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4430126.jpg)
- 赵颖智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8462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8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00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1
一、选题的背景1
二、选题的意义3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4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4
二、工农关系: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9
三、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10
四、三者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12
五、现有研究的主要不足14
第三节 研究计划15
一、研究目标15
二、研究内容15
第四节 拟创新之处和不足17
一、拟突破和创新之处17
二、主要研究的不足之处19
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三化”发展的理论研究20
第一节 “三化”发展的基本理论21
一、古典区位理论22
二、二元经济理论23
三、增长极理论25
四、制度变迁理论26
五、小结27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29
一、工农关系29
二、城乡关系31
三、“三化”关系32
第三节 “三化”发展的阶段划分34
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34
二、农业现代化阶段划分38
三、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42
四、“三化”同步发展的阶段划分46
本章附录49
第三章 中国“三化”发展的历史变迁53
第一节 中国“三化”发展的演变54
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54
二、中国处于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56
三、中国位于城镇化加速期58
四、中国“三化”发展阶段的演变60
第二节 中国工农关系的演变63
一、中国工农关系的演进过程64
二、中国工农关系演变的实证分析72
第三节 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76
一、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76
二、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实证分析85
第四章 农业—工业—城镇复合系统(AIUCS)的建立89
第一节 AIUCS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90
一、AIUCS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90
二、AIUCS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93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系统的构建和测度97
一、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97
二、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98
三、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体系的测算步骤101
四、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104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系统的构建和测度106
一、新型工业化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106
二、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106
三、新型工业化系统评价体系的测算步骤112
四、新型工业化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114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系统的构建和测度117
一、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117
二、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117
三、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体系的测算步骤121
四、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124
第五章 基于AIUCS的“三化”协调度测算126
第一节 AIUCS各子系统协调度测算128
一、子系统协调度测算方法128
二、农业现代化系统协调度发展状况130
三、新型工业化系统协调度发展状况134
四、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发展状况139
五、AIUCS子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小结142
第二节 AIUCS子系统间协调度测算144
一、子系统间协调度测算方法145
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系统协调度测算146
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测算149
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测算152
五、AIUCS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小结155
第六章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158
第一节 实现三个承载力与“三化”的协调发展159
一、经济承载力159
二、社会承载力160
三、环境承载力162
第二节 “三化”协调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措施163
一、加大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163
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转变,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164
三、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166
参考文献168
后记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