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寂静的青春 儒学民众化与青年现象的消失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寂静的青春 儒学民众化与青年现象的消失](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4427452.jpg)
- 吴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51770107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17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儒学-关系-青年-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寂静的青春 儒学民众化与青年现象的消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为思想的青年研究——以日本的青年研究为理论探讨的借鉴1
引言1
第一节 “青年”的诞生与近代化(现代化)的关系2
第二节 有关青年自我创造的教育社会学思考5
第三节 作为政治概念的“青年”研究7
第四节 生育史心理学与青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研究9
第五节 青年意识与世代论的研究12
第六节 对青年政治社会化形成的思考14
第七节 社会变动与青年社会学的研究16
第八节 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对青年现象论的研究18
第二章 “青年”与“少年”——从古代文献的分析到当代研究的展望21
引言21
第一节 青年认识论的进化22
第二节 历史上的“青年”概念24
第三节 历史上的“少年”概念28
第四节 作为历史现象的青年33
第三章 青年的虚像与实像——对中国的“青年”概念原创时期与特征的探讨37
引言37
第一节 “青年”概念体现着人的理想形态38
第二节 “青年”概念源于道教的假说40
第三节 “积清成青”——“青年”概念的伦理性43
第四节 “青年”概念中的“自然”与宇宙46
第四章 近代“青年”观念的展开——以近代日本青年主义发展的过程为例51
引言51
第一节 近代日本社会对“青年”的认识52
第二节 “青年”意义的展开55
第三节 近代“青年”主义的形成61
第四节 超越“青年”主义65
结语68
第五章 青年的崛起与近现代文明的形成71
引言71
第一节 青年与近代国家(民族)的形成72
第二节 青年与新文明的形成75
第三节 青年与自由的创新79
第四节 永远的“青年”82
第五节 “青年”作为历史时间的象征85
第六章 寂静的青春——试论青年现象的消失与存在意义87
引言87
第一节 青年的“被”合理化88
第二节 青年的欠缺美学92
第三节 青年的象征意义96
第四节 青年的解构机制100
第五节 青年的英雄主义104
结语107
第七章 青年与公共幸福——儒学的民众化与青年现象形成109
引言109
第一节 一切真历史都是现代史110
第二节 社会正义与公共幸福111
第三节 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115
第四节 青年共同体与民间社会的关系119
第五节 “志”的青年性、指向性与公共性123
第六节 认识论上“未发”与“已发”的两重性126
结语 以天下为己任131
第八章 论圣人毛泽东的自由意志——对理想青年形象形成的启示135
引言135
第一节 毛泽东的“虎气”和“猴气”136
第二节 圣人的自由意志是对“造福人类”的选择137
第三节 圣人的自由意志是对超越创新的选择139
第四节 毛泽东“大本大源”的圣人观143
第五节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圣人观146
第六节 毛泽东“破旧立新”的圣人观149
第七节 永远追求超越的自由意志153
结语155
第九章 青年现象中的超越与创造157
引言157
第一节 处在“绝对运动”之中的青年现象158
第二节 青年是感性世界自发与自觉的产物161
第三节 青年现象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164
第四节 青年发展与超越进化168
第十章 青年评价与突现进化理论——以学习与创新为基础的世代更新173
引言173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年现象174
第二节 世代交替领域中“突现进化”的现象177
第三节 世代或青年评价中的问题182
第四节 世代更新与蝴蝶效应186
结语191
第十一章 青年性是向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复归——幼态进化与再年轻化(复归)的关系193
引言193
第一节 幼态进化论与重演进化论194
第二节 人的解放与人的异化197
第三节 青年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如何去?200
第四节 人的发展与“青年”理念202
第五节 青年是一种对未来的视野206
第六节 青年的概念具有两重意义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