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经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先秦经学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452998.jpg)
- 程元敏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57052875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31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1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经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伍 儒家以外之先秦诸子之经学593
一、古代学术在王官,无私家之学术593
二、墨翟之经学605
(一)墨翟之生平、著书及墨学之渊源605
(二)墨子之易学612
(三)墨子立八大学说要指及于所染、七患、公孟三篇取义,自引诗、书以证成之614
(四)墨子之礼学平议643
一 墨子薄葬短丧说平议643
二 墨子尊天事鬼礼祭说平议653
三 「变墨」与「异儒」平议654
(五)墨子之春秋学658
(六)墨学下传与墨儒学争661
三、李耳(老耼、老子)、庄周之经学668
(一)老子之事略、著书及道家学宗之兴起668
(二)老子之六经学概论及尚书学675
(三)老子之易学679
一 老子汲取易经之菁华679
二 易大象、小象、杂卦传无涉老义684
三 老子之天道观,为易传所承取685
四 老子之宇宙万物生成论,易传资之685
五 老子之自然循环论,易传受而表之687
六 老子「清静无为」理论与易系辞上「易无思无为」关系之讨论688
七 刚、柔对立等哲思,由易经启萌,老子、易传恢皇廓充之690
(四)庄周之事略、著书及其学说渊源698
一 庄子初习儒经,通晓六艺,为卜子夏之绪馀699
(五)庄子之六经学概论704
(六)庄子之易学707
一 易传与庄子之阴阳交感化生万物论之关系708
二 易传之变化观,庄子参取之717
(七)庄子之尚书、诗学727
一 庄子说尚书要义——书以道事,暗用尧典文;以洪范九畴文为「九洛」727
二 庄子说诗要义——诗以道志,明引诗篇目、诗本文730
(八)庄子之春秋学732
一 庄子习通春秋经,洞烛春秋要旨——春秋者经国治人之书,春秋以道名分732
二 以「子」证「经」,记庄子与左传之关系736
(九)阳尊儒宗,阴隆道术——以庄徒所造之孔颜言论载见于庄子者为证738
四、韩非之经学746
(一)韩非子之事略、著书及其学说渊源746
一 韩非子亲炙于荀卿,远源于孔卜曾孟747
二 韩非子之学归宗于老子753
(二)韩非子之易、尚书、诗学755
一 韩非子阴取易文或易义以论学或议政755
二 韩非子用尚书所记史迹或尚书义,以非儒墨、戒彞酒、崇刑名、主执二柄及君王南面之术757
三 韩非子资藉诗义,以明君至高无尚,责舜不仁义,警人主必善行赏罚、大权不容旁落763
(三)韩非子之春秋学766
一 韩非子治春秋,源自孔子,私淑子夏,师法荀卿766
二 韩非子与左传770
(1)论学议事依据左传770
(2)改易左传文以就其「明威重兵」之理论772
(3)准儒家「礼义」裁量左传人物774
(4)韩非子说难补左传、辅「春秋事语」777
五、吕氏春秋之经学779
(一)吕不韦之事略、海纳百川之吕氏春秋一书之著成779
(二)吕氏春秋博采众家,实以儒家为主784
(三)吕氏春秋引据儒经用评骘战国诸子之学786
(四)吕氏春秋之春秋学804
一 吕氏春秋与左传805
卷陆至卷拾贰 十三经通论811
卷陆 经名经字义经书之立名总说811
一、经名之初起,「经」字字义释811
二、视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之始815
三、先秦至宋经书称名及经数述要817
卷柒 周易通论825
一、释易书名825
二、易卦、卦辞、爻辞著成时代829
三、卜筮之易——卦、卦辞、爻辞及其义理性833
四、易传著成时代838
五、周易古、今本852
六、义理之易——易传861
卷捌 尚书通论880
一、尚书各散篇之撰著880
(一)尚书之起源880
(二)尚书以记言体为主883
