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技术与组织关系研究丛书 技术与组织 学科脉络与文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技术与组织关系研究丛书 技术与组织 学科脉络与文献](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4542973.jpg)
- 邱泽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5187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组织学-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技术与组织关系研究丛书 技术与组织 学科脉络与文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技术与组织研究的历时脉络与未来机遇1
一、问题与数据1
二、技术与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格局4
(一)学术期刊进行专题探讨5
(二)专业图书建构知识体系6
(三)近期文献数量增长快速7
三、技术与组织研究的细分主题11
(一)技术与组织指的是什么?11
(二)多学科关注的细分主题13
(三)社会学探索的细分主题20
四、技术与组织细分主题间关系与理论取向脉络26
(一)技术与组织细分主题间的关系26
(二)技术与组织研究的变化与理论取向的脉络32
五、从工厂到平台:技术与组织研究的未来38
附录一 系统查阅过的数据库和期刊名录41
附录二 方法说明42
幂律分布42
被引权次42
检索迭代42
主题网络分析法43
理论取向44
参考文献44
琼·伍德沃德与组织理论的发展54
一、琼·伍德沃德的研究55
二、对伍德沃德及权变理论的评价61
三、换一种视角67
参考文献70
操作技术和组织结构:基于经验研究的重估75
组织层面的技术76
技术的重要性77
本项研究的目标77
技术概念:一个分类方法78
操作技术的次级概念79
样本和资料收集80
操作技术的测量81
结构变量86
操作技术和结构的关系89
对46个不同类型组织的检验89
对31个制造业组织的检验90
基于伍德沃德分类的检验92
与伍德沃德研究的比较94
操作技术只与特定结构特点有关96
与伍德沃德发现的一致性98
结论99
参考文献100
技术作为结构化的诱因:观察CT扫描仪与放射科社会秩序获取的证据104
技术和结构的结构化105
描绘结构化的演变过程108
选点和方法111
放射科的制度环境和传统113
郊区医院CT操作过程中的结构化115
第一阶段:决断力的协商115
第二阶段:篡夺自主权118
市区医院CT操作过程中的结构化121
第一阶段:协商互赖121
第二和第三阶段:不称职的建构和强化124
第四阶段:走向独立125
不同组织形式的沉积作用127
结论132
参考文献134
技术的多义性:新技术的意义建构137
技术的定义138
新技术的特征141
随机事件141
连续事件143
抽象事件145
新技术的概念化147
从结构到结构化147
从分析到影响150
从静态到动态的交互复杂性154
从行为和产出控制到前提控制157
结论159
参考文献160
在组织脉络中理解技术与个人164
研究现状165
基本概念、假定及其含义166
技术:定义和假设166
假设及其含义167
影响的含义168
技术个人模型169
社会化171
承诺173
报酬分配174
理解和重新设计175
技术扩散176
一些例子176
案例A:影像系统176
案例B:机器人加工单元179
重要的议题181
理论议题181
实质性议题183
方法论议题184
实践性议题186
结论188
参考文献189
工作组:自主性、技术与选择191
工作组的性质及其环境192
技术193
考察技术的视角193
先进制造技术194
先进制造实践195
先进制造技术对工作组自主性的影响197
左右先进制造技术对工作组任务的影响的一些选择198
技能198
任务的互倚性199
及时性反馈200
左右先进制造技术对工作组边界的影响的一些选择200
边界的明晰200
任务的意义201
投入与产出的可识别性202
日益减少的单元缓冲202
结论203
参考文献204
技术的二重性:对组织中技术概念的反思206
重估先前对技术的概念化207
范围差异207
角色差异208
技术的结构化模型212
结构化理论213
技术结构化模型的前提215
技术结构化模型的组成部分218
利用技术结构化模型222
研究地点222
研究方法222
讨论231
结论233
致谢234
参考文献234
荧光照明技术的社会建构——技术制品(荧光灯)如何在扩散阶段被“发明”241
相关社会群体243
麦芝达公司245
电力事业部门246
固定设备生产商247
独立主体247
客户247
政府247
荧光灯技术的诠释弹性248
高强度日光色荧光灯的稳定化:技术框架的变革254
技术发展的动力:相关社会群体之间及其内部的互动262
总结264
技术动力论266
技术体系269
作为因和果的EBASCO270
积聚技术动力271
技术动力的特征272
技术动力论的应用274
结论276
作为管理者的医生:建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及其使用者278
前言278
一、理论视角280
(一)权力280
(二)技术制品和组织安排282
二、信息系统和从医生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285
(一)“作为管理者的医生”工程286
(二)非稳定性的网络:一个新分析框架的出现290
(三)一个新网络294
三、讨论297
参考文献299
技术与制度:信息技术研究和组织研究相互学习什么?302
引言303
组织研究向IT研究学习什么?305
唯物质论和行动者视角305
搭建唯物质论和行动者视角的沟通之桥307
一个例证: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技术研究310
IT研究向组织研究学习什么?311
IT研究的三个流派311
技术的制度背景313
远程办公研究走向制度——技术融合的视角314
总结319
致谢320
参考文献320
竞争与社会影响:第六代处理器在全球电脑行业中的扩散330
理论和假设334
竞争者的采纳334
竞争者采纳与相对规模336
相对规模和经营范围对竞争者采纳行为的影响337
第六代处理器338
资料与测量340
资料340
竞争对手采纳行为、相对规模和范围的测量343
模型和控制变量346
结果348
结论356
参考文献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