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口腔种植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口腔种植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4444042.jpg)
- 宿玉成作者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9354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871页
- 文件大小:175MB
- 文件页数:914页
- 主题词:种植牙-口腔外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口腔种植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口腔种植学导论(宿玉成)1
1.1 口腔种植的学科概念2
1.1.1 口腔种植的概念2
1.1.2 口腔种植学的概念2
1.2 口腔种植学的产生与发展4
1.2.1 种植体的产生与演变简史4
1.2.2 种植体体系的成熟10
1.2.3 口腔种植学的发展阶段10
1.2.4 口腔种植学在中国的进展11
1.3 口腔种植的临床实践16
1.3.1 种植治疗的特点16
1.3.2 种植治疗的临床实施16
1.3.3 种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17
1.3.4 文献记载的种植成功标准18
1.3.5 国内提出的种植成功标准18
1.3.6 循证医学研究证据18
1.3.7 种植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19
1.3.8 种植体状态的判定标准19
第2章 口腔种植的材料学基础(宿玉成)21
2.1 种植体系统22
2.1.1 概述22
2.1.2 种植体系统的分类22
2.1.3 根形种植体系统23
2.2 种植体材料28
2.2.1 种植体材料的生物性能28
2.2.2 种植体材料的化学性能28
2.2.3 种植体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29
2.2.4 钛及钛合金种植体29
2.3 种植体表面32
2.3.1 种植体表面的概念32
2.3.2 种植体的宏观表面形状32
2.3.3 种植体的微观表面形态32
2.3.4 种植体表面处理34
2.3.5 钛浆涂层表面34
2.3.6 羟基磷灰石涂层表面36
2.3.7 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38
2.3.8 亲水性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40
2.3.9 电化学氧化表面42
2.4 种植体结构设计44
2.4.1 种植体颈部44
2.4.2 种植体体部46
2.4.3 种植体根端48
2.4.4 种植体尺寸48
2.5 基台50
2.5.1 基台的概念50
2.5.2 基台的设计理念与分类50
2.5.3 基台的结构与功能设计53
2.6 基台-种植体界面56
2.6.1 基台连接56
2.6.2 外基台连接57
2.6.3 内基台连接57
2.6.4 种植体平台转移58
2.7 种植覆盖义齿的附着体系统60
2.7.1 种植覆盖义齿的概念60
2.7.2 附着体系统的特征60
2.7.3 附着体系统的临床分类61
2.8 其他重要部件64
2.8.1 愈合相关类部件64
2.8.2 基台相关类部件64
2.8.3 印模相关类部件65
2.9 种植体系统的发展66
2.9.1 种植体系统的设计要素66
2.9.2 种植体系统的材质因素66
第3章 口腔种植的组织与解剖学基础(宿玉成)69
3.1 牙槽骨表面的黏膜组织70
3.1.1 牙龈70
3.1.2 硬腭黏膜72
3.1.3 牙槽黏膜73
3.2 上颌骨74
3.2.1 上颌骨体部74
3.2.2 上颌窦76
3.2.3 上颌骨四突78
3.2.4 上颌骨的生物力学79
3.3 下颌骨80
3.3.1 下颌升支80
3.3.2 下颌体81
3.3.3 下颌骨的生物力学83
3.4 颌骨的神经分布与血液供应84
3.4.1 上颌骨的神经分布84
3.4.2 下颌骨的神经分布85
3.4.3 上颌骨及下颌骨的血液供应85
3.5 牙槽窝愈合87
3.5.1 牙槽窝生理性愈合的组织过程87
3.5.2 牙槽窝愈合的放射线影像91
3.5.3 牙槽窝愈合的临床分类92
3.5.4 牙槽窝病理性愈合92
3.5.5 牙槽嵴吸收的影响因素93
3.5.6 剩余牙槽嵴骨量94
3.5.7 上颌牙槽嵴吸收的解剖学特点96
3.5.8 下颌牙槽嵴吸收的解剖学特点98
3.5.9 牙槽嵴骨密度100
第4章 口腔种植的生物学基础(宿玉成 李翠英)103
4.1 种植体周围骨组织104
4.1.1 概述104
4.1.2 骨组织的成分105
4.1.3 骨组织的塑形与改建106
