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德格尔文集 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周兴,王庆节主编;张振华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5917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海德格尔(Heidegger, Martin 1889-1976)-文集;荷尔德林(Hoelderlin, Friderich 1770-1843)-诗歌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海德格尔文集 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先行说明1
导言2
第1节 对讲授课的开始、处理方式及进程的说明2
a)有关开始方式。开端与开始2
b)有关一般方式。作诗与运思4
c)有关具体方式。诗人的诗性此在6
第一部分《日耳曼尼亚》17
第一章 预备性的沉思:诗歌与语言17
第2节 接近作为现成读物的诗歌的临时道路17
a)道说之摆荡结构作为语词甄选和词序安排的本源17
b)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形象化的呈现”19
c)荷尔德林的“世界观”20
第3节 移入到作诗的力量之域23
a)诗歌在各民族的此在中的支配性运作24
b)以劳作的方式对诗歌进行通盘巡检,以此作为反对着我们自身的斗争28
c)两处文本问题29
第4节 论诗歌的本质31
a)通行的诗歌观念:诗歌作为体验的表达现象31
b)“dichten”一词的起源35
c)作诗作为指引着的令敞开的道说样式36
d)作诗作为对诸神之暗示的接纳,并将其进一步暗示到民族之中38
e)日常假象与诗歌之存在40
f)诗歌,不是业绩,而是绽出性地直临存有42
g)诗性的道说与思想性的道说49
第5节 在对话的漩涡中对“我们”的追问51
a)在对古老诸神的拒绝中的“我”51
b)“我们”,男人与雄鹰。对语言的言说52
c)诗节的各个开头56
d)当今人类与希腊人及其诸神的关联57
e)“我们是谁?”的问题59
第6节 从时间问题的视域而来对“我们”的规定59
a)个体的可计算的时间与诸民族的源初时间59
b)诸民族的历史性时间作为创造者的时间62
c)文本问题:《帕特莫斯》的不同版本64
d)两种永恒概念65
e)本质上的长的时间66
f)创造者的认识,何时不是真实者发生的时间67
g)我们是什么与我们是谁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68
h)参与到诗歌之中69
第7节 诗歌的语言特征70
a)语言作为所有财物中最危险的东西71
b)语言的沦落。语言的本质与非本质74
c)语言与人类对于存在者之整体的基础立场76
d)语言作为人对抗着神的保护78
e)作为历史性此在之基础构造的诗歌与语言79
f)作为对话的人类之存在。能听与言说80
g)入于存在者之中的绽出性直临,个体与共同体84
h)总结86
i)动物和“自然”的无语言87
j)处于对人类历史的源初归属中的诗歌与语言89
第二章 诗歌的基础情调与此在的历史性91
第8节 基础情调的展开91
a)诗性道说从基础情调中的起源91
b)对呼唤古老诸神的放弃作为对矛盾的承受。哀恸的基础情调及其三个面向95
c)基础情调与神圣者。三重纯然的不自利98
d)与家乡“一道”的神圣哀恸,家乡作为大地之力量103
e)人与存在者一道被移置入情调之中105
f)基础情调作为与家乡大地的河流一道的共同哀恸106
g)基础情调的开启性强力:在对古老诸神哀恸的放弃中对古老诸神之神性的保存110
h)处于诸神阙失之急迫中的历史性此在,其依照本质法则而发生的沦落的次序115
i)经由怀疑者而对离弃的忍受118
j)运作着的基础情调成全其完全之本质:神圣哀恸着的窘迫作为预备122
第9节 历史性时间与基础情调124
a)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使命在一种追问着的认识之光亮中对家乡大地的经验124
b)诸民族从深渊中调转出来的时间的起源125
c)基础情调的最本己的运动性。曾在与过去127
d)源初时间的时间化作为基础情调的基础发生129
e)为了诗歌之本真时间所做的决断,为了移入到基础情调中所做的决断131
第10节 从赫拉克利特思想的视域出发去看待在《日耳曼尼亚》中得到创建的此在之位置135
a)处于对本质性矛盾的内立与承受中的基础情调之诗性道说135
α)诸形象之发生事态的总体关联以及基础情调的调谐力量135
β)基础情调与“亲密性”。通过整体关联着的诗歌形象而对基础情调的保存性裹藏138
b)在《日耳曼尼亚》中得到创建的此在之位置142
α)“祖国”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性存有142
