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满仓,鲁世宗,葛晶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5125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网络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监测-影响-经济增长-研究-陕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网络经济概述1
1.1 网络经济内涵2
1.1.1 对网络经济的界定2
1.1.2 网络经济的内涵4
1.1.3 网络经济的特点5
1.2 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6
1.2.1 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6
1.2.2 网络经济对政治方面的影响9
1.2.3 网络经济对文化方面的影响10
1.2.4 网络经济对安全的影响12
1.3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地区发展的影响13
1.3.1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影响13
1.3.2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15
1.3.3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16
2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18
2.1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18
2.1.1 1986—2002年:起步发展阶段18
2.1.2 2003—2007年:高速发展阶段20
2.1.3 2008年至今:现代化发展阶段21
2.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历程24
2.2.1 1992—2003年:率先崛起,并达到鼎盛24
2.2.2 2004—2012年:逐渐沉寂,竞争力减弱25
2.2.3 2013年至今:孕育发展,大批项目萌芽26
2.3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26
2.3.1 国民经济发展与保障26
2.3.2 人才储备与科技27
2.3.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水平28
2.3.4 “互联网+”发展业态29
2.3.5 信息化应用水平35
2.4 本章小结37
3 网络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38
3.1 网络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综述及评述38
3.2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三驾马车”的视角44
3.2.1 网络经济对投资的影响作用44
3.2.2 网络经济对消费的影响作用45
3.2.3 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50
3.3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函数”的视角52
3.3.1 网络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分析53
3.3.2 网络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分析56
3.3.3 网络经济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分析58
3.4 网络经济对企业运行的作用机制59
3.4.1 网络经济对企业运行的影响59
3.4.2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转型62
4 我国区域网络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64
4.1 国内外对网络经济监测指标的相关研究64
4.1.1 国内对网络经济测度指标的研究64
4.1.2 国外对网络经济测度指标的研究65
4.1.3 国内外研究评述66
4.2 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概述67
4.2.1 网络经济评价和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67
4.2.2 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67
4.2.3 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68
4.3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70
4.3.1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70
4.3.2 构建我国区域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71
4.4 我国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以陕西省为例72
4.4.1 陕西省网络经济指标体系的框架72
4.4.2 陕西省各市(县)网络经济指标体系的框架76
4.5 本章小结77
5 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以陕西省为例78
5.1 研究方法78
5.1.1 信息熵78
5.1.2 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构建80
5.2 变量选取82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84
5.3.1 陕西省“互联网+”渗透深度评价结果84
5.3.2 全国“互联网+”渗透深度评价结果93
5.3.3 网络经济发展对陕西省GDP的贡献程度98
5.4 本章小结100
6 对网络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评价101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纵向比较——以陕西省为例101
6.1.1 指标选取与评价101
6.1.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水平得分102
6.1.3 陕西省网络经济准则层发展水平打分107
6.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网络经济发展水平横向比较108
6.2.1 基于总量评价的网络经济发展相对水平横向比较108
6.2.2 基于人均指标评价的网络经济发展相对水平横向比较115
6.2.3 基于人均指标的准则层评价120
6.3 各县、市网络发展评价结果——以陕西省为例123
6.4 本章小结130
7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131
7.1 网络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131
7.1.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131
7.1.2 网络经济对工业化的影响作用133
7.1.3 网络经济对产业高级化的影响作用137
7.1.4 主要结论140
7.2 网络经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140
7.2.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140
7.2.2 实证结果分析143
7.2.3 主要结论147
7.3 网络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148
7.3.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148
7.3.2 实证结果分析148
7.3.3 主要结论151
8 网络经济发展的预警与预测——以陕西省为例153
8.1 用快速聚类方法对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进行分类153
8.1.1 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的预警模型153
8.1.2 网络经济发展增速的预警模型154
8.1.3 各变量的预警模型156
8.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模型157
8.2.1 二次指数平滑法157
8.2.2 陕西省“互联网+”的渗透深度和市场规模预测158
8.3 本章小结161
9 网络经济发展对策研究162
9.1 对网络经济发展监测模型的评价162
9.2 网络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陕西省为例163
9.2.1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的优势163
9.2.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的劣势165
9.3 网络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为例167
9.3.1 “互联网+”模式渗透程度较低,需加强信息化普及度167
9.3.2 网络经济规模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迫切需要突破发展168
9.3.3 网络经济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位置,仍有提升空间172
9.3.4 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由过冷转为正常状态,增长率仍过冷177
附录183
附录1 主成分分析评价过程183
附录2 快速聚类的分析过程191
附录3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问卷)调查及调查分析193
附录3.1 调研设计193
附录3.2 调研分析194
参考文献213
专题225
专题一 P2P运作模式及衍生创新225
(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225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225
2.P2P发展概览227
(二)P2P的优势及特征228
1.P2P发展的优势及机遇228
2.P2P网络借贷的特点230
(三)P2P运作模式231
1.纯线上模式233
2.混合模式234
3.线下特定行业模式235
4.P2P业务基本流程236
(四)P2P模式衍生与创新237
1.“P2P+供应链金融”237
2.P2G模式240
3.T2P模式及委托定投模式241
专题二 聚焦互联网金融监管时代的创新思路243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243
1.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243
2.防范各类风险,维持金融秩序244
3.促进资金融通,激发市场活力244
4.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244
(二)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借鉴244
1.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245
2.欧盟的互联网金融监管247
3.美国的监管实践:PayPal案例248
4.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251
5.我国P2P监管征集意见253
(三)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254
1.互联网金融的功能性视角255
2.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视角256
(四)国内外互联网金融风控的经验借鉴257
1.国外P2P风控借鉴——Zopa,Prosper,Kiva257
2.我国P2P风控借鉴——拍拍贷、红岭创投、宜信258
3.西部P2P案例:金开贷262
(五)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263
1.原则导向监管,创新监管模式263
2.多元监管主体,创新监管体制264
3.开发大数据潜力,创新监管技术264
4.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监管公正265
(六)展望267
专题三 西部互联网金融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机遇268
(一)引言268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269
1.征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269
2.互联网与移动支付快速发展271
3.互联网理财活跃度升高273
4.P2P规模日益剧增274
5.众筹融资的真正价值尚未体现276
(三)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发展的现状与特征278
1.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的发展现状278
2.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的主要特征280
3.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购销差额283
(四)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283
1.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的现状283
2.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主要纪事287
(五)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288
重要术语索引表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