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被生态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被生态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4570945.jpg)
- 宋永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6159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03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植被-植物生态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被生态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植被生态学的概念1
1.2 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4
1.3 植被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回顾6
1.3.1 萌芽阶段6
1.3.2 奠基阶段6
1.3.3 成长阶段8
1.3.4 发展分化阶段10
1.3.5 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阶段14
1.4 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14
1.5 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19
1.5.1 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9
1.5.2 群落内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9
1.5.3 群落多样性形成和功能性状19
1.5.4 格局与过程20
1.5.5 植被保育、管理与恢复20
1.5.6 植被资源清查与植被志编纂20
1.5.7 全球变化植被生态学21
1.5.8 应用植被生态学21
第2章 植物群落的学说22
2.1 植物群落的概念22
2.2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24
2.3 植物群落的识别26
2.4 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论27
2.4.1 植物群落的整体论和个体论分歧27
2.4.2 植被“间断性”和“连续性”的争论28
2.4.3 群落组建中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32
2.4.4 关于“植物群落”一词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不同见解33
2.4.5 “植物群落”一词是否也适用于栽培植被的歧见33
第3章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35
3.1 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35
3.1.1 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35
3.1.2 最小面积概念的述评37
3.2 组成群落种的数量特征39
3.2.1 多度和密度39
3.2.2 盖度和优势度40
3.2.3 频度42
3.2.4 重要值44
3.2.5 高度和深度45
3.2.6 质量和体积45
3.2.7 同化面积和吸收面积46
3.2.8 群落成员型46
3.3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47
3.3.1 物种丰富度47
3.3.2 物种多样性48
3.4 种类组成的区系统计55
3.5 种类组成的区系成分分析58
3.5.1 组成群落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58
3.5.2 发生成分分析61
3.5.3 历史成分分析61
3.5.4 谱系结构分析61
第4章 植物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62
4.1 种间相互关系类型62
4.1.1 竞争63
4.1.2 偏害作用68
4.1.3 偏利作用69
4.1.4 寄生70
4.1.5 互利共生71
4.1.6 原始合作72
4.1.7 促进作用73
4.2 种间联结和相关73
4.2.1 种间联结测定74
4.2.2 种间相关的测定78
4.3 生态位80
4.3.1 生态位概念80
4.3.2 生态位的测定82
4.4 生态种组85
4.4.1 生态种组的概念85
4.4.2 植物生态指示值与生态习性85
4.4.3 生态种组的确定91
4.4.4 生态种组与群落的结构和分类100
4.5 群落中的物种共存103
第5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105
5.1 群落结构的概念105
5.2 群落结构的组件106
5.2.1 营养体组件106
5.2.2 繁殖体组件113
5.2.3 植物的生长型与生活型115
5.2.4 植物群落结构组分的表达126
5.3 植物群落的架构127
5.3.1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127
5.3.2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137
5.3.3 层片和小群落145
5.4 植物功能群148
5.4.1 植物功能群的概念148
5.4.2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148
第6章 植物群落与环境153
6.1 环境的概念153
6.2 植物群落与气候154
6.2.1 气候与植被分布154
6.2.2 群落对气候的影响167
6.3 植物群落与土壤180
6.3.1 土壤化学性与植物群落180
6.3.2 土壤物理性与植物群落180
6.3.3 植物群落与土壤发育181
6.4 植物群落与地形181
6.4.1 大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82
6.4.2 中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82
6.4.3 小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84
6.4.4 山地植被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184
6.5 植物群落与动物185
6.6 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187
6.7 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87
6.8 植物群落与人类189
第7章 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191
7.1 有关群落生产力的几个概念191
7.2 群落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193
7.2.1 测量输入的方法193
7.2.2 测量输出的方法193
7.2.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198
7.3 构成群落生产力的基础198
7.3.1 净同化率与产量198
7.3.2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199
7.3.3 生长期限与产量199
7.3.4 叶面积延续期与产量200
7.4 群落的生产力、生物量积累和能量转化201
7.4.1 群落生产力系数201
7.4.2 群落生物量积累率202
7.4.3 植被的能量转化率203
7.5 植被生产力的模型206
7.5.1 气候生产力模型206
7.5.2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210
7.6 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生产力212
7.6.1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及生产力212
7.6.2 中国植被生物量、生产力与固碳潜力217
7.7 群落的物质循环221
