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10册 第7篇 近古史 下 明史后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10册 第7篇 近古史 下 明史后编
  • 陈致平著 著
  • 出版社: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10册 第7篇 近古史 下 明史后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彩色插图:1

明景泰蓝香炉1

明万历年景德镇窑制五彩花瓶1

第四章 明代的政治制度1

第一节 官制3

一、中央官制(中央行政制度)3

附:3

中央官制简表3

明代中央行政系统简表12

㈠明代中央官制的特征暨诸官职掌13

(甲)南北两京双轨制的中央政府13

(乙)内阁13

(丙)三公14

(丁)六部14

(戊)诸寺监15

(己)宗人府15

(庚)都察院与总督巡抚15

附:明代所置之重要总督巡抚表16

(辛)六科给书中20

(壬)诸司20

(癸)内侍省20

㈡文武散官与勳官21

(甲)文散官四十四阶表21

(乙)武散官二十六阶表23

(丙)文勳官十阶表24

(丁)武勳官十二阶表24

㈢封爵25

(甲)亲王与郡王26

(乙)功臣与外戚封爵26

㈣考核、序迁、封诰与荫赠27

(甲)考核27

(乙)序迁27

(丙)封诰与荫赠28

㈤俸禄28

(甲)亲王与勳戚29

(乙)百官俸禄29

二、地方官制(地方行政制度)30

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简表30

明代地方行政性质系统简表31

㈠省、府、县三级制31

㈡南北两直线32

㈢十三布政使司(省)32

㈣府、州、县33

㈤土司34

附:地方官制简表35

第二节 兵制37

一、编制37

㈠基层编制——卫所37

㈡编制类别38

㈢京师驻军40

(甲)北京上直卫亲军40

⑴洪武时所置十二卫40

⑵永乐时所增十卫40

⑶宣德时所增四卫40

(乙)南京上直卫亲军41

(丙)北京留守诸卫41

(丁)南京留守诸卫43

(戊)京营44

㈣地方卫所46

(甲)腹内卫所兵46

⑴隶于京师左军都督府者46

⑵隶于京师右军都督府者46

⑶隶于京师中军都督府者47

⑷隶于京师前军都督府者48

⑸隶于京师后军都督府者49

(乙)边疆羁縻卫49

㈤海防与江防军50

(甲)海防军50

(乙)江防军51

㈥民壮、乡兵、与土兵51

二、役政52

㈠三种兵役与军民分籍52

㈡诸级军官之统辖与职司53

(甲)卫指挥使53

(乙)都指挥使54

(丙)中央五军都督府54

三、作战与镇守54

㈠统兵官54

㈡军队的调发55

㈢更戍55

四、教练、功赏、与武备56

㈠教练56

㈡功赏56

㈢武备57

第三节 法制58

一、法典58

㈠最初的大明律令58

㈡洪武七年颁布的大明律58

㈢洪武九年修订的大明律58

㈣明太祖的大诰59

㈤大明律定本60

㈥大明律诰61

㈦最后明律的定案61

二、刑法61

㈠五刑61

㈡充军与凌迟62

㈢十恶62

㈣赃罪62

㈤赎刑63

㈥廷杖与厂卫中之非刑63

三、法官63

㈡中央司法机构63

(甲)三法司63

⑴刑部64

⑵大理寺64

⑶都察院65

(乙)厂卫65

㈡地方司法机构65

(甲)省级之提刑按察使司65

(乙)京畿司法官65

(丙)一般府、州、县司法官66

(丁)乡村司法66

㈢一般诉讼程序66

附:明代司法机构系统简表67

附注释67

第四节 教育68

一、中央学校68

㈠国子监68

(甲)南北两监68

(乙)国子监的组织68

(丙)国子监的教学68

(丁)国子监生所受之待遇69

(戊)六堂三等69

(己)明太祖之重视国子学70

(庚)入学资格70

(辛)国子监学的盛衰71

㈡武学71

二、地方学校72

㈠府州县卫学72

(甲)学校一般规制72

(乙)学生待遇72

(丙)生员类别73

(丁)教学课程73

(戊)考试73

(己)生员出路73

(庚)学风73

㈡宗学74

㈢社学74

㈣书院75

第五节 选举75

一、学校76

二、荐举76

三、吏员78

四、科举79

㈠文举79

㈡武举81

第六节 赋税与币别82

一、赋役82

㈠明初的赋役制度82

(甲)官田与民田82

(乙)黄册与鱼鳞册84

附图:88

洪武时御颁攒造黄册格式规制88

洪武时鱼鳞册二幅(总图与分图式样)89

(丙)田赋92

⑴夏税与秋粮92

⑵征收率92

(丁)役法93

㈡明代中叶后的一条鞭法93

㈢明代晚叶的递增田赋94

二、官卖制度95

㈠盐的官卖95

㈡茶的官卖97

㈢矿冶98

三、一般税捐100

㈠商税100

㈡关税100

㈢市舶税101

四、币制101

㈠明朝所铸铜钱101

㈡纸币的发行与其贬值102

㈢银两的通用102

插图:103

明代宝钞图103

明代钱币图例104

第五章 明代的学术思想与文艺111

第一节 书籍的收集、撰辑、与版刻113

一、藏书与著书之多113

㈠书籍的收集与整理113

(甲)国家藏书之富113

(乙)民间藏书之富114

㈡公私著述之多114

