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言诠与意趣 佛教义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言诠与意趣 佛教义学研究
  • 周贵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781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佛教-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言诠与意趣 佛教义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唯识明义论3

第一章 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3

第一节 唯识学二分的安立:历史性与逻辑性4

一 从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看5

二 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看8

第二节 唯识学二分的特质:一致性与差别性13

第三节 唯识学二分在佛教意识形态上的关系:疏离与紧张19

第二章 法相分学与唯识分学23

第一节 法相分学与唯识分学——从汉译《集论》与《摄论》之“识”谈起23

一 法相与唯识之区分23

二 法相分学:识作为了别/识别24

三 唯识分学:识作为了别/显现25

四 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之别:识别与显现28

第二节 关于法相与唯识的“分合之辩”31

一 欧阳竟无:法相与唯识“二事也”31

二 释太虚:“法相必宗唯识”34

三 释印顺:“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37

四 小结41

第三章“唯识”与“唯了别”45

第一节“唯识”与“唯了别”:用语差别与意义相通问题45

一“唯识”与“唯了别”用语之差别问题45

二“唯识”与“唯了别”意义之相通问题48

第二节“唯识”与“唯了别”:意趣问题51

第四章 唯识学之有无思想61

第一节 言说与有无——以早期唯识关于言说与有无的论说为中心61

一 言说与有无62

二 离言自性66

第二节对《解深密经》有无说之诠释——以圆测的《解深密经疏》为中心73

一对《解深密经》有无说疏释之特点74

二 关于胜义谛离言自性77

三 关于三自性83

四 关于三无自性性90

第五章 唯识学无分别智之亲证思想99

第一节 无分别智99

第二节 无分别智之所缘以及生起102

第三节 无分别智与真如之冥契105

第六章 唯识学之转依思想111

第一节 转依及其结构111

一 转依之名、义111

二 关于转依之名、义的争论113

三 转依的四分结构115

四 转依的五分结构116

五 转依说类型117

第二节 凡佛、迷悟与妄真之转依说119

一 凡佛之转依说119

二 迷悟之转依说121

三 妄真之转依说123

第三节 染净之转依说125

一 法性如来藏转依说126

二 心性如来藏转依说127

三 心性转依说128

四 界转依说130

五“阿识”转依说132

六 依他起性转依说138

七 第八识转依说141

第四节 从转依思想看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142

一 有为转依说143

二 无为转依说143

三 有为无为转依说145

下篇 佛教思想明论149

第七章 佛陀149

第一节 解脱道中作为大解脱者的佛陀149

一 解脱道中作为大解脱者的佛陀149

二 解脱道中佛陀的大解脱与烦恼的示现152

三 解脱道中佛的大解脱与苦的示现154

第二节 解脱道中作为大觉悟者的释迦牟尼佛156

一 解脱智156

二 佛智与阿罗汉智之别157

三 解脱道中作为大觉悟者之佛智160

四 小结163

第三节 解脱道中佛陀对三界的超越164

一 佛陀觉悟的超三界性165

二 佛陀解脱的超三界性166

三 佛陀体性的超越性167

四 佛陀神通力对三界众生能力的超越170

五 佛陀大悲对众生悲的超越性172

六 佛陀对三界的超越与不离173

第四节 解脱道末流的“人间佛陀观”及其对佛陀的“矮化”174

一 解脱道末流的人本意义上之“人间佛陀观”175

二 解脱道末流的“人间佛陀观”对佛陀的“矮化”175

结论 菩提道中的佛陀178

一 菩提道与佛陀178

二 佛果及其境界179

三 示现与本师181

第八章 佛教之信仰182

第一节 佛教信仰的界定182

一 信仰相182

二 归依:归敬与依止185

三 信:忍可与乐欲186

四 小结188

第二节 佛教信仰的意义189

第三节 佛教信仰的内容193

一 作为佛教信仰建立基点的佛信仰194

二 作为佛教信仰之根本的法信仰196

三 作为佛教信仰现实表征的僧信仰198

四 小结200

第四节 佛教信仰的原理201

一 佛教信仰的层次201

二 佛教信仰的发生204

三 小结207

第九章 佛教之愿行——以华严系经显示的普贤愿行为中心208

第一节 从文殊愿行到普贤愿行208

一 文殊与普贤208

二 从文殊愿行到普贤愿行210

第二节 普贤愿行213

一 愿行213

二 普贤行214

三 普贤行愿218

第三节 普贤境界219

第四节 普贤愿行与普贤清净刹土222

第五节 普贤愿行与西方净土227

一 往生入、神通别入与神通遍入227

二 往生入与西方净土228

第十章 佛教之现代变型——以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中心233

第一节“人”与“人间”概念:人正性233

第二节“佛”概念:人佛性236

第三节“佛教”与“人间佛教”概念:人本佛教238

略评243

附录249

《究竟一乘宝性论》“佛宝品”简说249

一 序说249

二“佛宝”名义250

三“佛宝品”简说2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