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检验诊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检验诊断学
  • 袁汉尧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753592208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检验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检验3

第一章 尿液检验3

第一节 尿液标本采集与保存3

一、标本的采集3

二、标本的保存3

第二节 尿液的理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3

一、尿量3

二、颜色4

三、透明度4

四、气味4

第三节 尿液化学检查5

一、尿液酸碱度5

二、蛋白质5

三、葡萄糖定性试验6

四、酮体6

五、胆红素7

六、尿胆原7

七、亚硝酸盐8

八、尿隐血8

九、白细胞酯酶8

十、尿比重9

十一、尿卟啉原试验9

十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

十三、本-周氏蛋白10

十四、乳糜尿试验11

十五、酚红排泌试验11

十六、尿渗量12

十七、尿苯丙酮酸12

第四节 尿沉渣检查13

一、离心后显微镜检查13

二、爱迪氏计数14

三、1小时尿沉渣计数14

四、尿三杯试验14

五、尿沉渣自动分析14

第二章 粪便检验18

第一节 粪便的外观和显微镜检查18

一、外观及临床意义18

二、粪便显微镜检查及临床意义19

第二节 粪便化学检查19

一、隐血试验19

二、粪胆素20

三、脂肪定量20

第三章 脑脊液检验21

第一节 脑脊液常规检查21

第二节 脑脊液化学定量检验22

第四章 胃液检验23

第一节 胃液性状及意义23

一、颜色23

二、气味23

三、总量23

四、酸碱度23

五、粘度23

第二节 胃液化学检查24

一、胃酸分泌量测定24

二、乳酸测定24

三、隐血试验及其临床意义24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及临床意义25

一、白细胞25

二、红细胞25

三、上皮细胞25

四、细菌25

第五章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26

第一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正常性状与异常的意义26

第二节 显微镜检查27

一、细胞27

二、结晶27

三、寄生虫27

四、细菌27

第六章 浆膜腔渗出液与漏出液检验28

第七章 精液和前列腺液检验30

第一节 精液检查30

第二节 前列腺液检查31

第八章 阴道分泌物检验32

第一节 一般性外观检查32

一、脓性白带32

二、血性白带32

三、豆腐渣样白带32

四、无色透明样白带32

第二节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33

一、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的分级33

二、临床意义33

第三节 阴道分泌物微生物检查33

一、阴道加德纳菌33

二、真菌34

三、淋病奈瑟氏菌34

四、原虫34

五、衣原体34

第九章 痰液检验35

第一节 痰液标本留取的方法35

第二节 痰液性状检查的意义35

一、一般感观性状与物理检查35

二、显微镜检查36

三、化学测定37

第十章 羊水检验38

第一节 一般性状检查及临床意义38

一、量38

二、外观38

三、化学成分测定的临床意义38

四、先天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40

五、遗传性血液病的产前基因诊断40

第二编 血液学检验43

第一章 血液一般检验43

第一节 红细胞检查43

一、红细胞计数43

二、血红蛋白测定44

三、红细胞比积测定44

四、红细胞3项平均值测定45

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46

六、红细胞自动分析直方图的临床意义47

七、网织红细胞计数49

八、异常形态红细胞49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51

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51

二、白细胞自动分析仪直方图的临床意义53

第三节 其他一般检查55

一、红细胞沉降率55

二、红斑狼疮细胞55

三、疟原虫56

四、血丝虫56

第二章 溶血性疾病检验57

第一节 红细胞渗透溶血试验57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57

二、酸化甘油溶血试验57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58

第二节 红细胞酶缺陷检查58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58

二、G-6-PD荧光斑点试验59

三、G-6-PD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59

四、变性珠蛋白小体59

五、丙酮酸激酶荧光点试验60

六、丙酮酸激酶活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60

七、高铁血红蛋白测定60

第三节 抗体和补体所致的溶血检查60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60

二、酸溶血试验61

三、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61

四、热溶血试验61

五、蔗糖溶血试验62

第四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检查62

一、血红蛋白电泳62

二、胎儿血红蛋白62

三、血红蛋白H包涵体62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64

第一节 血小板与血管功能的检查64

一、出血时间64

二、血小板计数64

三、平均血小板体积65

四、血小板压积65

五、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66

六、阿司匹林耐量试验66

七、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66

八、血块收缩试验67

九、血小板粘附试验67

十、血小板凝聚试验68

十一、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68

十二、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Ⅳ因子测定69

十三、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69

十四、血浆6-酮前列腺素Fla70

十五、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查70

第二节 内源性凝血试验71

一、凝血时间71

二、复钙时间71

三、凝血酶原消耗试验71

四、凝血酶原消耗纠正试验72

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72

六、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72

七、简易凝血活酶生成纠正试验73

八、凝血活酶生成试验73

九、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促凝活性检测73

第三节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试验74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74

二、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75

