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https://www.shukui.net/cover/2/34580179.jpg)
- 向世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星出版社
- ISBN:978751333059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170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克己复礼-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上编 中国内地“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4
第一章 典籍释义与工具书4
一、典型论著4
1.赵纪彬:《论语新探》4
2.杨伯峻:《论语译注》30
二、补充拓展31
1.赵吉惠、郭厚安主编:《中国儒学辞典》31
2.董乃强主编:《孔学知识词典》32
3.钱逊:《〈论语〉读本》33
4.夏乃儒主编:《孔子辞典》34
5.孙钦善:《论语本解》35
第二章 “克欲(约己)”与“能己”之辨37
一、典型论著37
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37
2.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41
3.金景芳、吕绍纲:《释“克己复礼为仁”》45
4.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52
二、补充拓展55
1.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55
2.杨柳桥:《孔子仁学发微》57
3.查昌国、吴海波:《“克己”重释》63
4.刘文英:《中国哲学史》(上卷)70
5.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1卷)74
6.晏玉荣:《试论孔子以礼克己的思想》76
第三章 “返回”、“符合”礼与“践礼”之辨82
一、典型论著82
1.郑昌淦:《“克己复礼”辨》82
2.宋敏:《克己复礼另解——兼及春秋政体》86
3.匡亚明:《孔子评传》90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91
二、补充拓展94
1.王长华:《孔子仁学的内容及特点——兼谈仁礼关系》94
2.李波:《“克己复礼”再认识》95
3.钱穆:《论语新解》102
4.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编:中国哲学史102
5.赵书妍、李振宏:《“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106
6.张自慧:《“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与当代价值》117
7.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124
第四章 “周礼”与“常礼”之辨132
一、典型论著132
1.汪国栋:《孔子仁学新探》132
2.李耀仙:《孔子论礼的思想》137
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146
4.赵光贤:《论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152
二、补充拓展161
1.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161
2.丁原明:《“克己复礼为仁”的再评价》164
3.刘祚昌:《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兼论孔子的教育活动与他的政治思想的关系》172
4.王钧林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179
5.高恒天、陈迎年:《孔子对周礼的超越》185
6.黄忠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196
7.熊燕军:《百年误读还是千年争论——也谈“克己复礼”的释义及其它》203
第五章 “大(周)礼”与“小礼”之辨214
一、典型论著214
1.沈善洪:《中国哲学史概要》214
2.陈玉屏:《孔子何以谓“克己复礼为仁”》215
3.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224
4.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228
二、补充拓展232
1.九所高等师范院校编:《中国哲学史稿》232
2.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1卷)233
3.朱正伦:《对孔子“克己复礼”的再认识》238
4.詹石窗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245
5.罗国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247
6.向世陵主编:《中国哲学智慧》248
第六章 仁礼关系之辨253
一、典型论著253
1.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253
2.赵俪生:《有关孔子思想中“仁”“礼”关系的一点辨析》254
3.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259
4.李泽厚:《论语今读》271
二、补充拓展274
1.吕兴光:《应该正确评价“克己复礼”》274
2.孙景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279
3.邓思平:《“克己复礼”是为和谐》290
4.白奚:《援仁入礼仁礼互动——对“克己复礼为仁”的再考察》295
5.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上)301
6.陈詠贤:《仁:爱人与守礼的统一》304
下编 海外港台“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314
第一章 两方四家的争鸣314
1.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314
2.何炳棣:《“克己复礼”真诠——当代新儒家杜维明治学方法的初步探讨》324
3.劳榦:《劳榦院士来函》337
4.劳榦:《与何炳棣院士论“仁”书》338
5.杜维明:《从既惊讶又荣幸到迷惑而费解——写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343
6.刘述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论何炳棣教授对“克己复礼”的解释》347
7.何炳棣:《答刘述先教授——再论“克己复礼”的诠释》356
8.刘述先:《再谈“克己复礼真诠”——答何炳棣教授》364
9.何炳棣:《原礼》367
10.孙国栋:《“克己复礼为仁”争论平议》379
11.何炳棣:《答孙国栋教授〈“克己复礼为仁”争论平议〉》385
12.孙国栋:《敬答何炳棣教授》392
第二章 对相关争鸣的平议398
1.杨志刚:《礼学研究刍议》398
2.郑永健:“克己复礼”的争论401
3.郑宗义:《“克己复礼”争议的方法论省察》411
4.陶也:《“文革”后“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418
5.林远泽:《克己复礼为仁——论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421
第三章 杜维明先生有关“克己复礼为仁”争论的系统诠释与回应432
一、导言432
二、讨论仁与礼问题的背景447
1.如何理解“仁”447
2.如何理解“礼”449
3.“仁”,与“礼”的关系454
4.如何解决“仁”与“礼”之间的张力457
三、对“颜渊问仁”章的诠释460
1.“克己复礼为仁”461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67
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85
4.“请问其目”489
四、回应何炳棣先生490
1.学术思潮的反思490
2.回顾何炳棣的批评494
3.如何看待何炳棣的解释496
五、反思精神性的问题499
1.关注精神性的必要性499
2.“颜渊问仁”章的精神性涵义503
六、进一步讨论修身哲学508
1.修身与自我509
2.修身与社会512
3.修身与自然513
4.修身与天道516
附录 有关“克己复礼为仁”的文献资料518
一、“克己复礼为仁”语句的由来518
1.《左传·昭公十二年》518
2.《论语·颜渊》518
二、传统经学的解释519
1.何晏等编:《论语集解》519
2.皇侃:《论语义疏》519
3.邢昺:《论语注疏》520
三、宋明理学的解释522
1.张栻:《癸巳论语解·颜渊篇》522
2.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522
3.蔡清:《四书蒙引》524
4.刘宗周:《论语学案》526
四、清代经学的解释528
1.毛奇龄:《论语稽求篇》528
2.戴震:《孟子字义疏证》529
3.阮元:《揅经室集》530
4.刘宝楠:《论语正义》(下)531
五、近代经学的解释534
1.程树德:《论语集释》534
2.杨树达:《论语疏证》537
后记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