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
  • 曾刚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5254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和概况1

第一节 国际与国内环境1

一、国际环境2

二、国内环境3

第二节 全国的战略构想6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界定及特征9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范围9

二、长江经济带范围的界定11

三、长江经济带的自然禀赋13

四、长江经济带的社会经济水平14

第四节 战略价值与意义23

一、战略目标和任务24

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26

第一篇 基础篇31

第一章 流域经济的科学基础与应用31

第一节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31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33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35

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核心内容36

四、生态区域论38

第二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分工合作39

一、成本学说40

二、要素禀赋学说42

三、新贸易理论43

四、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44

五、劳动分工的维度46

第三节 产业转移理论:转移合作47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8

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50

三、雁行模式理论52

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54

第四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创新合作56

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57

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58

第五节 增长极理论63

一、增长极理论的产生与演变63

二、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原理65

三、增长极理论的实践分析66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发展沿革68

第一节 孕育阶段(改革开放前)69

第二节 准备阶段(1978~1991)70

一、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70

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合作71

三、长江经济带的生态问题研究72

第三节 启动阶段(1992~2001)72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73

二、长三角地区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起步73

第四节 停滞阶段(2002~2005)74

一、长江经济带政策搁浅74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74

三、长江经济带内中心城市成长为增长极75

第五节 复苏阶段(2006~2012)75

一、长江经济带政策重启75

二、长江经济带中城市组团式发展76

第六节 腾飞阶段(2013~)78

第二篇 专题篇83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联系83

第一节 交通联系现状评价83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形成83

二、旅客集散地位下降,物资集散地位上升87

三、公路交通在客货运输中均占据优势88

四、交通运输发展区域差异显著88

五、交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待提高91

六、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先行93

第二节 交通联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97

一、黄金水道运力开发不足97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不足99

三、各交通运输方式未能有效衔接100

第三节 交通联系建设方向102

一、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重点102

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框架103

第四节 交通联系保障措施109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交通运输先行的观念109

二、实施全流域管理,建立九省二市联席会议制度109

三、引入市场机制,开辟多渠道的集融资途径109

四、培育运输市场,实施综合运输的多方式配置110

五、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现代化110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111

第一节 经济联系现状评价111

一、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现状评价111

二、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经济联系评价117

三、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分析121

第二节 经济联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2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26

二、主要原因分析129

第三节 经济联系的建设方向131

一、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131

二、加快跨区域的市场一体化进程135

第四节 经济联系的保障机制137

一、建立政府间推进跨区域合作机制137

二、推进流域体制机制创新一体化进程140

三、构建以“三生共赢”为导向的产业协调机制141

四、建立经济联系的基础建设体系142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的社会联系144

第一节 社会联系现状评价144

一、人口流动现象突出144

二、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150

三、文化交流与合作152

第二节 社会联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55

一、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55

二、区域人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57

三、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60

第三节 社会联系建设方向162

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与社会融合162

二、深化区域人才资源合作164

三、文化的整合与交流166

第四节 社会联系保障措施168

一、保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168

二、保障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170

三、促进区域文化整合171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合作174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现状评价174

一、创新合作要素分布不均175

二、创新合作平台基础扎实180

三、创新合作水平低下185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87

一、存在问题188

二、成因分析191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建设方向195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合作195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创新合作196

三、环保科技合作199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保障措施201

一、促进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202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优化206

三、构建跨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207

四、建立基于联盟合作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208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210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14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215