7.7.1 碳循环222
7.7.2 氮循环224
7.7.3 其他生命必要元素的循环228
第8章 植被动态——演替236
8.1 群落的物候节律236
8.2 群落的波动244
8.3 群落的演替245
8.3.1 群落演替类型246
8.3.2 稳定性与顶极群落254
8.3.3 群落演替的理论255
8.3.4 演替的机制259
8.3.5 演替模型264
8.3.6 演替的研究方法272
第9章 植被动态——植被历史276
9.1 植被的进化276
9.1.1 泥盆纪植被278
9.1.2 石炭纪植被281
9.1.3 二叠纪植被282
9.1.4 三叠纪植被283
9.1.5 侏罗纪植被285
9.1.6 白垩纪植被287
9.1.7 古近纪植被289
9.1.8 新近纪植被290
9.1.9 第四纪植被291
9.2 新生代中国植被分布294
9.2.1 古近纪中国植被分布294
9.2.2 新近纪中国植被分布296
9.2.3 第四纪中国植被分布297
9.3 植被历史研究方法300
9.3.1 植物的大化石301
9.3.2 孢粉分析301
第10章 植被的排序303
10.1 排序的基本概念303
10.2 直接排序304
10.2.1 直接测定环境因子的排序304
10.2.2 直接梯度分析306
10.2.3 群落-环境梯度311
10.3 间接排序312
10.3.1 极点排序313
10.3.2 主分量分析318
10.3.3 对应分析323
10.4 排序研究进展及相关软件332
10.4.1 排序研究进展332
10.4.2 常用排序软件332
第11章 植被的分类333
11.1 植被分类的概念和依据333
11.2 群落生态-外貌的植被分类334
11.3 群落结构的植被分类341
11.4 群落动态的植被分类345
11.5 优势度的植被分类346
11.6 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347
11.7 植被的数量分类348
11.7.1 等级聚合分类349
11.7.2 等级分划分类352
11.7.3 分类结果的图形表示355
11.8 植被分类的发展趋势356
第12章 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357
12.1 区系特征分类的理论基础357
12.2 区系特征分类的依据359
12.2.1 存在度和恒有度359
12.2.2 确限度360
12.2.3 物种的重要性361
12.2.4 均一性和同一性362
12.3 区系特征分类的群落制表362
12.3.1 制表的程序362
12.3.2 制表实例363
12.4 群落分类单位的确定367
12.5 法瑞学派群落分类的各级单位369
12.5.1 群丛以上的高级单位370
12.5.2 群丛以下的低级单位370
12.6 群落分类单位的命名371
第13章 中国植被的分类389
13.1 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389
13.2 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和单位391
13.3 中国植被分类单位的命名396
13.4 中国植被类型概述398
13.4.1 森林399
13.4.2 灌丛441
13.4.3 草本植被451
13.4.4 极端干旱植被466
13.4.5 极端寒冷植被471
13.4.6 极端多水植被475
13.5 栽培植被的分类479
第14章 植被的分布与分区482
14.1 群落复合体482
14.1.1 群落复合体的概念和类型482
14.1.2 群落复合体的研究途径483
14.1.3 群落复合体研究的取样与样地记录整理484
14.1.4 复合群落的分类486
14.2 群落的分布489
14.2.1 群落分布区490
14.2.2 替代群落491
14.2.3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493
14.3 植被分区498
14.3.1 植被分区的原则和依据499
14.3.2 植被分区的单位和系统500
14.4 地球植被分区503
14.4.1 历史背景503
14.4.2 地球的植被带503
第15章 中国植被分区516
15.1 中国植被分布特点516
15.1.1 中国东部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519
15.1.2 中国西北部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521
15.2 中国植被分区沿革523
15.3 中国植被分区概述528
15.3.1 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域533
15.3.2 中国西北部草原荒漠区域544
15.3.3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549
第16章 植被制图554
16.1 植被制图的目的554
16.2 植被图的种类555
16.2.1 按性质和内容划分的植被图种类555
16.2.2 按图的比例尺划分的植被图种类564
16.3 植被制图的基本条件和要求566
16.4 植被制图方法与步骤566
16.4.1 现状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566
16.4.2 潜在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569
16.4.3 生境类型图制图方法与步骤571
16.4.4 生长气候图绘制方法与步骤572
16.5 遥感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574
16.5.1 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574
16.5.2 植被遥感制图576
16.6 地理信息系统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579
16.7 植被图的应用583
第17章 植被的野外调查与样地资料整理585
17.1 植被研究中的取样585
17.1.1 取样的一般原则585
17.1.2 植被调查的取样单位586
17.1.3 取样方法的设计587
17.2 典型样地记录与整理591
17.2.1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设置591
17.2.2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记录592
17.2.3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记录整理596
17.3 标准样方记录与整理597
17.3.1 标准样方法的样方设置597
17.3.2 标准样方法的样地调查(以常绿阔叶林调查为例)600
17.3.3 标准样方法的样地资料整理604
17.4 距离测定法取样与整理605
17.4.1 距离测定法的野外工作605
17.4.2 距离测定法的数据整理608
17.4.3 距离测定法的取样点数量问题610
17.4.4 距离测定法中灌木和草本层的取样问题610
17.5 样地相似性的判断610
17.5.1 计算相似系数611
17.5.2 计算距离系数614
17.6 不同调查方法样地资料的统合617
第18章 植被生态学的应用618
18.1 植被的指示作用618
18.1.1 植被对土壤的指示作用619
18.1.2 植被对气候的指示作用619
18.1.3 植被对水文地质的指示作用620
18.1.4 植被对地质和矿产的指示作用623
18.2 植被生态学与大农业626
18.2.1 植被生态学与林业626
18.2.2 植被生态学与种植业627
18.2.3 植被生态学与牧业628
18.2.4 植被生态学与渔业629
18.3 植被生态学与生态环境建设629
18.3.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630
18.3.2 水土保持与滑坡防治631
18.3.3 植被与区域景观规划和建设631
18.4 植被与生态系统保护633
18.4.1 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保肪633
18.4.2 植被与自然保护区建设634
18.5 植被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研究635
18.5.1 全球变化对植被的影响635
18.5.2 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636
参考文献637
生物名词对照表667
主题词索引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