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4452015.jpg)
- 任时先著;王云五,傅纬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
- 出版时间:1937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何谓教育思想1
第二节 教育思想与民生史观2
第三节 教育思想上的个人主义4
第四节 教育思想上的社会主义5
第五节 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7
第二章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论10
第一节 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分期10
第二节 中国教育思想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1
第三节 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目的及其方法13
第四节 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着眼点14
第三章 原始时代(西周以前)的教育与文化20
第一节 原始人的生活习惯与社会组织20
第二节 神怪的天道思想21
第三节 生活习惯教育之解释23
第四节 原始时代教育的特点26
第五节 对三代教育制度之质疑27
第六节 八卦在原始时代教育上有何意义29
第四章 周代的教育思想33
第一节 周代的社会生活33
第二节 周代的社会制度与教育思想34
第三节 周代的教育方法37
第五章 春秋战国之教育思想39
第一节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之特质39
第二节 诸子的教育思想40
(一)孔子40
孔子的政治思想(正名与礼治)40
他的教育思想原则(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46
目的论46
方法论47
学科47
结论48
(二)孟子49
政治思想49
经济思想50
性善论51
主张自动教育52
注重养性52
注重辩论式的教学法53
(三)孔孟教育思想的异同53
(四)荀子56
荀子的哲学思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与性恶论)57
教育思想的原则57
科目与教材58
教育方法59
(五)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3
(六)儒家教育思想的要点64
附儒家教育思想系统表67
(七)大学中庸与懦家教育思想68
(八)墨子72
他的时代背景及其阶层性73
思想要点74
教育思想76
他对於『六艺』的批评81
(九)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83
(十)老子86
他的思想的纲要86
自然主义的教育想思88
对於礼乐的态度89
(十一)庄子90
他的思想90
『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90
(十二)道家教育思想的要点92
(十三)管子93
他的思想94
民生与法治为教育的根基94
主张从职业上区分人民的教育94
主张国民教育95
(十四)商君95
(十五)韩非子96
(十六)法家教育思想要点97
民生为教育的前提98
法律即是教育98
注重严格训练98
知训贵在合时与实用98
重农重军98
(十七)诸子教育思想之总结98
附诸子教育思想的关系及其系统表10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之特征100
第四节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发达的原因103
第六章 秦汉的教育思想107
第一节 秦代的教育思想107
第二节 秦代教育思想的要点109
第三节 秦时的儒家思想110
第四节 汉代的教育思想113
(一)淮南王113
(二)董仲舒114
仁义礼乐为教育工具114
绝灭异学抑黜百家以统一国民思想115
(三)扬雄117
(四)王充118
宇宙论118
命性论119
教育思想120
努力新创作120
实知之学120
礼乐是教育工具121
(五)经学与汉代的教育思想122
(六)养土制与汉代的教育思想126
(七)道教与汉代教育思想128
(八)佛教输入与汉代教育思想128
第五节 汉代教育思想的要点129
第六节 秦汉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130
(一)主要的是思想的统一形成131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13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的变动13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想的转变135
(一)社会思想转变的原因135
(二)社会思想转变的路线136
第三节 清谈与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137
第四节 反清谈佛理的民族教育思想138
(一)颜推之139
主张礼德教育139
重师道效法先贤古圣140
注重劳动教育140
(二)傅玄141
(三)介绍一个实干苦干的社会教育家——田畴142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的领导问题144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的要点145
第八章 隋唐的教育思想147
第一节 隋唐的社会经济与教育思想147
均田制的破坏147
商业的繁盛147
庄园水碾148
第二节 儒学派教育思想148
(一)王通148
一、教育的原则149
主张德礼教育149
仁义为教育之本149
二、教育的方法150
(甲)正其心150
(乙)度德而师150
(丙)凡师教人量其志行150
(丁)为学必求其道150
三、教材150
(二)孔颖德颜师古151
(三)韩愈151
一、论道151
二、论教152
三、论性153
第三节 佛学派的教育思想153
第四节 折衷於儒佛间的教育思想154
(一)柳宗元155
二维论155
天爵论155
文以明道论156
(二)李翱156
第五节 王韩反佛的理论158
第六节 科举制度与隋唐教育思想159
科举制度之历史意义159
科举制度之始未160
科举制度之流弊及其对教育思想之影响161
第七节 隋唐教育思想的要点162
第九章 宋元明的教育思想165
第一节 政治的变动与思想勃兴的原因165
第二节 本期思想的来源演变及其社会基础166
第三节 各家的教育思想(宋)169
(一)胡瑗169
道德仁义为教育之本169
注重明体达用之学170
以雅乐诗歌陶冶德性170
(二)王安石170
可以为天下国家用的教育论171
人格感化的教育论172
齐一道德的教育论172
(三)司马光173
(四)邵雍173
(五)周子174
教育的目的论175
教育的方法论176
(六)大程子176
宇宙论177
论性177
论仁178
教育的目的论178
教育的方法论179
(七)小程子180
宇宙论180
论性181
教育的目的论181
教育的方法论181
知行论182
结论183
(八)二程子教育思想的异同183
(九)张子186
宇宙论186
论性186
教育的目的论187
教育的方法论187
(十)谢上蔡188
(十一)杨龟山189
(十二)朱子190
宇宙哲学191
伦理哲学192
教育哲学194
一、教育的目的论194
二、教育的方法论195
(十三)朱子的门人198
(十四)陆子199
宇宙论199
教育的目的论199
教育的方法论200
(十五)朱陆教育思想的异同200
(十六)吕东莱202
论性202
教育的目的论202
教育的方法论202
第四节 白鹿洞书院所代表的教育思想203
(一)白鹿洞书院的起源203
(二)教育目的204
(三)训练方案204
(甲)智识训练的方案204
(乙)道德训练的方案205
(丙)生活训练的方案205
(四)他的历史价值206
第一、建立学术文化的坚实基础207
第二、确立後世的教育宗旨207
第三、反科举的精神207
第五节 元朝理学的蕃播及其派别208
第六节 各家的教育思想(元)210
(一)许鲁齐210
注重思考211
注重持敬211
(二)吴草卢212
注重正心212
注重究理实悟212
第七节 各家的教育思想(明)212
(一)吴康齐213
主张生产教育213
注重敬静的修养213
(二)胡敬齐214
(三)陈白沙216
教育的目的论216
教育的方法论216
(四)薛敬轩217
宇宙论217
教育的目的论218
教育的方法论218
(五)王阳明219
心即理说219
致良知说220
知行合一说221
教育的原则221
教育的目的论222
教育的方法论223
结论225
附思想系统表225
(六)湛甘泉226
涵养进学合一226
立志知本227
以心为主227
结论227
(七)刘念台227
宇宙论228
论性228
教育的目的论228
教育的方法论228
第八节 宋元明的儿童教育229
(一)儿章教育的理论229
(二)儿童教育的状况233
(三)儿童教育的教材234
第九节 宋元明教育思想的要点235
第十节 理学家教育思想的批评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