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4456461.jpg)
- 赵勇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3632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地下水污染-污染控制-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污染场地的现状1
1.1.1 发达国家污染场地的现状1
1.1.2 中国污染场地的现状3
1.2 污染场地的研究及发展趋势6
第2章 污染场地11
2.1 污染场地的定义11
2.2 污染场地的特征12
2.3 污染场地的类型13
第3章 污染场地的调查17
3.1 污染场地调查阶段与方法17
3.1.1 污染场地调查的阶段划分17
3.1.2 发达国家污染场地的调查研究18
3.1.3 污染场地调查使用的方法20
3.2 污染场地现场勘探与钻孔设置21
3.3 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取样分析22
3.3.1 土壤和包气带的取样23
3.3.2 地下水的取样23
3.4 地层介质的刻画与污染源的辨析27
3.4.1 地层介质的3D刻画27
3.4.2 污染源位置的确定29
第4章 污染场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1
4.1 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运移31
4.1.1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运移31
4.1.2 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33
4.1.3 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弥散理论34
4.1.4 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阻滞作用37
4.2 污染物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原理39
4.2.1 水文地球化学概述39
4.2.2 络合作用与氧化还原作用41
4.2.3 吸附作用与溶解沉淀作用45
4.2.4 化学反应动力学49
4.3 污染场地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50
4.3.1 污染场地生物地球化学分带原理50
4.3.2 顺序氧化还原分带实验51
4.4 地下环境介质的缓冲能力56
4.4.1 地下环境介质的氧化还原缓冲能力56
4.4.2 地下环境介质的pH缓冲能力57
第5章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实验研究60
5.1 NAPLs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60
5.1.1 LNAPL污染物(以石油类为例)60
5.1.2 DNAPL污染物62
5.1.3 包气带不同介质及其含水率对NAPLs迁移的影响63
5.1.4 NAPLs在包气带不同方向上的迁移规律研究68
5.2 重金属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78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78
5.2.2 结果与讨论79
第6章 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81
6.1 污染风险评价概述81
6.2 污染风险评价模型82
6.2.1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82
6.2.2 几种常用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价模型84
6.2.3 其他与污染场地风险评价有关模型86
6.3 污染场地风险评价的层次递进方法89
6.4 风险评分和分级模型方法92
6.4.1 风险评分和筛析方法92
6.4.2 分级模型方法96
6.5 地下水污染评价模型104
6.5.1 地下水污染风险的估算104
6.5.2 地下水中污染羽扩展的评估104
6.5.3 地下水污染的数值模拟105
6.5.4 HSSM模型110
6.6 地下水污染的预警113
6.6.1 预警的概念113
6.6.2 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设计115
6.6.3 系统开发环境117
第7章 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策略120
7.1 污染场地概念模型120
7.2 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策略122
7.3 污染场地修复的标准125
7.4 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132
第8章 污染场地的控制技术134
8.1 污染源的控制134
8.2 污染羽的控制134
8.2.1 水动力控制134
8.2.2 地下阻滞、拦截系统135
第9章 污染场地的异位处理技术142
9.1 开挖-处理142
9.1.1 污染土体的开挖142
9.1.2 固化/稳定化144
9.1.3 安全填埋145
9.1.4 焚烧148
9.2 抽取-处理150
9.2.1 污染地下水的抽取151
9.2.2 表面活性剂强化抽取158
9.2.3 抽取-处理技术的适用条件158
9.3 两相抽提技术159
第10章 污染场地的原位冲洗处理161
10.1 原理161
10.2 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162
10.3 表面活性剂选择163
10.3.1 临界胶束浓度163
10.3.2 表面活性剂的其他特性164
10.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依据165
10.3.4 表面活性剂选择实验166
第11章 污染场地的原位空气扰动技术167
11.1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167
11.1.1 概述167
11.1.2 技术原理168
11.1.3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171
11.1.4 土壤气相抽提修复的设计172
11.2 地下水原位空气扰动技术181
11.2.1 概述181
11.2.2 技术原理182
11.2.3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186
11.2.4 AS修复的设计189
11.2.5 AS修复气流影响区域及分布规律实验研究195
11.2.6 表面活性剂强化AS修复机理206
11.2.7 AS及SEAS修复实验210
第12章 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217
12.1 GCW技术的发展217
12.2 GCW系统类型和优缺点218
12.2.1 UVB系统218
12.2.2 NoVOCsTM系统219
12.2.3 DDC系统220
12.2.4 GCW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220
12.3 循环井地下水循环实验222
12.4 循环井地下水污染修复实验225
第13章 地下可渗透反应屏障技术232
13.1 地下可渗透反应墙232
13.1.1 概述232
13.1.2 技术原理233
13.1.3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236
13.1.4 PRB修复的设计238
13.2 PRB修复污染地下水实验243
第14章 地下原位反应带修复技术250
14.1 概述250
14.2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251
14.3 原位反应带修复的设计252
第15章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259
15.1 概述259
15.2 技术原理和过程260
15.2.1 原位高锰酸盐氧化260
15.2.2 原位Fenton氧化265
15.2.3 原位臭氧氧化271
15.2.4 原位过硫酸盐氧化273
15.3 技术应用的优缺点277
第16章 原位化学还原修复技术278
16.1 金属还原反应278
16.2 连二亚硫酸盐还原反应279
16.3 工业糖浆还原六价铬机理及动力学实验282
16.3.1 实验方法和过程282
16.3.2 结果分析和讨论284
16.4 纳米零价铁原位还原反应修复实验290
16.4.1 纳米铁的制备290
16.4.2 淀粉改性纳米铁原位反应模拟实验291
第17章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297
17.1 概述297
17.1.1 原位微生物修复297
17.1.2 原位微生物修复与污水生物处理的差异299
17.1.3 原位微生物修复的优缺点301
17.2 地下水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301
17.2.1 初步筛选评估302
17.2.2 适用性的详细评估303
17.3 地下水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设计307
17.3.1 设计原理307
17.3.2 系统设计309
第18章 污染场地的监测自然衰减315
18.1 概述315
18.2 MNA适用性初步评估318
18.3 MNA效果的详细评价325
18.4 污染场地运行情况长期监测340
18.5 应急方案342
第19章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344
19.1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流程344
19.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和方法346
19.3 污染场地修复的组合技术方案348
19.4 未来需求及研究方向350
第20章 实例研究354
20.1 污染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354
20.2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355
20.3 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预报358
20.4 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360
20.5 污染地下水的抽取-处理362
20.5.1 抽取-处理362
20.5.2 抽取-处理-回注365
20.5.3 污染地下水抽取的强化技术375
20.6 含水层原位空气扰动/循环井修复377
参考文献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