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知识与能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本书编写组编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287724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教材;幼教人员-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知识与能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理解教育2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2

一、什么是教育2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3

三、教育的起源和历史演进3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9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9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演进11

三、当代教育学的丰富与发展15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8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8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8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0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2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22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23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25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25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26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30

第一节 人的发展30

一、人的发展:人的不断生成与实现30

二、人的发展的动因33

三、人的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制约34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39

一、先天因素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40

二、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可能条件42

三、人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实现平台44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46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7

二、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条件51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54

第一节 教育目的54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54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55

三、教育目的的结构57

四、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58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60

第二节 教育方针61

一、教育方针的涵义61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62

三、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63

四、全面发展的教育及其构成64

第五章 教育制度66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历史发展66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类型66

二、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68

三、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71

第二节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73

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73

二、建国后我国学制的发展75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76

四、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77

第二编 了解学生84

第六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84

第一节 学习及其心理学基础84

一、学习的含义与中学生学习的特点84

二、学习的分类85

三、学习的心理学基础87

第二节 不同流派的学习理论99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00

二、认知学习理论105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0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10

第三节 学习动机111

一、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112

二、学习动机理论113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16

第四节 学习的迁移118

一、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118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119

三、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条件124

第五节 学习策略126

一、学习策略及其与分类126

二、认知策略126

三、元认知策略127

四、资源管理策略128

第七章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上)131

第一节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131

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131

二、高中生的生理发展134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36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136

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139

三、高中生的认知发展140

第三节 中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142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42

二、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146

三、中学生道德的发展149

第八章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下)156

第一节 情绪156

一、情绪与情绪理论156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62

三、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164

四、中学生的情绪困扰167

五、中学生的良好情绪及其培养171

第二节 人格175

一、人格及其特征175

二、人格的结构与个体差异177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84

四、人格发展理论186

第九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193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标准193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193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94

第二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97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97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197

三、中学生严重的心理失常问题205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207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207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211

三、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226

第三编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36

第十章 课程236

第一节 课程概述236

一、课程的涵义236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237

三、课程的类型238

第二节 课程的表现形式240

一、课程计划241

二、课程标准242

三、教材243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244

一、课程实施244

二、课程评价247

第四节 课程改革250

一、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250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54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257

第十一章 教学261

第一节 教学概述261

一、教学的含义261

二、教学的意义262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262

第二节 教学过程264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264

二、教学过程的要素264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265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66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269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270

一、教学原则270

二、教学方法275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279

一、教学组织形式279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83

第五节 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289

一、主要的教学改革289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291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296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296

一、课堂管理及其影响因素296

二、课堂管理的原则298

第二节 课堂气氛及其创设299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300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301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303

第三节 课堂纪律管理304

一、课堂纪律及其类型304

二、课堂纪律管理306

第四节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处理308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309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310

三、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原则316

四、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策略317

第十三章 德育323

第一节 德育概述323

一、德育与学校德育323

二、德育的意义324

三、德育的任务325

第二节 德育内容326

一、爱国主义教育326

二、集体主义教育327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328

四、理想教育329

五、道德教育330

六、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331

七、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332

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332

第三节 德育过程333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333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矛盾334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34

第四节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336

一、中学常用的德育原则336

二、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341

三、中学主要的德育途径345

第五节 德育内涵的扩展与丰富347

一、“三生教育”347

二、安全教育350

三、升学就业指导教育350

第十四章 班级管理及课外活动的组织353

第一节 班级组织及其发展353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353

二、班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354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355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358

一、班主任的角色358

二、班主任的任务359

三、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360

第三节 课外活动及其组织366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366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特点与形式367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369

第四编 教师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374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374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374

一、教师角色心理374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377

三、教师的威信379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379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379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381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383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383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384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386

第十六章 教育科学研究389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389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389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391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392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394

一、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主体的必然394

二、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主体的可能395

三、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主体的策略396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398

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确定398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399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401

四、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401

五、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402

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403

一、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403

二、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408

参考文献4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