4.2 骨-种植体界面与骨结合110
4.2.1 种植体周围骨结合110
4.2.2 种植体周围骨感知112
4.2.3 种植体愈合112
4.3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120
4.3.1 概述120
4.3.2 种植体周围上皮组织120
4.3.3 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121
4.3.4 生物学宽度124
4.3.5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血液供应127
第5章 口腔种植的检查与评估(宿玉成)129
5.1 种植治疗患者的初步筛查130
5.1.1 种植治疗的特殊性130
5.1.2 患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131
5.1.3 口腔种植治疗的指征131
5.2 种植治疗之前的系统性评估132
5.2.1 全身健康状况评估132
5.2.2 系统性疾病与口腔种植治疗133
5.3 种植治疗前的口腔状态评估138
5.3.1 种植治疗间接相关性专科检查138
5.3.2 种植治疗直接相关性专科检查140
第6章 口腔种植的放射线诊断(陈德平 宿玉成)143
6.1 概述144
6.2 根尖放射线片145
6.2.1 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分析145
6.2.2 根尖放射线片三维重建图像145
6.2.3 根尖放射线片的不足145
6.3 曲面体层放射线片146
6.4 螺旋CT扫描148
6.5 锥形束CT扫描154
6.5.1 锥形束CT的评估项目156
6.5.2 锥形束CT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应用158
6.5.3 锥形束CT在骨增量手术中的应用161
6.5.4 锥形束CT影像在计算机辅助的手术模板制作中的应用163
6.5.5 锥形束CT在并发症检查及处理中的应用164
6.5.6 锥形束CT在种植应用中的优点167
第7章 口腔种植外科与种植修复方案设计(宿玉成)169
7.1 种植体选择与分布原则170
7.1.1 生物力学因素170
7.1.2 种植体数目172
7.1.3 种植体长度与直径175
7.2 种植体植入位置与轴向176
7.2.1 概述176
7.2.2 种植体近远中向位置176
7.2.3 种植体唇舌向位置177
7.2.4 种植体冠根向位置178
7.2.5 种植体轴向179
7.3 种植体植入时机180
7.3.1 种植体植入时机的演变180
7.3.2 种植体植入时机的分类181
7.3.3 种植体植入时机的决策因素181
7.3.4 Ⅰ型种植186
7.3.5 Ⅱ型种植186
7.3.6 Ⅲ型种植186
7.3.7 Ⅳ型种植186
7.4 骨和软组织增量的方案设计187
7.4.1 骨重建187
7.4.2 软组织重建187
7.4.3 骨缺损的分类188
7.4.4 牙槽嵴分类与骨增量决策原则190
7.5 种植体负荷方案与修复方案195
7.5.1 种植体负荷方案的演变195
7.5.2 种植体负荷方案的分类195
7.5.3 种植体负荷对骨结合的影响196
7.5.4 种植体负荷方案的决策因素196
7.6 种植体负荷方案的设计198
7.6.1 上颌与下颌牙列缺损198
7.6.2 上颌牙列缺失199
7.6.3 下颌牙列缺失199
7.7 上颌前部牙列缺损种植治疗设计方案200
7.7.1 单颗牙缺失200
7.7.2 连续多颗牙缺失200
7.7.3 种植外科因素201
7.7.4 种植修复因素201
7.7.5 上颌前部牙列缺损临床病例202
7.8 下颌前部牙列缺损种植治疗方案208
7.8.1 种植外科因素208
7.8.2 种植修复因素208
7.8.3 下颌前部牙列缺损的病例设计208
7.9 上颌与下颌后部牙列缺损种植治疗方案212
7.9.1 种植外科因素212
7.9.2 种植修复因素212
7.9.3 上颌后部牙列缺损的病例设计214
7.9.4 下颌后部牙列缺损的病例设计222
7.10 牙列缺损病例设计:咬合重建228
7.11 牙列缺失病例设计:种植体植入位置正常的病例230
7.12 牙列缺失病例设计:种植体植入位置异常的教训234
第8章 美学种植治疗(宿玉成)241
8.1 美学种植的评价体系242
8.1.1 美学种植治疗的理念242
8.1.2 美学种植成功的含义242
8.1.3 美学种植的标准243
8.1.4 美学种植的软组织缺陷243
8.2 美学种植的生理解剖学基础244
8.2.1 笑线高度244
8.2.2 牙与牙列245
8.2.3 硬组织248
8.2.4 软组织250
8.3 种植治疗的美学风险因素254
8.3.1 美学风险的概念254
8.3.2 系统性风险因素254
8.3.3 局部风险因素255
8.4 美学种植的临床原则260
8.4.1 美学种植效果的获得260
8.4.2 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治疗理念261
