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昆虫 植物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荷)路易斯·斯库霍温(Louis M.Schoonhoven),(荷)约普·隆(Joop J.A.van Loon),(荷)马塞尔·迪克(Marcel Dicke)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005564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昆虫-关系-植物学-生物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昆虫 植物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提高关注:为什么要提高对昆虫—植物关系的关注度?1
1.2昆虫与植物的关系1
1.3与农业的相关性3
1.4昆虫—植物研究所涉及的学科3
1.5参考文献4
第2章 植食性昆虫5
2.1寄主植物的专化性6
2.2被取食植物的范围和寄主植物的范围10
2.3植物各部分的特化12
2.3.1取食植物地上部分的昆虫12
2.3.2取食植物地下部分的昆虫13
2.4每种植物上昆虫的数目14
2.5植食性昆虫:它们是植物的分类学家?17
2.6寄主植物多于被取食植物17
2.7植物周围的微气候18
2.8昆虫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的危害程度19
2.9植物对植食性昆虫所造损伤的补偿24
2.10结论25
2.11参考文献26
第3章 植物结构:坚固的抗虫害防护34
3.1昆虫的取食系统34
3.2叶面36
3.2.1角质蜡层36
3.2.2毛状体38
3.3叶片韧性40
3.3.1上颚的磨损40
3.3.2 C3植物与C4植物43
3.4互利共生关系中所包含的结构44
3.5植物虫瘿45
3.6植物的结构46
3.7结论48
3.8参考文献49
第4章 植物化学:无穷无尽的变化56
4.1植物生物化学57
4.1.1植物的初生代谢物质58
4.1.2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58
4.2生物碱60
4.3萜类化合物和类固醇61
4.4酚类化合物(酚醛树脂)62
4.5芥子油苷65
4.6生氰类化合物65
4.7叶表面的化学物质66
4.8植物的挥发物质67
4.9植物次生代谢物浓度71
4.10生产成本74
4.11区室作用76
4.12时间异质性78
4.12.1季节影响78
4.12.2昼夜影响80
4.12.3年间变化81
4.13地理位置和肥料的影响81
4.13.1日晒和遮阴81
4.13.2土壤因素82
4.14诱导抗性84
4.14.1直接诱导84
4.14.2间接诱导85
4.14.3植食诱导变化引起的变异85
4.14.4食草性昆虫引发的基因变异和代谢变化87
4.14.5系统影响88
4.14.6长期反应88
4.14.7信号传导90
4.14.8食草动物诱导和病原体诱导的相互作用90
4.14.9植物间的相互作用91
4.15基因型差异91
4.15.1植物个体间的化学差异91
4.15.2植物个体内部的化学变化92
4.15.3植物性别对昆虫的敏感性的影响94
4.16结论95
4.17文献96
4.18参考文献96
第5章 植物并非昆虫最理想的食物来源116
5.1植物是次优的食物118
5.1.1氮119
5.1.2水121
5.2人工饲料122
5.3消耗和利用123
5.3.1被取食的食物数量123
5.3.2利用123
5.3.3次优食物和补偿性摄食行为128
5.3.4化感物质及食物的利用率130
5.3.5对植物化感物质的解毒作用133
5.4共生体137
5.4.1食物利用与补充137
5.4.2植物化感物质的解毒作用138
5.5微生物影响寄主植物特性138
5.5.1植物致病菌138
5.5.2内生真菌139
5.6寄主植物影响植食性昆虫对病原体和杀虫剂的敏感性140
5.7植物食物质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142
5.7.1干旱142
5.7.2空气污染142
5.8结论144
5.9参考文献144
第6章 选择寄主植物:如何发现寄主植物158
6.1术语158
6.2寄主植物的选择:一个链过程160
6.3搜寻机制162
6.4寄主植物的定位166
6.4.1光学诱因与化学诱因166
6.4.2对寄主植物特性的视觉反应167
6.4.3对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172
6.4.4飞蛾和步甲:嗅觉定向的两个例子172
6.5对寄主的气味检测的化学感觉基础176
6.5.1嗅觉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176
6.5.2嗅觉转导177
6.5.3嗅觉电生理和敏感性177
6.5.4嗅觉特征与编码180
6.6自然中对寄主植物的搜寻182
6.7结论184
6.8参考文献184
第7章 选择寄主植物:何时接受植物197
7.1接触期:对植物特征的详细评价198
7.2接触期内自然界植物的物理特征198
7.2.1毛状体199
7.2.2叶面结构199
7.3植物化合:接触化感作用评估201
7.4植物化学对寄主植物选择的重要性:一段历史性的间奏201
7.5取食和产卵的刺激202
7.5.1初级植物的代谢物202
7.5.2植物次级代谢物促进接受:信号刺激205
7.5.3通常将产生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刺激剂209
7.6摄食和产卵的抑制211
7.6.1抑制是寄主识别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原则211
7.6.2寄主标记是避免植食性昆虫相互竞争的机制211
7.7植物可接受性:刺激和抑制之间的平衡212
