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毒理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毒理学基础
  • 孟紫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3002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环境毒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毒理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概述1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2

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6

第一节 生物转运6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6

二、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7

三、吸收9

四、分布与贮存12

五、排泄15

第二节 毒物动力学17

一、基本概念18

二、一室模型19

三、二室模型21

第三节 生物转化25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26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39

第三章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3

第一节 毒性作用43

一、基本概念43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48

三、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49

四、毒性作用的机理52

第二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56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56

二、机体(宿主)状况59

三、接触条件61

四、环境因素62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64

第一节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64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64

二、常用的染毒方法68

第二节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69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69

二、急性毒性评价方法70

三、急性毒性分级75

第三节 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77

一、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概念77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78

三、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78

第四节 皮肤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方法81

一、皮肤局部毒性81

二、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82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84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84

一、引言84

二、遗传损伤的类型85

三、致突变作用机理89

四、突变的不良后果93

五、致突变作用的评价94

六、环境基因组计划105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106

一、环境致癌与化学致癌106

二、化学致癌的机制107

三、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111

四、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116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120

一、生殖毒性及评价120

二、发育毒性及评价125

第六章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135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135

一、基本概念135

二、安全性评价的内容136

三、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138

第二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139

一、概述139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141

三、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148

第七章 大气环境毒理学154

第一节 概述154

一、大气环境毒理学概念154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类型154

三、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155

四、室内空气污染155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的致病、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56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征156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57

第三节 有害气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160

一、二氧化硫160

二、氮氧化物166

三、一氧化碳170

四、臭氧和光化学烟雾173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机理176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177

二、颗粒物的形态和化学组成177

三、颗粒物的一般毒性178

四、颗粒物的致突变、致癌变作用180

五、其他危害182

第八章 水环境毒理学183

第一节 水域生态环境概述183

一、水域生态环境的特点183

二、水域生态环境的组成183

三、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类型184

四、环境污染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损害184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与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185

一、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185

二、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转移186

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86

四、生物富集186

第三节 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187

一、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187

二、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188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189

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190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191

六、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191

第四节 水体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92

一、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93

二、水生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94

三、赤潮和“水华”的毒性作用194

四、水环境污染中毒案例195

第五节 水域生态毒理学195

一、河口生态毒理学195

二、湿地生态毒理学197

三、海岸带生态毒理学197

第九章 土壤环境毒理学199

第一节 概述199

一、土壤的功能199

二、土壤污染与自净199

第二节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及其分布200

一、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污染特点200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与分布201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效应204

一、土壤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05

二、土壤污染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影响206

三、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影响206

四、土壤污染对土居动物蚯蚓的影响208

五、土壤中污染物相互作用对其毒性的影响209

第十章 重金属的毒性210

第一节 概述210

一、基本概念210

二、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210

三、环境中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211

四、重金属的代谢211

五、重金属的联合作用214

六、重金属对健康的危害214

第二节 汞215

一、汞污染的来源与汞的生物富集215

二、汞的理化性质215

三、汞的代谢216

四、汞的毒理作用217

五、汞的环境卫生标准219

第三节 铅220

一、铅污染的来源220

二、铅的理化性质220

三、铅的代谢220

四、铅的毒理作用221

五、铅的环境卫生标准226

第四节 镉226

一、镉污染的来源226

二、镉的理化性质226

三、镉的代谢227

四、镉的毒理作用228

五、镉的环境卫生标准231

第五节 铬231

一、铬污染的来源231

二、铬的理化性质232

三、铬的代谢233

四、铬的毒理作用234

五、铬的环境卫生标准237

第六节 砷237

一、砷污染的来源237

二、砷的理化性质238

三、砷的代谢238

四、砷的毒理作用239

五、砷的环境卫生标准245

第十一章 石油的毒性247

第一节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248

一、对水环境的危害248

二、对土壤环境的危害248

三、对大气环境的危害249

第二节 原油及含硫化合物的毒性249

一、原油的毒性249

二、含硫化合物的毒性249

第三节 石油馏分及毒性251

一、液化石油气251

二、汽油252

三、柴油253

四、石蜡253

五、沥青253

第四节 石油燃烧产物的毒性254

一、一氧化碳254

二、颗粒物254

三、硝基多环芳烃255

第五节 炼油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56

第十二章 溶剂的毒性257

第一节 概述257

第二节 链烷的毒性258

一、链烷的一般性质258

二、正己烷的应用及毒性258

第三节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259

一、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259

二、苯和烷基苯的毒性259

第四节 酮的毒性261

一、酮的一般性质261

二、二甲基酮的毒性作用262

第五节 醇的毒性263

一、醇的一般性质和毒性263

二、甲醇和乙醇的性质和毒性263

第六节 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毒性264

一、含氯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毒性264

二、几种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及毒性265

第十三章 农药的毒性266

第一节 概述266

第二节 农药残留与污染266

一、农药进入环境的途径266

二、农药残留267

三、农药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污染268

第三节 农药的环境毒性270

一、农药对环境有益生物的影响270

二、农药对植物的影响271

三、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72

四、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72

第四节 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274

一、有机氯农药274

二、有机磷农药277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279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80

五、除草剂281

第十四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283

第一节 概述283

第二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污染水平284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284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水平285

第三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289

一、二噁英类的一般毒性290

二、二噁英类的生殖发育毒性291

三、二噁英类的致癌性292

四、二噁英类的免疫毒性292

第四节 二噁英类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现状292

一、按有阈化学物对二噁英类的评价292

二、按无阈化学物对二噁英类的评价293

第五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方法294

一、第一阶段筛查294

二、第二阶段筛查295

第十五章 环境电离辐射296

第一节 概述296

一、电离辐射的概念和种类296

二、电离辐射强度的表征296

三、辐射作用的时间进程298

四、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和内照射298

第二节 环境电离辐射对动物和人体的损伤效应300

一、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作用300

二、电离辐射所致的急性放射病301

三、电离辐射的致死性302

四、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302

五、电离辐射的致癌效应302

第三节 环境电离辐射对植物的损伤效应303

第四节 环境电离辐射毒性作用的机理304

一、电离辐射引发生物效应的物理化学原理304

二、自由基和辐射损伤305

三、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306

四、α粒子辐射的“旁观者效应”307

五、电离辐射引起生物效应的分子机制307

第十六章 环境电磁辐射311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概念311

第二节 环境电磁辐射源和污染状况312

一、环境电磁辐射源的类型312

二、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状况313

第三节 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313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314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14

三、对内分泌功能及代谢的影响314

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15

五、对生殖系统和胎儿发育的影响315

六、电磁辐射的致癌作用316

第四节 环境电磁辐射的防护和管理317

一、屏蔽防护318

二、吸收防护318

三、距离防护318

四、个人防护318

实验321

实验一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一般操作技术321

实验二 经呼吸道急性染毒试验325

实验三 经皮急性毒性试验327

实验四 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331

实验五 肝微粒体制备及苯胺羟化酶活力的测定334

实验六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38

实验七 骨髓细胞的微核分析法340

实验八 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343

实验九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345

实验十 显性致死突变试验349

实验十一 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352

实验十二 水生蚤类繁殖试验359

实验十三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361

实验十四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364

实验十五 微宇宙生态系统毒性试验368

实验十六 中宇宙生态系统毒性试验370

主要参考文献3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