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360560.jpg)
- 龚金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ISBN:97871140952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96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207页
- 主题词:汽车排气-污染控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保护1
第二节 汽车排放污染物及危害3
一、一氧化碳4
二、碳氢化合物5
三、氮氧化物5
四、光化学烟雾5
五、微粒6
第三节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6
第二章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8
第一节 一氧化碳8
一、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8
二、影响一氧化碳生成的因素9
第二节 碳氢化合物11
一、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11
二、影响碳氢化合物生成的因素13
第三节 氮氧化物14
一、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14
二、影响氮氧化物生成的因素16
第四节 微粒18
一、微粒的生成机理18
二、影响微粒生成的因素21
第五节 其他排放污染物24
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特性26
第一节 发动机的稳态排放特性26
一、汽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26
二、柴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28
第二节 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特性31
一、汽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31
二、柴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33
第四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34
第一节 概述34
一、汽油机的燃烧过程34
二、汽油机主要排放物35
三、汽油机的主要机内净化技术35
第二节 汽油喷射电控系统36
一、典型汽油喷射电控系统36
二、喷油控制38
三、点火系统的控制41
四、怠速转速控制43
五、缸内直接喷射技术46
第三节 低排放燃烧系统48
一、稀薄燃烧系统48
二、分层燃烧系统51
三、高压缩比燃烧系统54
第四节 废气再循环技术54
一、工作原理54
二、废气再循环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56
第五节 增压技术57
一、增压原理57
二、涡轮增压技术58
三、增压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61
第六节 汽油机均质压燃技术62
一、均质混合气的形成63
二、燃烧特性63
三、均质压燃汽油机的排放性能63
第七节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64
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种类及原理64
二、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66
第八节 多气门技术68
一、气流组织68
二、多气门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69
第五章 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71
第一节 概述71
一、柴油机的燃烧过程71
二、柴油机的主要排放污染物71
三、柴油机的主要机内净化技术72
第二节 低排放燃烧系统72
一、非直喷式燃烧系统73
二、直喷式燃烧系统74
第三节 低排放柴油喷射系统75
一、喷油压力76
二、喷油规律77
三、喷油时刻78
第四节 电控柴油喷射系统78
一、位置控制系统79
二、时间控制系统80
三、电控高压共轨系统81
第五节 废气再循环系统83
一、系统构成83
二、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85
第六节 增压技术85
一、工作原理86
二、增压对柴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87
第七节 柴油机均质压燃技术88
一、燃烧特性89
二、均质压燃柴油机的排放性能89
第八节 多气门技术90
第六章 汽油机后处理净化技术91
第一节 概述91
第二节 三效催化转化技术91
一、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基本结构92
二、催化反应机理92
三、三效催化剂及其劣化机理95
四、三效催化转化器的性能指标97
五、三效催化转化器工作过程模拟100
六、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匹配103
第三节 稀燃催化技术105
一、反应原理106
二、影响因素分析107
三、稀燃催化技术匹配控制及性能107
第四节 热反应器108
第五节 空气喷射108
第七章 柴油机后处理净化技术110
第一节 概述110
第二节 微粒捕集技术110
一、微粒捕集器110
二、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116
三、其他微粒捕集技术122
第三节 氮氧化物后处理净化技术123
一、选择性催化还原124
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127
三、吸附催化还原127
四、等离子辅助催化还原128
第四节 氧化催化技术129
一、柴油氧化型催化器129
二、微粒氧化型催化器131
第五节 柴油机后处理复合净化技术132
第八章 燃料与排放134
第一节 燃料对排放的影响134
一、汽油对排放的影响134
二、柴油对排放的影响136
第二节 燃料的改善138
一、汽油的改善138
二、柴油的改善138
第三节 代用燃料138
一、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139
二、醇类燃料142
三、生物质燃料144
四、氢气145
第九章 汽车排放污染物净化方案及新能源汽车技术147
第一节 汽油车排放污染物一般净化方案147
第二节 柴油车排放污染物一般净化方案149
第三节 新能源汽车技术150
一、混合动力汽车150
二、纯电动汽车155
三、燃料电池汽车158
第四节 其他新能源汽车技术162
一、燃气汽车162
二、生物乙醇汽车162
三、太阳能汽车163
第十章 汽车排放测试165
第一节 汽车排放污染物取样系统165
一、直接取样系统165
二、稀释取样系统167
三、定容取样系统168
第二节 排气成分分析仪170
一、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NDIR)170
二、化学发光分析仪(CLD)171
三、氢火焰离子型分析仪(FID)172
四、顺磁分析仪(PMA)172
五、气相色谱仪(GC)173
第三节 微粒测量与分析173
一、微粒质量测量174
二、微粒成分分析174
第四节 烟度测量与分析175
一、滤纸式烟度计175
二、消光式烟度计176
第五节 汽油车非排气污染物的测量与分析177
一、曲轴箱排放物177
二、蒸发排放物177
第十一章 排放标准179
第一节 国外汽车排放标准179
一、美国汽车排放标准179
二、欧洲汽车排放标准182
三、日本汽车排放标准184
第二节 我国汽车排放标准185
一、1993年颁布的排放标准185
二、1993年北京市颁布的汽车排放标准186
三、1999年颁布的排放标准186
四、2001年颁布的排放标准188
五、2002年颁布的排放标准189
六、2005年颁布的排放标准189
七、国5和国6排放标准190
参考文献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