7.8基于接触化学感受器的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213
7.8.1化学感受器213
7.8.2味觉编码213
7.8.3毛虫成为编码原则的模型215
7.8.4信号刺激受体:卓越的专家216
7.8.5糖和氨基酸的受体:养分的探测器217
7.8.6抑制受体:全面感受神经元218
7.8.7外围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219
7.8.8刺吸式昆虫的寄主植物选择222
7.8.9产卵偏好224
7.8.10寄主植物的选择:三级系统225
7.9化学感应系统与寄主植物偏好的演化225
7.10结论228
7.11参考文献229
第8章 寄主植物的选择:变化即规律246
8.1地理变异246
8.2相同地区的种群间差异249
8.3个体间的差异249
8.4对寄主植物偏好引起改变的环境因素250
8.4.1季节性250
8.4.2温度251
8.4.3捕食风险252
8.5引起寄主植物偏好改变的内部因素252
8.5.1发育阶段252
8.5.2昆虫性别影响食物选择254
8.6经验诱导寄主植物偏好的改变254
8.6.1非联系式改变254
8.6.2联系式改变259
8.7幼虫和早期成虫的经验262
8.8经验诱导寄主植物偏好改变的适应意义263
8.9结论264
8.10参考文献265
第9章 植物对昆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74
9.1发育274
9.1.1形态274
9.1.2滞育277
9.2繁殖278
9.2.1成熟278
9.2.2交尾281
9.3结论284
9.4参考文献284
第10章 生态学:共生却各自独立288
10.1植物对昆虫的影响289
10.1.1植物物候学290
10.1.2植物化学291
10.1.3植物形态学293
10.1.4替代食物293
10.2植食昆虫对植物的影响294
10.3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昆虫—植物交互作用296
10.4微生物和昆虫—植物的交互作用296
10.5脊椎动物和昆虫—植物的交互作用297
10.6群落内间接的物种交互作用298
10.6.1资源利用性竞争299
10.6.2似然竞争300
10.6.3营养级联301
10.7物种交互与表型可塑性302
10.8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驱动力303
10.9食物网和化学信息网304
10.9.1食物网304
10.9.2化学信息网305
10.10群落307
10.10.1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稀有植食昆虫存在?308
10.10.2群集性308
10.10.3群落发展309
10.11分子生态学310
10.12结论312
10.13参考文献313
第11章 进化:昆虫与植物,永恒的斗争326
11.1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化石记录327
11.2物种形成328
11.2.1生殖隔离330
11.2.2物种形成的速率333
11.2.3共生物种的形成333
11.3昆虫的基因变异334
11.3.1种间差异334
11.3.2种内变异335
11.3.3偏好与表型之间的关系336
11.3.4基因突变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336
11.4植物抗性基因的突变337
11.5选择与适应337
11.6昆虫多样性的演变338
11.7专食性寄生昆虫的进化339
11.7.1应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339
11.7.2竞争340
11.7.3降低由天敌引发的死亡率340
11.7.4系统发育关系340
11.8植食性昆虫与寄主间的进化341
11.8.1对协同进化理论的批判343
11.8.2对协同进化理论的支持344
11.9结论346
11.10参考文献346
第12章 昆虫与植物:卓越的互利共生关系355
12.1互利共生357
12.2花的专一性359
12.2.1昆虫对花的识别361
12.2.2昆虫对花的采集363
12.3传粉的动力365
12.3.1距离365
12.3.2可接近性366
12.3.3温度367
12.3.4评价食物源368
12.3.5奖励策略368
12.3.6花蜜信号的状态370
12.4对多花序花的授粉运动371
12.5竞争372
12.6进化373
12.7自然保护377
12.8经济379
12.9结论380
12.10参考文献380
第13章 昆虫和植物:如何运用我们的知识389
13.1植食性昆虫会演变成害虫及其原因390
13.1.1害虫的特征390
13.1.2引进农作物带来的影响390
13.1.3农业活动促进了虫害的发生391
13.2寄主植物抗性392
13.2.1寄主植物的抗性机制392
13.2.2部分抗性393
13.2.3植物特性与抗性394
13.2.4培育植物抗性的方法395
13.3混养为何能减少病虫害398
13.3.1破坏性作物假说400
13.3.2天敌假说400
13.3.3诱虫作物学说401
13.3.4多样性原则402
13.4植物源杀虫剂和拒食剂402
13.4.1拒食剂403
13.4.2苦楝树:印楝素404
13.4.3拒食素作为杀虫剂的前景405
13.5植食性昆虫可以控制杂草406
13.5.1仙人掌和槐叶萍407
13.5.2生物控制杂草项目的成功率407
13.6结论409
13.7参考文献409
附录A:进一步阅读建议419
附录B: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分子结构420
附录C:本领域常用的实验方法422
物种索引423
作者索引425
主题索引426
译者说明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