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教兴国视域中人力资源强市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丽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097728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90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03页
- 主题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教兴国视域中人力资源强市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强国指标研究1
第一节 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础1
一、国家战略转变的历史背景1
二、基本概念与影响要素分析3
(一)基本概念解析3
(二)强国目标实现的影响要素分析4
三、强国之路内涵的解读9
四、教育强国的可行性基础评价——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的贡献显著提高,造就加速追赶世界强国的潮流9
(一)追赶世界强国的可行性预测分析15
(二)有效率的追赶方式——教育优先和人力资源先导模式17
第二节 教育强国追赶期指标体系的研究19
一、教育强国追赶期指标体系的构思19
(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19
(二)指标体系的构架解析22
二、构建一个教育强国(追赶期)指标体系23
三、指标加权解读28
(一)人均GDP29
(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
(三)全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30
(四)每十万人口拥有受高等教育在校生数31
(五)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R&D经费占GDP的比例、知识创新指数31
(六)15~64岁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2
四、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功能分析32
(一)具有对教育强国的追赶方式进行评价的特点32
(二)该指标体系融合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及发展预测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并且构成一个历时性评价的统一整体33
(三)该指标体系具有4类功能:导向功能、监督管理功能、差距比较功能、信息交流与反馈功能34
(四)该指标体系适合对我国教育及人力资源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发展预测34
第三节 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与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昭示36
一、普惠、公平与效益形成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三条主线36
二、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与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分析37
(一)高中和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国际比较38
(二)人文发展指数之教育指数的国际比较39
(三)国家竞争力中的教育竞争力——国际排名中我国教育指标的比较优势与相对滞后的分析40
(四)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四类增长板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型教育经费资助政策、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41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成果的评论43
第一节 天津市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实践43
一、人才培养计划45
二、主要优势和劣势分析46
三、主要课题和未来展望47
四、多层次人才开发投入体系49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模式的分类研究50
一、各国政府推出的21世纪人力资源战略要览50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比较分析52
(一)培训论53
(二)战略论55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59
(一)人力资本是收益性资本60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战略意义60
(三)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61
四、国家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理论的比较分析61
(一)有关国家竞争力成果的评论61
(二)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62
(三)教育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构成中的关键成功要素68
第三章 建构一个“人力资源强市发展指标体系”70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强市发展指标体系的逻辑构架解析70
一、基本依据70
(一)城市竞争力相关成果为本指标体系确立评价重点提供参考依据70
(二)智力资本论及其竞争力新模型为重视城市软实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70
(三)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论为视人才开发为资源而不是成本的观念提供战略需求的依据71
(四)成本—收益分析法为提高规划效率提供基于实践价值的依据71
二、“人力资源开发”概念分析72
三、逻辑构架的分析73
(一)环境背景74
(二)成本与投入74
(三)运作过程74
(四)产出与负债75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强市发展指标体系的研发76
一、指标体系及总排名系统76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77
(二)总排名系统80
二、总体功能及特色分析80
(一)首先是一种发展评估,具有发展指标的某些特征81
(二)成本—收益分析具有经济功能和特征82
(三)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三大要素共同构成高加权区间82
(四)城市化、信息化等呈现知识经济特征的评价指标获得充分关注83
三、十个关键指标分析84
第三节 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与指数换算说明105
一、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105
(一)总排名系统的指标统计与分析105
(二)四个专项排名系统的指标统计与分析119
二、指数换算与排序的概括说明127
(一)各省市的要素指标指数换算及综合排名依据127
(二)专项排名概括分析128
第四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129
第一节 专项排名系统与人力资源开发模型的研发129
一、四个专项排名系统130
二、专项排名及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分析143
(一)科技力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分析143
(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分析144
(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分析146
(四)天津市在专项排名中优势和劣势指标的分析147
三、构建及研发人力资源开发模型149
(一)人力资源开发模型的构思及特征151
(二)引领意义的诠释152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步骤分析152
(一)目标的确立152
(二)战略规划和综合计划的制定154
(三)实施过程的推进154
(四)评价与改进154
第二节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制度研究155
一、科技创新及创新型大学的变革是人力资源强市发展的基础支撑156
二、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158
(一)创新型大学之区域经济影响研究158
(二)创新型大学通过智力集聚与产业集群为构建创新型城市作出显著贡献159
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制度研究162
(一)知识产权法为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163
(二)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结构分析165
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特征的研究170
(一)以内外结合为核心的开放性构成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基础特征171
(二)纳入资本机制鼓励投资和创业,形成基金会管理机制171
(三)知识经济凸显高等院校日益从象牙之塔变身为经济社会中的多边组织172
第三节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产学研合作研究173
一、内部机制的结构分析173
(一)总校决策机构174
(二)大学科技创新管理中心175
(三)内部机制的各类功能部门177
二、内部机制的变革179
三、内部机制的特征分析180
(一)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纳入战略管理理念,构建咨询服务体系和专利申请代理制度180
(二)纳入成本—收益思路和基金会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的财政制度基础182
结语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