β)祖国的沉落作为自然与人的崭新统一的上升144
c)论荷尔德林的存在理解。赫拉克利特思想的力量146
α)荷尔德林与赫拉克利特146
β)荷尔德林与黑格尔153
d)在西方的形而上学层面的急迫中对我们的历史性此在之刚刚开始发生的急迫的创建159
第11节总结性的插语:回退入迄今为止得到开启的领域,以此作为对讲授课规划的尖锐化规定164
a)基础情调的四个本质部分166
b)基础情调作为在敞开的存在者整体中的绽出性直临168
c)作为一个民族的真理的基础情调。历史性此在的三种创造性强力171
d)历史性的东西与史学真理172
e)对基础情调的唤醒作为对将来性的、历史性的存有的创建173
f)基础情调中哀恸与欢乐间的矛盾175
g)进入河流诗的范围内。从《日耳曼尼亚》过渡到《莱茵河》177
第二部分《莱茵河》196
第一章 半神作为诸神和人类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中心。诗歌的基础情调。半神之存有与诗人的使命196
第12节 在诗人起着创建作用的筹划中对半神的本质思考196
a)在对半神的本质的追问中得到开启的人类和诸神的区分,这一追问作为对存有之一般的领域的创建198
b)在家乡的边界上诗人被强迫着去思考半神,这种强迫作为向后进入到历史性此在中去的接合201
c)命运作为诗歌的基础词语。对作为半神之存有的命运的先行探究207
d)从与半神之受苦一道的共同-受苦之基础情调而来,对存有的创建与建基219
第13节 第一节诗。道说的开始与经验的立场。对一种命运的觉知226
a)狄奥尼索斯作为神性的和人性的存有的见证者227
b)阿尔卑斯山脉之切近作为本源之切近232
第14节 第二节诗和第三节诗。莱茵河作为命运。对其本源的倾听和对其使命的接纳236
a)论诗性的自然理解与科学性的自然表象的区别237
b)第二节诗。对本源的倾听239
α)听的通行样式。诸神之带着怜悯的听与有朽者们的不愿去听240
β)诗人的坚忍之听(受苦)作为对处于其起源中的源初本源的接纳242
c)第三节诗.本源,本己意志,命运。对使命的接纳247
α)在河流流向的翻转中对真正的存有的居有248
β)诸神的盲目作为使命的丰盈250
γ)源出于丰盈的半神之缺254
第二章 进一步深化的重述。诗歌与历史性此在258
第15节 讲授课的任务:移入到诗歌的力量之域中并开启其现实性258
a)对诗歌之本质的创建并将此在建基于诗歌之上。诗歌作为一个民族的元语言259
b)荷尔德林作为将来的、德国的存有之诗人266
第16节从《日耳曼尼亚》出发的解释活动的基础特征270
a)基础情调的本质。《日耳曼尼亚》中男人的思想与沉思在诗歌《莱茵河》中得到塑造270
b)半神之思274
第17节 具体的解释。莱茵河作为半神277
a)第一节诗:与狄奥尼索斯的关联。阿尔卑斯山脉第二节诗:处于其本源中的莱茵河277
b)第三节诗。半神作为最盲目者。半神之缺278
c)经由一个对抗意志的突入而对存有的引发性-受苦284
第18节 对作诗活动之形而上学的插入性考察286
第三章 纯然起源者作为存有之中心中的争执290
第19节 第四节诗。纯然起源者之谜与诗歌的本源290
a)本源与已然源起而出的施行规定的诸力量及其在纯然起源者之本质中的敌对性292
α)纯粹本源之诸力量间的对抗:诞生与光线294
β)在已然源起而出中的急迫与培育的相反而动性。纯然起源者的本质构造的图式297
b)“亲密性”作为纯然起源者之诸力量间的源初一体性,作为这种存有的秘密302
c)诗歌作为在对亲密性的建基性开启中,对存有的创建304
d)处于其对存有之本质的源初归属中的河流与诗人。作诗作为秘密之几乎-无法-揭示314
第20节 第五至第九节诗。处于源起而出与已然源起而出的矛盾中的纯然起源者,其本质的展开316
a)第五节诗。纯然起源者的已然源起而出。源初的地方风土从河流精神中的生成316
b)第六节诗。经由神而对半神与创造者的约束。河流作为人类之居住的建基者318
c)第七节诗。处于本源中的存有的内立性作为有所创造的自我制约的条件。半神之存有中的敌对性321
d)第八节诗。诸神的至福作为处于半神之存有中的敌对性的隐蔽基础325
e)第九节诗。限制作为在本源之无约束性中的持留331
第21节 第十至第十三节诗。从诸神与人类而来思考半神之存有334
a)第十节诗。对持留于神性本源中的陌异者的追问335
b)第十一节诗。处于与人类的无所-操心的关联中的半神之存有338
c)第十二与十三节诗。人类与诸神的婚礼,黑夜的不可避免342
第22节 第十四节诗。对秘密的守持。建基于思想家之作诗中的诗人的思想346
第23节 第十五节诗。诗人作为他者348
第24节 荷尔德林诗歌的形而上学位置350
a)日耳曼尼亚的历史性使命350
b)希腊此在与德国此在的本质对立。天赋之物和交与的任务间对抗着的亲密性353
编者后记359
荷尔德林作品列表361
《日耳曼尼亚》、《莱茵河》原文363
译后记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