22

2.2.2 费克定律23

2.3 一维稳定分子扩散25

2.3.1 通过恒定截面积的等摩尔反向扩散25

2.3.2 通过恒定截面积的单向扩散27

2.3.3 通过变截面的单向扩散30

2.4 非稳定分子扩散31

2.5 分子扩散系数33

2.5.1 气体中的扩散系数33

2.5.2 液体中的扩散系数37

2.5.3 固体中的扩散系数38

2.5.4 扩散系数及其因变量的比较39

2.6 对流传质40

2.6.1 对流传质系数及相关重要准数40

2.6.2 对流传质系数的关联式43

第3章 油品蒸发损耗机理47

3.1 油品蒸发损耗的发生过程47

3.1.1 油品汽化47

3.1.2 气相中油气的传质54

3.2 地面油罐内的温度分布56

3.3 油罐内的油气浓度分布59

3.4 储罐蒸发损耗的影响因素63

3.5 油品蒸发损耗的类型65

第4章 油品蒸发损耗计算70

4.1 固定顶罐“小呼吸”蒸发损耗70

4.1.1 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70

4.1.2 API理论公式75

4.1.3 API经验公式78

4.1.4 美国环保局经验公式80

4.1.5 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80

4.2 固定顶罐“大呼吸”蒸发损耗80

4.2.1 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80

4.2.2 API公式82

4.2.3 美国环保局公式82

4.2.4 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82

4.3 浮顶油罐蒸发损耗82

4.3.1 静止储存损耗82

4.3.2 发油损耗87

4.4 车船装卸损耗88

4.5 API损耗计算新公式介绍92

4.5.1 固定顶罐蒸发损耗计算公式92

4.5.2 浮顶罐蒸发损耗计算公式96

4.5.3 可变气体空间罐装油蒸发损耗计算公式106

4.5.4 压力罐蒸发损耗概述106

4.6 非稳态油气蒸发排放的数值分析107

4.6.1 数学模型的建立107

4.6.2 油品蒸发与损耗量的确定110

4.6.3 计算所用参数的确定111

4.6.4 数学模型应用实例112

4.6.5 不同操作条件下油品蒸发损耗率计算式的修正114

4.7 油品蒸发损耗评价软件简介115

第5章 油品蒸发损耗的测定117

5.1 数量法测量117

5.1.1 量油法117

5.1.2 测气法117

5.1.3 体积-浓度法120

5.2 物性法测量120

5.2.1 比样法120

5.2.2 蒸气压法122

5.3 色谱测试技术及其应用124

5.3.1 色谱法及其分类124

5.3.2 色谱分析的基本概念125

5.3.3 色谱分析方法128

5.3.4 气相色谱法129

5.3.5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实例134

第6章 控制油品蒸发损耗的措施137

6.1 控制油品蒸发损耗的基本方法137

6.2 油品蒸发排放的抑制措施137

6.2.1 降低油罐内温差138

6.2.2 提高油罐承压能力140

6.2.3 消除油面上的气体空间142

6.2.4 使用具有可变气体空间的油罐144

6.2.5 设置呼吸阀挡板146

6.3 油品蒸发排放气的销毁处理技术146

6.4 油库油气收集及回收技术152

6.4.1 油气集气网络系统152

6.4.2 油气分离回收处理要求及基本模式160

6.4.3 油气回收效率的评定161

6.4.4 油气回收设备选择方案163

6.5 加油站油气收集及回收系统163

6.5.1 加油站油气排放和油气回收的特点163

6.5.2 国内加油站的油气排放治理现状164

6.5.3 加油站加油时的气液比165

6.5.4 加油站油气排放治理方案165

6.5.5 加油站油气扩散与回收效果的数值分析167

6.6 实施油气回收时需要了解的基本资料172

6.7 控制油品蒸发损耗的管理措施174

第7章 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176

7.1 概述176

7.2 吸收剂178

7.3 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180

7.3.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181

7.3.2 亨利定律181

7.3.3 有机液体蒸气在水中的溶解度183

7.3.4 碳氢化合物在有机物中的溶解度184

7.3.5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184

7.4 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速率方程187

7.4.1 双膜模型在吸收中的应用187

7.4.2 传质速率方程188

7.4.3 界面浓度的求取189

7.4.4 传质阻力分析190

7.5 吸收(或解吸)塔计算191

7.5.1 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191

7.5.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193

7.5.3 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194

7.5.4 填料塔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分析201

7.5.5 高浓度气体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205

7.5.6 塔板数208

7.5.7 多组分气体吸收210

7.5.8 解吸(脱吸)213

7.6 填料塔的设计214

7.6.1 填料塔的结构214

7.6.2 填料吸收塔设计方案的确定214