一、流域广阔,水量丰富215

二、降水丰沛,径流活跃216

三、供需平衡,农业为主222

第二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分析228

一、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29

二、空间水量分配不均231

三、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232

四、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232

五、水资源支撑能力不足233

第三节 重点工程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影响234

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34

二、南水北调工程237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设方向242

一、优化水量总体配置,协调各地供水需求243

二、保障战略规划水量为先,确保国家水资源配置246

三、保障水资源安全为重点,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47

四、巩固三峡工程建设,完善长江防洪体系247

五、治理水土流失,减少三峡水库淤积248

六、完善流域规划管理,加强水行政管理248

第五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保障措施249

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49

二、完善防洪减灾体系251

三、实行长江水库群联合调度252

四、加强流域管理法制建设254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安全合作256

第一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现状评价256

一、生态环境特征256

二、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威胁258

三、生态环境安全合作265

第二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问题分析272

一、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存在的问题272

二、原因分析275

第三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建设重点278

一、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基础278

二、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建设路径280

第四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保障措施284

一、落实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284

二、完善流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285

三、建立跨域环境合作组织体系,加强环境统筹协调管理286

四、搭建生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探索环境设施共建共享模式287

五、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强化环境联合监管288

第九章 上海自贸区与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290

第一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现状评价290

一、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发展历程291

二、21世纪区域政府合作进一步加强296

三、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建设成效297

第二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问题分析298

一、政府体制及制度性障碍显著298

二、行政区划体制障碍突出300

三、城市区域协作组织发展放缓302

第三节 上海自贸区对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作用303

一、溢出效应303

二、虹吸效应306

三、流域一体化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建议307

第四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建设重点309

一、建立政府间协调合作发展机制309

二、分三阶段促进区域政府合作312

三、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建设设想316

第五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保障措施319

一、良好的制度环境320

二、合理的组织安排321

三、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则322

第三篇 借鉴篇327

第十章 莱茵河流域开发327

第一节 莱茵河流域概况327

一、水资源丰富328

二、航运发达328

三、重要的工业和人口聚集区328

四、环境治理成效突出329

第二节 发展阶段及特征329

一、发展阶段329

二、主要开发模式330

第三节 主要措施与经验332

一、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建设332

二、河道整治与“江海直达”航运网335

三、河流污染治理338

四、洪水治理339

五、成功经验342

第四节 实施效果343

一、港口建设和城市化343

二、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344

三、流域环境整治346

第五节 启示意义347

一、注重跨流域协作治理347

二、注重分阶段逐步推进347

三、注重多渠道综合施策349

四、注重全方位预警监测349

五、注重宽领域生态修复350

六、注重高标准制度约束351

第十一章 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35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352

第二节 开发背景354

一、洪水灾害频繁354

二、资源优势显著355

第三节 治理开发过程357

一、避洪与防洪阶段357

二、治洪与简单开发阶段357

三、综合治理与开发阶段358

四、全面整治开发阶段358

五、生态环保型开发阶段358

第四节 开发措施359

一、工程措施359

二、非工程措施362

第五节 开发成果364

一、航运业迅速崛起365

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367

三、防洪和发电效益突出367

第六节 开发经验368

一、城市与河流结合的“点—轴”开发模式368

二、法律地位明确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368

三、流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369

四、灵活多元的融资渠道370

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370

第七节 启示意义371

一、改革流域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371

二、加强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建设,完善“点—轴”格局372

三、完善节点城市的枢纽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373

四、加强流域内的分工协作,打造协调发展的产业带373

五、完善区域政策,构建多元融资体系373

六、抓住机遇,建设长江黄金水道374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375

第十二章 湄公河流域开发376

第一节 发展阶段及特征376

一、探索阶段(1992~1996年)377

二、停滞阶段(1997~2002年)377

三、复苏阶段(2002年至今)378

第二节 主要措施与经验379

一、建立跨界经济纠纷解决机制379

二、建立水资源开发多方协调机制380

三、建立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381

四、建立流域综合贸易航运体系382

第三节 开发效果与存在问题383

一、国家间贸易往来稳步提升383

二、水资源开发争夺博弈激烈386

三、旅游一体化进程艰难前行387

四、跨界环境影响亟须统筹兼顾388

第四节 启示意义392

一、流域地区合作应以经济发展为入手点392

二、地区认同与共同获益是流域地区合作的基本保障393

三、流域地区合作应由多种行为主体共同参与394

四、流域地区合作应在不同层次间加强互动395

参考文献3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