8.4.3 种植体的三维位置262
8.4.4 种植位点改进266
8.4.5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成形269
8.4.6 美学修复体270
8.4.7 种植体植入时机271
8.5 美学种植临床程序272
8.5.1 中切牙位点早期(Ⅲ型)种植、早期修复、临时修复体软组织成形272
8.5.2 中切牙位点延期(Ⅳ型)种植、即刻修复、临时修复体软组织成形282
8.5.3 中切牙位点即刻(Ⅰ型)种植、常规负荷、预成临时基台软组织成形294
8.5.4 上颌前部多颗牙位点即刻(Ⅰ型)种植、早期修复、临时修复体软组织成形308
8.5.5 上颌中切牙位点早期(Ⅱ型)种植、常规修复、临时修复体软组织成形313
8.5.6 两颗中切牙位点延期(Ⅳ型)种植、即刻修复、临时修复体软组织成形318
第9章 种植外科基本程序(彭玲燕 宿玉成)325
9.1 种植外科程序的基本原则326
9.1.1 无菌326
9.1.2 种植体表面无污染326
9.1.3 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植入326
9.1.4 种植手术的微创327
9.1.5 种植体初始稳定性328
9.1.6 无干扰性愈合329
9.1.7 无张力创口初期关闭329
9.1.8 保护附着龈原则329
9.2 种植外科设施、设备与器械330
9.2.1 种植外科设施330
9.2.2 种植机与种植手机330
9.2.3 种植外科器械332
9.3 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334
9.3.1 概述334
9.3.2 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334
9.3.3 口腔洁治与病灶处理334
9.3.4 口腔照片记录334
9.3.5 模型记录334
9.3.6 器械与材料准备334
9.4 围术期用药335
9.4.1 抗感染用药335
9.4.2 止痛药335
9.4.3 镇静药335
9.5 术区消毒与麻醉的基本原则336
9.5.1 消毒和铺单336
9.5.2 局部麻醉336
9.6 种植体植入的切口与翻瓣337
9.6.1 切口与翻瓣设计原则337
9.6.2 切口的基本类型338
9.6.3 黏骨膜瓣的类型340
9.7 种植体植入程序的创口缝合342
9.7.1 缝合方法342
9.7.2 缝合材料343
9.8 潜入式种植的基本外科程序344
9.8.1 外科程序中的变量因素344
9.8.2 基本程序一:麻醉344
9.8.3 基本程序二:切开与翻瓣346
9.8.4 基本程序三:修整牙槽嵴347
9.8.5 基本程序四:定位种植窝347
9.8.6 基本程序五:确定种植窝导向348
9.8.7 基本程序六:扩大种植窝直径348
9.8.8 基本程序七:种植窝冠方成形349
9.8.9 基本程序八:种植窝螺纹成形349
9.8.10 基本程序九:种植窝冲洗349
9.8.11 基本程序十:植入种植体350
9.8.12 基本程序十一:取下携带体351
辅助程序一:种植体肩台周围去骨351
9.8.13 基本程序十二:封闭种植体352
辅助程序二:引导骨再生352
9.8.14 基本程序十三:关闭创口353
9.9 种植体植入后的维护与处理354
9.10 骨水平种植体种植的基本外科程序358
9.11 非潜入式种植的基本外科程序360
9.12 不翻瓣种植的基本外科程序362
第10章 种植二期手术与软组织处理(宿玉成)365
10.1 二期手术366
10.1.1 概述366
10.1.2 二期手术临床要点367
10.2 二期手术软组织处理原则368
10.2.1 软组织处理时机368
10.2.2 软组织处理目标368
10.2.3 软组织问题及处理原则369
10.2.4 软组织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370
10.3 二期手术软组织处理技术372
10.3.1 局部转移瓣372
10.3.2 游离软组织移植372
10.4 二期手术软组织处理临床程序374
10.4.1 上颌中切牙位点:黏膜反折瓣(一)374
10.4.2 下颌前部:龈颊沟成形377
10.4.3 上颌中切牙位点:黏膜反折瓣(二)378
10.4.4 上颌前部位点:局部黏膜转移瓣384
10.4.5 上颌中切牙位点:局部黏膜转移瓣和反折瓣389
10.4.6 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位点:黏膜反折瓣394
第11章 种植修复基本程序(汪霞 耿威)399
11.1 种植修复程序的基本原则400
11.1.1 确定种植修复方案400
11.1.2 诊断蜡型401
11.1.3 临时修复401
11.1.4 过渡义齿401
11.1.5 临时修复体402
11.1.6 最终修复体的连接方式403
11.1.7 最终修复体的固位方式403
11.1.8 基台选择404