三、蝰蛇毒时间75

四、血凝因子Ⅱ、Ⅴ、Ⅶ、Ⅹ活性(C)测定75

五、血浆凝血因子Ⅷ定性测定75

第四节 抗凝物质测定76

一、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76

二、复钙交叉试验77

三、血浆因子Ⅷ:C抗原测定77

四、甲苯胺蓝纠正试验77

五、凝血酶时间77

第五节 纤溶系统的试验78

一、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78

二、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78

三、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抗原79

四、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79

五、血浆a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79

六、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80

七、乙醇胶试验80

八、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81

九、D二聚体81

第六节 血栓前状态检查81

一、血浆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活性81

二、血浆蛋白C抗原82

三、血浆蛋白S82

四、血浆内皮素-182

五、血小板表面(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83

六、血浆凝血酶原1+2测定83

七、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83

八、血浆纤维蛋白肽84

九、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84

十、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84

第四章 血液流变学检查85

第一节 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因素及意义85

一、红细胞因素85

二、血小板因素86

三、白细胞因素86

四、血浆蛋白因素86

五、血脂质因素87

六、其他因素87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87

一、心血管疾病88

二、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89

三、高脂血症89

四、高血压89

五、脑血管疾病89

六、糖尿病89

七、恶性肿瘤90

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90

九、镰状细胞贫血90

第五章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91

第一节 酶染色检查91

一、过氧化酶染色91

二、苏丹黑B染色91

三、碱性磷酸酶染色92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92

五、酸性磷酸酶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93

第二节 酯酶染色检查93

一、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93

二、a-醋酸萘酚酯酶染色93

三、a-丁酸萘酚酯酶染色94

四、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试验94

第三节 其他染色检查94

一、脱氧核糖核酸染色94

二、核糖核酸染色95

三、糖原染色95

四、铁粒染色95

第六章 骨髓细胞检验96

第一节 骨髓检查的临床意义96

一、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96

二、骨髓涂片的制备96

第二节 骨髓细胞学分析97

一、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粒:红)97

二、骨髓增生度分析97

三、粒细胞系统97

四、红细胞系统98

五、淋巴细胞系统98

六、单核细胞系统98

七、巨核细胞系统98

八、浆细胞系统99

第七章 贫血血象和骨髓象检查100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100

一、血象100

二、骨髓象100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101

一、血象101

二、骨髓象101

第三节 巨幼细胞性贫血101

一、血象101

二、骨髓象101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102

一、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02

二、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03

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03

第八章 白血病血象和骨髓象特征104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104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4

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6

第二节 慢性白血病109

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09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0

第三节 少见类型和特殊类型白血病110

一、浆细胞白血病110

二、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1

三、多毛细胞性白血病112

四、成人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2

五、混合细胞型急性白血病113

六、全髓白血病113

七、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114

八、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114

第九章 造血系统其他恶性疾病血象和骨髓象特征116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116

一、血象116

二、骨髓象116

三、其他检查117

第二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117

一、血象117

二、骨髓象117

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118

四、免疫学检查118

五、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鉴别118

第三节 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118

一、霍奇金病118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119

第四节 骨髓纤维化119

一、血象119

二、骨髓象120

三、其他检查120

第五节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20

一、血象120

二、骨髓象120

三、分型121

第十章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和骨髓象的特征122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122

