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引领社会思潮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邓卓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7906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引领社会思潮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概述1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基本涵义及功能2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涵义2
二、社会思潮的功能分析10
三、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涵义及功能13
第二节 研究基础17
一、理论基础17
二、现实基础21
第三节 研究视域26
一、历史视域26
二、方法视域29
三、发展视域30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进程33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阶段33
一、第一阶段(1976—1984年):拨乱反正时期对社会思潮的引领34
二、第二阶段(1984—1992年):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对社会思潮的引领37
三、第三阶段(1992—2002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对社会思潮的引领38
四、第四阶段(2002—2012年):21世纪新时期对社会思潮的引领42
五、第五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思潮的引领46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事件49
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49
二、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时期59
三、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时期73
四、从党的十八大至今89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思想105
第一节 关于坚持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106
一、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07
二、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13
三、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必须要与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作坚决的斗争117
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125
第二节 关于切实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的思想129
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130
二、关于充分认识和重视精神生产者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33
三、明确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方式134
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以提高政治实践的示范效应139
第三节 关于运用正确的途径方法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14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途径141
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本质要求和生命力所在146
三、努力建设先进文化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由之路151
第四节 关于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158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领社会思潮158
二、高度重视思想文化阵地和新闻舆论阵地建设164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167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做法167
一、始终坚持引领的基本原则167
二、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172
三、不断拓展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178
四、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环境191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200
一、坚持在强化意识中引领社会思潮201
二、坚持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204
三、坚持把引领社会思潮作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责任208
四、坚持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210
五、坚持把与时俱进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保证211
六、坚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原则212
七、坚持把全社会参与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213
第五章 国外执政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做法及启示215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做法216
一、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216
二、发挥宗教的思想引领功能222
三、重视对社会舆情的了解和控制224
四、强化媒体的引领功能227
五、强调法治方式的运用231
六、将不同利益诉求纳入改革的范畴234
第二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做法237
一、坚定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38
二、以青年和党员干部为重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43
三、在包容多样中扩大社会共识249
四、倾听群众心声增强舆论引导253
五、集中关注和解答现实问题255
第三节 启示与思考260
一、要将坚持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260
二、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263
三、要以制度化的方式引领社会思潮265
四、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267
五、要形成引领社会思潮的合力268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面临的现实挑战274
第一节 文化多元: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环境变迁274
一、文化多元视角下意识形态的变迁275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面临的历史转变277
第二节 话语权冲突:开放环境下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279
一、话语权问题与意识形态279
二、一种博弈:多元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争夺281
第三节 社会阶层的分化:受众群体社会心理的嬗变与认同283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283
二、受众群体社会心理的嬗变285
三、认同危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286
四、多元竞存: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宣传289
五、全球化竞争: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化与创新298
第七章 新时空境遇下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304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存续时空加速变迁304
一、社会思潮反映的物质世界不断拓展305
二、社会思潮承载的思想信息更加丰富308
第二节 社会思潮的多元趋向持续发展309
一、经济全球化带动社会思潮多元发展309
二、利益诉求分化导致社会思潮多元发展311
三、社会文化发展促使社会思潮多元发展312
第三节 社会思潮的现实关切愈发凸显313
一、社会思潮与经济社会关系更为紧密313
二、社会思潮对社会心理的反映更加快速315
三、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更加强烈317
第四节 社会思潮的话语阵地不断延伸318
一、社会思潮的传播手段更加丰富318
二、社会思潮的话语交融更为频繁321
第五节 社会思潮的引领路径更加科学323
一、引领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明确坚定323
二、引领社会思潮的技术手段日益成熟324
三、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研究更加深入326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选择329
第一节 在坚持正确导向中引领社会思潮330
一、要在弘扬科学理论中引领社会思潮330
二、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引领社会思潮331
三、要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引领社会思潮332
四、要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中引领社会思潮333
第二节 在把握意识形态规律中引领社会思潮334
一、要在遵循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中去引领社会思潮334
二、要在运用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中去引领社会思潮335
三、在探索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中去引领社会思潮337
第三节 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33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339
二、要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340
三、要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作用中引领社会思潮341
第四节 在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341
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树立最大公约数理念342
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342
第五节 在增强宣传思想工作活力中引领社会思潮343
一、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善于办好实事344
二、要敢于进行理论创新,力求虚功实做344
三、要群策群力,形成强大合力345
第九章 提高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346
第一节 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提升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346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347
二、深入研究社会思潮基本问题,为引领社会思潮奠定理论基础349
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精神动力352
第二节 以完善的机制为保障,提高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353
一、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353
二、完善有效的引领运行机制355
第三节 以有效的方式为抓手,提高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361
一、在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坚决斗争中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361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多元化社会思潮引领能力364
三、用中国梦来凝聚力量,形成多元化社会思潮发展向心力367
四、把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368
五、大力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引领网络社会思潮371
第四节 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重点,提升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376
一、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376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性378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弘扬主旋律中引领社会思潮379
主要参考文献383
后记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