11.1.9 修复体设计407
11.1.10 咬合408
11.2 口腔种植的基本修复程序410
11.2.1 基本程序之一:印模410
11.2.2 基本程序之二:制作人工牙龈415
11.2.3 基本程序之三:灌注工作模型417
11.2.4 基本程序之四:制作基底418
11.2.5 基本程序之五:试戴419
11.2.6 基本程序之六:戴入修复体420
第 12章 种植治疗的模板(耿威孙玉洁)423
12.1 诊断模板424
12.1.1 概述424
12.1.2 诊断模板的作用425
12.2 放射线模板426
12.2.1 概述426
12.2.2 放射线模板分类426
12.2.3 放射线模板的信息获取与处理428
12.3 外科模板430
12.3.1 概述430
12.3.2 外科模板分类430
12.3.3 传统外科模板430
12.3.4 基于颌骨三维物理模型的外科模板432
12.3.5 数字化外科模板435
12.4 全程数字化种植治疗444
12.4.1 全程数字化种植治疗的概念444
12.4.2 全程数字化种植治疗的组成444
12.4.3 全程数字化种植治疗的流程444
12.4.4 全程数字化种植治疗的优点445
第13章 引导骨再生(宿玉成)451
13.1 引导骨再生的产生与发展452
13.1.1 引导骨再生的产生452
13.1.2 引导骨再生的广泛应用453
13.2 引导骨再生的生物学基础454
13.2.1 概述454
13.2.2 骨再生454
13.2.3 激活骨再生454
13.2.4 骨缺损修复456
13.2.5 骨缺损再生机制456
13.2.6 引导骨再生458
13.3 引导骨再生的屏障膜460
13.3.1 屏障膜的基本性能460
13.3.2 生物惰性不可吸收性屏障膜460
13.3.3 生物可吸收性屏障膜461
13.3.4 生物可吸收性胶原膜461
13.4 引导骨再生的骨移植材料466
13.4.1 骨移植材料的基本性能466
13.4.2 自体骨移植材料466
13.4.3 同种异体骨移植材料468
13.4.4 异种骨移植材料469
13.4.5 异质骨移植材料470
13.4.6 去蛋白牛骨基质470
13.5 引导骨再生风险评估和临床原则474
13.5.1 引导骨再生的风险因素474
13.5.2 引导骨再生的临床原则474
13.5.3 分阶段种植体植入方案475
13.5.4 同期种植体植入方案475
13.6 引导骨再生临床要点478
13.6.1 黏骨膜瓣478
13.6.2 开放骨髓腔479
13.6.3 双层骨移植技术481
13.6.4 双层屏障膜技术481
13.6.5 创口初期关闭481
13.6.6 术前和术后用药481
13.6.7 负荷方案481
13.7 引导骨再生临床程序482
13.7.1 上颌中切牙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Ⅰ型种植482
13.7.2 上颌中切牙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Ⅳ型种植488
13.7.3 上颌中切牙位点钛网辅助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Ⅰ型种植491
13.7.4 上颌中切牙位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辅助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Ⅱ型种植492
13.7.5 上颌侧切牙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Ⅱ型种植495
13.7.6 上颌侧切牙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Ⅲ型种植499
13.7.7 上颌双侧侧切牙位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辅助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Ⅳ型种植501
13.7.8 上颌尖牙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Ⅳ型种植504
13.7.9 上颌双侧尖牙(埋伏牙)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Ⅳ型种植505
13.7.10 下颌磨牙位点引导骨再生分阶段植入种植体:Ⅳ型种植508
13.7.11 上颌前部五颗牙缺失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Ⅱ型种植510
13.7.12 上颌前部四颗牙缺失位点引导骨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Ⅰ型种植513
13.7.13 上颌中切牙骨破坏的再生性治疗518
第14章 拔牙位点保存(戈怡 宿玉成)521
14.1 拔牙位点保存的生物学基础522