二、释尚书名义890
(一)先秦但称「书」或「书」上加世代名890
(二)尚书名起892
(三)尚书义释894
(四)「尚书」亦称「书经」之名起897
三、孔子编「书」与所谓孔子删「书」说899
(一)尚书先秦时已残缺899
(二)孔子编书901
(三)孔子删书说检正904
四、尚书总目篇912
(一)书序912
(二)今本尚书二十九篇之著成时代简说924
卷玖 诗通论935
一、释「诗」书名935
二、诗之来源——采诗献诗937
三、删诗说944
四、诗六义、四始说951
五、诗篇之著成时代及其作者说略987
六、诗序考1001
卷拾 三礼通论1010
一、周礼 原名周官通论1010
(一)周官原典之发见(为便讨论,将考工记包入)1010
(二)周礼(含考工记)之著者与著成时代1018
(三)周礼(含考工记)之流行1025
一 先秦典籍(荀子在外)不见称引周礼(含考工记)1025
二 王莽刘歆前之西汉人知见周礼(含考工记)1026
(四)周礼作者之儒经学1029
一 周礼作者以儒经为本体,以法家法治为致用1029
二 周礼作者之群经学1032
(1)周礼明称「周易」,根易传说阴阳义1032
(2)周礼所作官名,袭尚书、左传;五刑目,袭尚书吕刑1035
(3)周礼本诗之篇章定大射礼乐,度豳风七月体兼风雅颂,又以「六诗」教人1037
(4)周礼之「六艺」教育1041
(5)周礼官名,袭左传1049
(6)周礼刑不孝者,义袭孝经1050
(五)周礼予后世之影响——以新莽刘歆、西魏宇文泰苏绰、宋王安石暨太平天国之变法改制为要点1051
二、仪礼 书名不一,详下本卷。通论1053
(一)正仪礼书名、记仪礼今古文篇卷及其传授1053
(二)仪礼板本要略1058
(三)仪礼之作者与著成时代——并论仪礼礼度、仪礼用诗、孺悲学士丧礼、十七篇多言丧祭及荀子与礼记之引仪礼经传1063
(四)散佚阙略之今文仪礼十七篇篇旨暨礼古文经传之辑补1072
三、礼记 亦名小戴礼记通论大戴礼记附见1076
(一)礼记取材讨原1076
(二)礼记书名及三礼名称之形成1085
(三)礼记四十六题四十九篇之著作要旨及其著者与著成时代1086
(四)礼记之价值1116
一 礼记广引五经传记以释论礼「义」1116
二 礼记命篇多为「记、义、传、问」,专为释说仪礼正经而作1116
三 古今人礼记评集证1119
四 礼记诠籀补益辨证弘扬先圣贤之礼说1124
(1)三年之丧义1125
(2)性善说1133
(3)阴阳五行与礼乐之关系1140
卷拾壹 春秋经暨春秋五传通论1154
一、春秋经通论(文连在贰 孔子之经学六、孔子作春秋卷)1154
二、春秋左氏传 原名左氏春秋,今简称左传。通论1154
(一)左传之来历1154
(二)左传作者及其书著成时代1157
(三)左传义例辨1165
(四)春秋内、外传——左传、国语作者之易、书、诗学1167
一 春秋内、外传——左传、国语作者之易学1168
二 春秋内、外传——左传、国语作者之尚书学1174
(1)左传作者之尚书学1174
(2)国语作者之尚书学1176
三 春秋内、外传——左传、国语作者之诗学用诗1182
(1)左传载人物之赋诗言志表义1182
(2)左传、国语载人物引诗阐发儒家学思、训释儒经字义1195
(3)左传载孔子引诗表义、记孔子言论,咸孚孔子思想1203
(五)先秦人传左传1209
三、春秋公羊传 简称公羊传 通论1212
(一)公羊传之来历、传人及始著于竹帛1212
(二)公羊传定春秋经之「义例」1218
四、春秋谷梁传 简称谷梁传 通论1232
(一)谷梁传之来历、传人及始著于竹帛1232
(二)公羊、谷梁二传之先后问题1235
(三)谷梁传定春秋经之「义例」1239
(四)公羊传谷梁传所定春秋经之「义例」总评1247
(五)公羊传、谷梁传作者之经学1252
(六)公羊传谷梁传先师、后师之春秋说1255
五、春秋邹氏传 邹亦作驺 兴于先秦,微绝于汉1260
六、春秋夹氏传兴于先秦,微绝于汉1260
卷拾贰 先秦已有经解1265
卷拾参 嬴秦与项楚焚禁经籍及秦始皇坑儒与秦二世诛儒新证1284
一、嬴秦焚禁经籍以前,中国典籍之残阙及已遭秦人焚灭要略1284
二、秦始皇嬴政用丞相李斯议,令行焚禁书籍1289
三、萧何收秦府图书与项羽烧咸阳秦宫室典籍1297
四、记劫后孑遗之经书及后世藉端伪造与拟补之经书1304
五、焚禁图书制令之厉行——秦始皇坑儒、秦二世诛儒1309
六、亡秦挟书律解除后之汉代聚书、积书与校书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