二、版刻与书肆114

㈠南北监本119

插图:115

明初版刻——永乐内府版古今列女传115

明中叶版刻——景泰内府本寰宇通志116

明晚叶版刻——万历刊本神器谱117

崇祯时刊本绣像青楼韵语118

㈡四大坊刻119

㈢四大都肆119

三、大部书籍的编纂119

㈠永乐大典的编纂119

附:永乐大典原书照片120

㈡其他大部书的编纂121

⑴三大全122

⑵明会典122

⑶集礼122

⑷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122

⑸历代名臣奏议123

⑹皇明经世文编123

附注释123

第二节 明代的经学与理学124

一、经学124

二、理学125

㈠方正学126

㈡薛瑄127

㈢吴与弼128

㈣陈献章129

㈤王守仁130

㈥阳明后学132

㈦吕坤138

㈧高攀龙与顾宪成139

㈨刘宗周140

第三节 明代的史学与舆地学141

一、明代的史官与实录国史的修撰141

二、早代官修之元史143

三、明代一般之史地著述144

㈠史学144

㈡舆地151

第四节 明代的文学154

一、古文与诗词155

二、八股文——制艺175

三、戏曲178

㈠散曲179

㈡剧曲182

四、通俗小说185

㈠历史小说185

㈡侠义小说186

㈢言情小说186

㈣神怪小说187

㈤短篇通俗小说188

㈥弹词189

第五节 明代的科学189

一、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90

二、方以智的物理小识191

三、王履与李时珍的医学192

第六节 明代的艺术193

一、书画193

㈠书法193

㈡绘画195

(甲)书院中的画家195

(乙)非画院的画家196

插图:沈周自画像197

二、工艺201

㈠磁器201

㈡景泰蓝(珐琅)202

㈢铜器203

㈣漆器203

㈤织绣204

㈥雕刻204

三、建筑与石刻205

附注释206

插图:206

沈周之书法绘画各一帧206

文征明书法绘画各一帧206

董其昌书法绘画各一帧206

吴宽行书206

林良秋鹰图206

陈白阳花鸟206

张路渔父图206

仇英汉宫春晓图长卷部分206

张瑞图山水二帧206

吴伟山水图206

戴文进松下高士图206

徐渭双蟹图206

宣德窑磁杯206

成化窑斗鸡杯206

正德窑盌206

隆庆窑壶206

万历窑盌206

神宗皇后的珠冠206

景泰蓝二件206

北平西郊正觉寺塔206

北平故宫保和殿206

北平故宫中和殿206

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206

第六章 明代的民生社会207

第一节 民生概况209

一、人口与户籍209

二、民生经济212

㈠明代三百年间国计民生的隆替212

㈡明代的农民与商人213

㈢明代的官吏214

附注释216

第二节 社会风气与生活习惯217

一、宗教信仰217

㈠佛教(附喇嘛教)217

插图:西藏布达拉宫中之宗喀巴像220

㈡道教222

㈢基督教222

二、社会阶级223

㈠士庶、户别、与贱民223

(甲)士庶223

(乙)户别224

(丙)贱民224

㈡豪门与奴隶224

三、士人风气226

四、婚丧礼仪227

㈠婚礼227

㈡丧礼229

五、生活习惯与节令游戏231

㈠生活习惯231

(甲)服饰231

(乙)饮食232

㈡节令游戏233

第七章 明代的域外交通与中西文化之交流237

第一节 明代的海外交通239

一、东瀛239

二、南洋242

三、印度洋上沿岸诸国248

第二节 明代陆上与中亚及西亚的交通253

一、中亚254

二、西亚257

第三节 欧人之发现新航路与东方殖民运动258

一、中西交通之中断258

二、新航路之开辟259

三、西方诸国向亚洲攫取殖民地263

㈠葡萄牙263

插图:260

达伽玛像与其笔迹260

麦哲伦像与其所乘巨舰图262

明代的澳门图两帧265

㈡西班牙264

㈢荷兰267

插图:269

明末印度洋西岸葡人殖民根据地卧亚古图269

荷兰所占领的爪哇岛上的巴达维亚首府古图269

㈣英法的继起270

第四节 西方传教士之东来271

一、欧洲的宗教革命与耶稣会271

二、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的传教事业272

插图:272

一五九○年罗马教皇致中国皇帝书272

利玛窦像272

徐光启画像272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像272

北京阜城门外石门耶稣教会士墓地272

附:明末东来之欧西传教士人名略表276

三、明末中国人的信奉天主教279

㈠徐光启281

㈡李之藻282

㈢永历帝后283

插图:284

明永历王太后画像284

明永历王太后受洗图284

第五节 中西文化之交流285

一、西学的东传285

二、中学的西传296

插图:298

艾儒略职方外纪五大洲图说298

南怀仁所撰坤舆全图299

几何原本之一页300

远西奇器图说之一页301

附:本篇主要参考书目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