7.6.3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216

7.6.4 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218

7.6.5 填料层压降的计算225

7.6.6 填料塔内件的类型与设计226

7.7 油气吸收回收方法及工程应用229

7.7.1 油气吸收回收方法229

7.7.2 油气吸收回收装置230

7.7.3 油气吸收回收技术的应用实例232

第8章 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242

8.1 概述242

8.1.1 研究进展简介242

8.1.2 吸附作用243

8.1.3 吸附类型243

8.1.4 吸附分离的应用244

8.2 吸附剂244

8.2.1 吸附剂的要求244

8.2.2 常用的吸附剂245

8.3 吸附平衡及吸附速率254

8.3.1 吸附平衡及吸附等温线254

8.3.2 吸附速率258

8.3.3 变压吸附法259

8.4 固定床吸附器结构及设计261

8.4.1 吸附261

8.4.2 固定床吸附器的分类与结构特征262

8.4.3 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265

8.4.4 几种在废气治理中使用的吸附器简介274

8.5 吸附剂的脱附再生277

8.5.1 升温脱附277

8.5.2 降压脱附280

8.5.3 置换脱附281

8.5.4 吹扫脱附281

8.5.5 溶剂萃取脱附281

8.5.6 超临界流体脱附281

8.5.7 化学转化脱附(或氧化脱附)282

8.6 吸附影响因素与吸附剂劣化及更换283

8.6.1 影响吸附的因素283

8.6.2 吸附剂的劣化283

8.6.3 吸附剂更换287

8.7 活性炭着火爆炸事故及其危险性评价287

8.7.1 概述287

8.7.2 活性炭着火爆炸事故288

8.7.3 活性炭着火危险性的评价290

8.8 油气吸附回收方法及工程应用295

8.8.1 活性炭吸附高浓度油气混合气的实验测定295

8.8.2 基于吸收和吸附集成工艺的油气回收技术及其应用301

8.8.3 纯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实例303

第9章 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308

9.1 概述308

9.2 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理308

9.2.1 制冷过程的相变308

9.2.2 制冷系统及其制冷过程分析309

9.2.3 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热力循环分析314

9.3 油气冷凝分离的能耗分析315

9.4 油气冷凝分离回收工艺介绍320

9.4.1 一般冷凝回收工艺流程320

9.4.2 深度冷凝回收工艺321

9.5 冷凝法油气回收率影响因素分析322

9.5.1 冷凝法油气回收模型的建立322

9.5.2 进口油气参数的确定324

9.5.3 冷凝温度对油气回收率的影响325

9.5.4 进气条件对油气回收率的影响分析325

9.6 冷凝回收工艺的优化327

9.6.1 第二阶段冷凝温度的优化分析327

9.6.2 第三阶段冷凝温度的灵敏度分析328

9.7 基于冷凝和吸附集成工艺的油气回收技术328

9.7.1 集成工艺的特点329

9.7.2 冷凝段工艺的确定329

9.7.3 低浓度油气吸附段的工艺研究329

9.7.4 油气“冷凝+吸附”集成回收效果329

9.8 油气冷凝回收设备结构及选择331

9.8.1 油气冷凝回收设备的种类331

9.8.2 表面冷凝器结构的选择334

9.8.3 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结构介绍336

9.8.4 表面冷凝器的传热计算341

9.9 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346

9.9.1 冷凝法油气回收装置在加油站中的应用346

9.9.2 冷凝法油气回收装置在油库中的应用348

第10章 膜分离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351

10.1 概述351

10.2 膜分离回收油气的理论基础352

10.2.1 致密膜的分离机理352

10.2.2 多孔膜的分离机理353

10.2.3 油气膜分离机理357

10.3 用于油气分离回收的膜材料种类357

10.3.1 高分子膜357

10.3.2 无机膜360

10.3.3 利用分子模拟方法筛选油气分离膜材料362

10.4 膜组件364

10.4.1 高分子膜组件365

10.4.2 无机膜组件366

10.5 油气膜分离回收工艺及其工程应用实例368

10.5.1 单纯膜分离工艺369

10.5.2 压缩冷凝-膜分离工艺369

10.5.3 吸收-膜分离工艺370

10.5.4 冷凝-膜分离-吸附370

10.5.5 膜-吸附分离工艺371

第11章 HSE一体化管理体系372

11.1 HSE一体化管理体系介绍372

11.1.1 HSE管理体系简介372

11.1.2 HSE管理体系标准372

11.1.3 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框架373

11.1.4 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374

11.2 环境保护政策及环境评价378

11.2.1 行业环境保护政策378

11.2.2 环境评价总论379

11.2.3 环境质量评价379

11.2.4 环境影响评价381

11.3 石油储运安全管理384

11.3.1 石油储运防毒技术384

11.3.2 石油储运防火防爆技术388

参考文献3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