14.1.1 拔牙位点保存的概念522
14.1.2 拔牙位点保存的材料学基础522
14.1.3 拔牙位点保存的组织学愈合524
14.1.4 拔牙位点保存的放射线影像学检查528
14.1.5 拔牙位点保存实验研究的结论529
14.2 拔牙位点保存临床要点530
14.2.1 拔牙位点保存的病例筛选530
14.2.2 拔牙位点保存的外科要点530
14.3 拔牙位点保存临床程序531
14.3.1 上颌中切牙拔牙位点保存、早期(Ⅱ型)种植531
14.3.2 上颌中切牙拔牙位点保存、早期(Ⅲ型)种植536
14.3.3 上颌第一前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早期(Ⅲ型)种植540
14.3.4 下颌第一前磨牙拔牙位点保存、延期(Ⅳ型)种植544
14.3.5 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拔牙位点保存、过渡义齿软组织成形546
第15章 上颌窦底提升(宿玉成 皮雪敏)551
15.1 上颌后部种植的特殊因素552
15.1.1 上颌后部种植的有利因素552
15.1.2 上颌后部种植的不利因素552
15.1.3 牙槽嵴高度不足的临床分类553
15.1.4 上颌后部种植的方案设计原则553
15.1.5 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技术554
15.1.6 上颌窦底的放射线检查554
15.2 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556
15.2.1 风险评估556
15.2.2 外科程序要点557
15.2.3 并发症与处理559
15.2.4 穿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临床程序560
15.3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562
15.3.1 风险评估562
15.3.2 基本程序一:麻醉563
15.3.3 基本程序二:切开与翻瓣563
15.3.4 基本程序三:开窗563
15.3.5 基本程序之四:剥离窦底黏膜566
15.3.6 基本程序之五:种植窝预备568
15.3.7 基本程序之六:初步骨增量568
15.3.8 基本程序之七:植入种植体569
15.3.9 基本程序之八:完成骨增量569
15.3.10 基本程序之九:关闭创口569
15.4 并发症与处理570
15.5 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外科程序572
15.5.1 单颗牙位点的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572
15.5.2 连续多颗牙位点的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575
15.5.3 二次上颌窦底提升、髂骨移植、分阶段植入种植体578
15.5.4 上颌窦底提升、假性囊肿摘除、上颌磨牙位点同期植入种植体(一)586
15.5.5 上颌窦底提升、假性囊肿摘除、上颌磨牙位点同期植入种植体(二)590
第16章 自体骨增量(宿玉成 戈怡)595
16.1 自体骨增量的临床原则596
16.1.1 概述596
16.1.2 选择自体骨增量的影响因素597
16.1.3 评估与骨增量的方案设计598
16.1.4 特殊的外科设备599
16.2 块状自体骨移植600
16.2.1 概述600
16.2.2 块状自体骨移植的受骨床602
16.2.3 下颌骨后部取骨609
16.2.4 下颌骨正中联合取骨618
16.2.5 髂嵴取骨619
16.2.6 邻近取骨:上颌侧切牙位点骨移植624
16.2.7 块状自体骨移植的供区并发症627
16.2.8 块状骨移植的受区并发症627
16.3 夹层骨移植628
16.3.1 概述628
16.3.2 下颌夹层骨移植临床要点629
16.3.3 夹层骨移植的并发症631
16.3.4 夹层骨移植:动力系统截骨632
16.3.5 夹层骨移植:超声骨刀截骨636
16.4 牙槽嵴劈开640
164.1 概述640
16.4.2 牙槽嵴劈开临床要点641
16.4.3 牙槽嵴劈开:中切牙位点种植644
16.4.4 牙槽嵴劈开:时代的记忆648
16.4.5 牙槽嵴劈开:上颌牙列缺失650
16.5 下牙槽神经移位654
16.5.1 概述654
16.5.2 下牙槽神经移位临床要点655
16.5.3 下牙槽神经移位的并发症655
16.5.4 下牙槽神经移位:连续多颗牙缺失位点656
16.6 牵张成骨664
16.6.1 概述664
16.6.2 牵张成骨临床要点665
16.6.3 牵张成骨并发症665
16.6.4 牵张成骨:下颌连续多颗牙缺失位点666
16.7 正颌同期牙种植670
第17章 即刻种植(戈怡 宿玉成)675
17.1 牙列缺损的即刻种植676
17.1.1 概述676
17.1.2 种植体植入方案设计676
