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灵光澈照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灵光澈照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4491922.jpg)
- 刘扬忠,蒋寅主编;韦凤娟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349850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灵光澈照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编 志怪:关于生死之谜的奇诡思考7
第一章 “鬼话”:关于“死”的叩问及诠释7
第一节 一个古老的话题:灵魂观念的追溯8
一 鬼神一体:从祖灵崇拜说起8
二 气魂与形魄:二元的灵魂观念12
三 “强死”者为鬼16
四 从“土伯九约”到“泰山治鬼”:本土“地府”观念的形成24
第二节 “鬼话”:重返此岸世界的诉求35
一 全新的叙事空间:生死两界的交叉叠合35
二 未泯的世情:联结生死界的纽带38
三 “生”的延伸:有憾人生的补偿42
四 “生”的延伸:两种类型的“幽婚”47
第三节 “鬼话”:关于死后世界的好奇想象60
一 泰山治鬼:人世的翻版61
二 泰山治鬼:对于生死问题的独特解读73
三 地狱:恐怖的幽冥世界76
四 “转世”:关于生死问题的全新诠释85
第二章 “仙话”: 永恒人生的追求98
第一节 神仙信仰的嬗变99
一 从灵魂不灭到肉身不坏100
二 从“神灵”到“神仙”105
三 人人皆可成仙112
四 士族的神仙理想:地仙118
第二节 灵境:现实世界的补偿127
一 人间仙界:洞天福地128
二 神仙世界的俗世风采135
三 不同时间系统的设置:时光永驻的畅想140
第三节 关于“天仙配”的文化阐释146
一 巫山神女“降临”的传承146
二 天仙美缘151
三 阿母嫁女的底蕴155
第三章 “怪话”: 关于生死问题的另类解读166
第一节 精怪的“人形化”与巫鬼道语境167
一 变化观念的嬗变进程167
二 精怪与鬼魂:“鬼者,老物精也。”174
三 精怪之说与巫鬼道的社会背景184
第二节 另类的修炼:狐精故事与神仙道教190
一 自然狐的“精怪化”及“人形化”190
二 狐精“人化”的新态势193
三 修炼观念的另类“移植”200
四 “性因素”的凸显:截发、吸精与房中术204
五 人狐合一的九尾狐: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212
第二编 山水诗: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体悟230
第四章 山水诗的精神源头:思维特性与山水自然观230
第一节 独特的思维定势:自然→人事230
一 人类童年时期的共识231
二 理性逻辑与感性经验:迥异的思维理路232
三 独特的社会形态与认知自然的基本特征237
第二节 两种基本的山水自然观及审美取向240
一 “君子比德”:将自然美纳入社会伦理的价值系统240
二 “万物一体”:以“自然”之美来规范“人事”243
第五章 “山水”话语的初构: 自然美意识的递嬗及其文学书写247
第一节 《诗经》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识248
一 山川:统治力量的神秘象征248
二 “于以用之”:物质功利考量250
三 “以写我忧”:“娱情”意识的初萌252
四 “比兴”之用:人与自然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述254
第二节 楚辞所反映的自然美意识258
一 巫术文化的神奇“保留地”259
二 浪漫的自然意识:“民神杂糅”260
三 屈原自然观中的理性色彩263
四 “赋”法的运用:人之“情”与自然之“景”一体性的初呈266
五 屈原的启示:抑亦江山之助乎270
第三节 汉赋所反映的山水自然观274
一 山川:“君权神授”的象征275
二 大赋中山川景物描写的审美特征277
三 骚体赋中的自然风物280
四 汉赋对于山水诗的意义283
第四节 山水诗的形成:魏晋士人精神活动的艺术表述284
一 建安文人的生命体验与山水自然285
二 竹林风范与山水自然291
三 山水诗的早期形态:隐逸诗与游仙诗295
四 纪行山水诗与玄言诗302
第六章 “山水”符号意义的凸显与魏晋社会309
第一节 山水:自然经济形态催生的一个审美要件309
一 经济生活中心的转移:江南庄园的兴起310
二 审美情趣的变化:从都市之繁华转向山林之静寂318
三 “有如自然”的私家园林325
四 会稽:山水诗的摇篮334
第二节 山水:独特处世模式的一个行为标识340
一 传统的处世之道:“隐”与“仕”的对立340
二 朝隐:“隐”与“仕”的合一346
三 山水之好:朝隐的标志357
第三节 山水:理想境界的一个象征符号364
一 “箕踞”的竹林七贤:“情”与“礼”的冲突366
二 理想人格的重塑373
三 山水喻人:理想人格的外化380
四 山水:“以形媚道”的言、象389
五 玄言山水诗的意义394
第七章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灵运397
第一节 谢灵运的家世经历与山水情结398
一 名士家风:雅好山水398
二 乌衣郎的失落400
三 “壮志郁不用”,“泄为山水诗”401
第二节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404
一 “舒情缀景,畅达理旨”404
二 章法经营之妙408
三 画境的营造410
四 “初发芙蓉”414
第三编 陶渊明:一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价值符号423
第八章 陶渊明的精神格局与儒道传统423
第一节 陶渊明的儒家风范425
一 人生道路的抉择426
二 “固穷”之节与“乐在其中”431
三 “吾与点也”434
第二节 陶渊明的道家风度436
一 超功利的审美观照态度437
二 真率自然的美学追求439
三 顺应自然的生活观442
第九章 陶渊明的文化品格与闲情文化445
第一节 闲情文化的哲学建构与陶渊明446
一 屈原自沉的哲学意义446
二 儒道互补:超越精神困境之途450
三 陶渊明的模式:“清”“浊”之外的经营451
第二节 闲情文化核心意义的建构与陶渊明455
一 “务虚”与“求实”456
二 “闲情”与“闲人”460
三 陶渊明的启示:化俗为雅与“点铁成金”463
第十章 陶渊明的境界: 一种文化模式的理想呈现471
第一节 从冲突中升华出来的和谐境界471
一 “一心处两端”472
二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474
三 “穷途而哭”与“忘怀得失”475
第二节 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477
一 “谋道”与“谋食”478
二 高旷的襟怀与淳厚的情味480
三 执着与通达482
四 出世而不离世的桃花源486
第三节 玄澹高雅的精神境界488
一 “琴中趣”与“酒中味”489
二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494
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