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鸿著 著
-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20989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职业技能-职业培训-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4
第一节 从历史到未来——社会转型背景分析4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与特征4
二、社会转型背景研究的意义8
三、社会转型在当代中国的表现10
第二节 研究方法21
一、文献研究法21
二、案例研究法22
三、比较研究法22
第三节 本书整体框架23
第二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员工技能培训25
第一节 企业培训的概念及发展历程25
第二节 企业员工培训开展现状与存在问题26
一、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分析26
二、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33
三、吴江区企业员工培训实施现状40
第三节 企业员工培训内容与培训过程43
一、企业员工培训内容43
二、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实施模式46
三、吴江区企业员工培训内容50
第四节 企业员工培训效果与未来培训设想59
一、企业员工培训的相关理论基础59
二、企业员工培训的“现实”与“理想”——基于几个问题的思考62
第三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民工技能培训66
第一节 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农民工培训实施的背景探析66
一、农民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66
二、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研究68
三、农民工培训的现实意义75
第二节 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79
一、农民工培训现状研究79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86
三、吴江区农民工培训现状90
四、吴江区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91
第三节 农民工培训的模式与类型93
一、农民工培训模式剖析93
二、吴江区农民工培训内容与实施体系108
第四节 农民工培训效果与未来工作设想113
一、农民工培训的实施效果113
二、吴江区农民工培训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对策116
三、农民工培训的对策建议123
第四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不同群体的技能培训129
第一节 我国不同群体的技能培训129
一、学生群体培训129
二、下岗再就业培训131
三、特殊人员培训134
四、劳动力转移培训136
第二节 吴江区不同群体的技能培训138
一、全区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前培训138
二、农村新型农民与富余劳动力培训140
三、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145
四、现役及退役军人培训145
五、社区全民教育146
第三节 吴江区不同群体技能培训效果146
一、毕业生就业培训收到成效146
二、新型农民培训取得显著成果147
三、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成为典范148
四、现役及退役军人培训深受欢迎149
五、社区全民教育做出贡献150
第五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面向全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151
第一节 全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151
一、组织体系的功能及有效组织的特点151
二、组织的相关理论153
三、组织体系的构成与任务155
四、组织体系建设原则160
五、组织体系运作方式与流程160
六、促进组织体系健康运行的具体措施161
第二节 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评测体系163
一、需求评测体系的功能163
二、几种企业需求分析模型及其启示165
三、需求评测体系的实施主体170
四、需求评测体系的建构173
第三节 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体系176
一、课程设计开发体系的意义176
二、课程设计开发的实施原则178
三、课程设计开发的实施主体179
四、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基础181
五、基于职种的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与策略184
第四节 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体系187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187
二、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188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189
第五节 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评价体系192
一、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192
二、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主体194
三、评价模式的模型195
四、架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197
第六节 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与保障体系198
一、公共实训基地198
二、制度体系的建构204
三、社会舆论207
结语209
附录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