17.1.3 即刻种植临床要点678
17.2 即刻种植临床程序681
17.2.1 上颌右侧中切牙位点:即刻种植、早期修复681
17.2.2 上颌左侧中切牙位点:即刻种植、临时修复体软组织成形698
17.2.3 上颌右侧尖牙位点:即刻种植706
17.2.4 上颌与下颌前部连续多颗牙位点:即刻种植708
17.2.5 下颌连续多颗牙位点:即刻种植711
第18章 即刻修复和即刻负荷(耿威 宿玉成)715
18.1 概述716
18.2 即刻修复和即刻负荷的相关影响因素718
18.3 即刻修复和即刻负荷临床要点719
18.4 即刻修复和即刻负荷临床程序720
18.4.1 上颌两侧侧切牙的即刻修复720
18.4.2 上颌两颗中切牙的即刻修复723
18.4.3 牙列缺失的即刻负荷修复730
第19章 牙列缺失的种植治疗(耿威)737
19.1 种植修复体分类与特点738
19.1.1 概述738
19.1.2 种植体支持式全颌固定修复体738
19.1.3 种植体固位式全颌覆盖义齿739
19.2 诊断与评估741
19.2.1 全身健康状况评估741
19.2.2 笑线和面部丰满度评估741
19.2.3 牙槽嵴状况评估741
19.2.4 颌位关系评估742
19.2.5 软组织的质与量评估742
19.2.6 放射线分析评估742
19.2.7 患者的期望值与经济条件743
19.3 种植修复设计原则743
19.3.1 牙列缺失牙槽骨吸收状况743
19.3.2 牙列缺失种植修复的生物力学设计原则744
19.3.3 牙列缺失种植修复的咬合设计原则745
19.3.4 种植覆盖义齿设计原则746
19.3.5 种植固定修复体设计原则746
19.4 上颌牙列缺失的治疗方案747
19.4.1 种植体独立固位覆盖义齿747
19.4.2 种植体夹板相连固位覆盖义齿747
19.4.3 4~6颗种植体,夹板式相连的一体式固定修复体748
19.4.4 8颗以上种植体,分段式固定修复体749
19.5 下颌牙列缺失的治疗方案750
19.5.1 独立固位式种植覆盖义齿750
19.5.2 夹板式相连固位种植覆盖义齿750
19.5.3 夹板式相连一体式固定修复体752
19.5.4 夹板式相连分段式固定修复体752
19.6 牙列缺失患者种植修复临床程序753
19.6.1 上颌牙列缺失:上颌6颗种植体支持十二单位一体式固定修复体753
19.6.2 下颌牙列缺失:下颌4颗种植体支持十二单位一体式金属树脂复合桥758
19.6.3 下颌牙列缺失:杆固位式种植覆盖义齿764
19.6.4 下颌牙列缺失:自固位式种植覆盖义齿767
19.6.5 上颌牙列缺失:8颗种植体支持十四单位固定修复体771
第20章 种植治疗并发症及防治(刘倩宿玉成)777
20.1 概述778
20.2 种植治疗中的问题778
20.3 种植治疗的机械并发症786
20.4 种植治疗的工艺并发症789
20.5 种植治疗的生物学并发症790
20.5.1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790
20.5.2 种植体周围炎792
20.5.3 种植体根尖周损伤799
20.6 种植治疗的其他并发症802
第21章 种植体周围维护(林婷 宿玉成)809
21.1 口腔种植的围术期维护810
21.1.1 抗生素的应用810
21.1.2 止痛药的应用811
21.1.3 漱口水的应用811
21.1.4 防水肿药物应用811
21.2 修复后的自我口腔卫生维护811
21.2.1 固定修复的自我口腔卫生维护811
21.2.2 覆盖义齿的自我口腔卫生维护813
21.3 修复后的常规临床维护814
21.3.1 评估检查标准及方法814
21.3.2 常规临床维护的步骤815
21.3.3 对评估内容的探讨818
21.3.4 种植体的临床维护820
第22章 种植支抗(赵颖 司武俊)823
22.1 概述824
22.2 种植支抗的发展简史825
22.3 种植支抗的分类826
22.3.1 根据种植支抗固位方式分类826
22.3.2 根据种植支抗形态分类827
22.3.3 根据种植支抗植入部位分类827
22.3.4 根据种植支抗材质分类828
22.3.5 根据种植支抗植入方式分类828
22.4 种植支抗的生物机械原理829
22.4.1 种植体与周围骨形成骨结合829
22.4.2 种植体与周围骨形成机械啮合829
22.5 种植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831
22.5.1 微螺钉种植支抗831
22.5.2 腭部种植支抗836
22.5.3 微型钛板种植支抗840
22.5.4 多学科联合治疗时对种植支抗的充分理解和应用844
22.6 种植支抗并发症及失败原因846
22.6.1 植入术中并发症846
22.6.2 正畸加载中的并发症846
22.6.3 种植支抗取出时的并发症847
22.6.4 种植支抗失败的原因847
参考文献848
索引862
跋866
编辑手记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