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桑榆读史笔记 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桑榆读史笔记 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375781.jpg)
- 茅家琦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0552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史学-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桑榆读史笔记 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60年读史的五条基本启示1
一、历史研究的“相对真理性”1
二、“实事求是”——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5
三、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与历史研究7
四、培养“打破砂锅璺(问) 到底”的毅力11
五、提高人生哲学水平与历史研究12
第二篇 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的作用14
一、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主要精神14
二、两种主要精神对人的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16
三、人文精神与世俗欲望21
四、人文精神与人性善恶25
五、论教育与弘扬人文精神问题26
第三篇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35
一、“人我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精华35
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谐” 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的成果38
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与“仁政”思想41
四、“大丈夫”思想与“仁政”思想43
五、“仁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45
六、与“迂阔论”的商榷56
第四篇 江苏区域文化中的多种文化基因问题61
一、几组概念的界定61
二、蒙文通先生的先秦文化三个区域划分学说63
三、南方楚文化的主要内涵——老子、屈原、庄子的思想特点65
四、庄子、屈原思想与江苏区域文化68
五、巫文化与江苏区域文化73
六、江苏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多种文化基因79
第五篇 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与台湾人民的文化情结80
一、中华传统文化经福建移植到台湾80
二、文化情结与反日据武装斗争83
三、文化情结与反“皇民化运动”85
四、日据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手——连横85
五、两岸人民的文化情结87
第六篇 试释“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90
一、从历史上看明、清(后金)关系特点90
二、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94
三、“清朝先进, 明朝腐败”论辨析100
四、民族专制、压迫政策长期延续下清皇族的孤立104
第七篇 清代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和它的认识论体系106
一、关于题目的一点说明106
二、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107
三、今文经学常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110
四、新认识论体系的形成114
五、新认识论体系繁荣了清代常州地区的艺、文、学术研究116
六、新认识论体系与戊戌维新运动125
第八篇 观念落后——晚清以降社会全面落后的症结128
一、问题的提出128
二、历史的启示129
三、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迟来与主导思想的转变137
四、晚清以来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141
五、观念转变导致中国崛起146
六、余论——关于“人的认识”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147
第九篇 不同的“皇权主义”,不同的历史结局——洪秀全与朱元璋的比较研究150
一、两种不同的“皇权主义”151
二、不同的社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与强制推行“拜上帝”152
三、不同的社会实践:保护私有制与废除私有制159
四、不同的社会实践:精心研究,慎重决策与“言天言地,不以国为事”161
五、不同的社会实践:严惩贪腐与纵容贪腐166
六、失败了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169
第十篇 洪仁玕“革故鼎新”思想的历史价值172
一、洪仁玕“革故鼎新”思想的主要内容172
二、《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174
三、曾、左、李的洋务思想并未达到洪仁玕的认识水平176
四、评价“革故鼎新”思想涉及的两个问题179
第十一篇 “忠王不忠”辨析183
一、农民战争与人道主义、皇权主义思想183
二、“忠”的概念辨析184
三、李秀成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188
四、《收齐章程》体现人道关怀191
五、“要防鬼,反为先”、“劝曾国藩做皇帝”,体现了反侵略、反“民族压迫”的时代精神193
第十二篇 张之洞、严复、梁启超与晚清思想启蒙196
一、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6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缺陷及其实践的相对性200
三、严复“开民智”和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208
四、思想启蒙与“弘扬理性”、“弘扬人道”212
第十三篇 晚清十年“新政”与“南洋劝业会”219
一、晚清十年“新政”的具体内容219
二、“新政”为“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提供基础223
三、端方、陈琪为举办“南洋劝业会”作出重大贡献224
四、“南洋劝业会”实际上是“中国首届世博会”226
五、体现求实、进取精神的“评奖结果”和“研究会报告书”228
第十四篇 晚清“督抚专政”与“南北议和”233
一、晚清的“督抚专政”现象233
二、“督抚专政”导致三种新社会力量的出现234
三、“皇族内阁”出台与“皇族”的孤立236
四、武昌起义以后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238
五、“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真谛241
六、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小的全国性政权更迭244
第十五篇 “三民主义”理论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实践246
一、中西民主思想精华的创造性结合——民权主义246
二、“民族”概念定位的混乱——民族主义252
三、社会发展因、果关系的颠倒——民生主义257
四、“三民主义”理论得失的认识论根源261
五、孙中山民主革命实践的历史功绩——“五族共和”267
第十六篇 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269
一、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269
二、早期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问题275
三、中国同盟会成员及其纲领的阶级属性277
四、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280
第十七篇 “联邦制”与“联省自治”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兴衰284
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联邦制”284
二、“联邦制”演变为“联省自治”及其历史背景285
三、军人统治省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92
四、军人统治省区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英勇抗敌294
五、当年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实事求是的选项298
第十八篇 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国民党299
一、俄共(布)、共产国际锁定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299
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304
三、“一大”标志着中国国民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准支部”308
四、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国民党“一大”精神的主要差异312
五、割断联系, 中国国民党成为独立的政党313
六、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影响321
第十九篇 张謇的事业和他的人生论、认识论323
一、张謇创建的历史业绩323
二、创建历史业绩的人生论、认识论基础333
三、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人生论、认识论根源339
四、结束语——值得重视的历史启示343
第二十篇 学习《罗尔纲全集》的心得体会344
一、丰富的内容——十大类、十六开本二十二册344
二、罗先生的学术风貌345
三、阅读《全集》以后的具体收获350
四、一代宗师的时代烙印363
心境高远 学境无涯——读茅家琦先生新著《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感言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