一、血象122

二、骨髓象122

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122

一、血象122

二、骨髓象123

第三节 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123

一、血象123

二、骨髓象123

第四节 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123

一、血象123

二、骨髓象123

第十一章 紫癜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124

第一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4

一、血象124

二、骨髓象124

三、血小板抗体检查124

第二节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

一、血象125

二、骨髓象125

第十二章 类脂质蓄积病的血象和骨髓象126

第一节 高雪病126

一、血象126

二、骨髓象126

三、其他检查127

第二节 尼曼-匹克病127

一、血象127

二、骨髓象127

三、其他检查127

第十三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128

第十四章 血型检验与输血129

第一节 血型血清学检验129

一、ABO血型鉴定129

二、ABO血型交叉配合试验129

三、ABO抗体效价滴定129

四、ABO亚型血型鉴定130

五、Rh(D)定型130

第二节 临床输血130

一、概况130

二、血液保存131

三、血液代用品131

四、输血种类131

第三节 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播性疾病133

一、输血反应的类型133

二、输血传播性疾病134

三、输血可能发生的反应及处理134

第四节 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135

一、复查核对血型135

二、取患者输血后的标本作不规则的抗体检查135

三、怀疑细菌污染应作细菌培养鉴定135

四、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检查136

第五节 新生儿溶血病实验检查136

一、概述136

二、实验室检查136

第三编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141

第一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检验141

第一节 蛋白质测定141

一、总蛋白141

二、白蛋白141

三、血清球蛋白142

四、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42

五、前白蛋白142

六、血清蛋白电泳143

七、血清粘蛋白144

八、血浆纤维蛋白原145

九、铁蛋白145

十、转铁蛋白146

十一、铜蓝蛋白146

十二、触珠蛋白147

十三、α1-酸性糖蛋白147

十四、α1-微球蛋白148

十五、α2-巨球蛋白148

十六、β2-微球蛋白149

十七、视黄醇结合蛋白149

十八、纤维连结蛋白150

十九、血清骨钙素150

二十、α1-抗胰蛋白酶150

二十一、尿液血红蛋白151

二十二、α2-热稳定性糖蛋白151

二十三、C反应性蛋白测定151

第二节 氨基酸测定152

一、赖氨酸152

二、酪氨酸153

三、苯丙氨酸153

四、色氨酸153

五、甘氨酸154

六、缬氨酸154

七、组氨酸155

八、胱氨酸155

第二章 糖类及其代谢产物检验156

第一节 糖类测定156

一、血清葡萄糖156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156

三、果糖157

四、半乳糖157

第二节 糖代谢产物测定158

一、乳酸158

二、血清丙酮酸158

三、乙酰乙酸159

四、β-羟丁酸159

五、糖化血红蛋白159

六、糖化血清蛋白160

七、果糖胺160

第三章 血脂和脂蛋白类检验161

第一节 血脂测定161

一、总胆固醇161

二、三酸甘油酯162

第二节 脂蛋白类测定162

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2

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亚类163

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3

四、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3

五、脂蛋白电泳164

六、血清载脂蛋白164

七、脂蛋白(a)165

八、血清游离脂肪酸166

九、血清过氧化脂质166

十、血清脂蛋白-X166

第四章 心血管疾病的检验167

第一节 血清心肌酶测定167

一、肌酸激酶167

二、肌酸激酶同功酶168

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68

四、乳酸脱氢酶169

五、乳酸脱氢酶同功酶169

六、α-羟丁酸脱氢酶170

第二节 血脂测定170

第三节 心肌病相关蛋白测定170

一、血清肌钙蛋白170

二、肌红蛋白171

三、尿液肌红蛋白171

四、C反应蛋白测定171

第五章 肝及胆道疾病的检验172

第一节 酶类测定172

一、丙氨酸转氨酶172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3

三、碱性磷酸酶173

四、碱性磷酸酶同功酶173

五、γ-谷氨酰转肽酶173

六、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174

七、AST、ALT、GGT比值的意义174

八、胆碱酯酶174

九、单胺氧化酶175

十、5'-核苷酸酶175

十一、亮氨酸氨基转肽酶176

十二、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176

十三、谷氨酸脱氢酶176

十四、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177

第二节 血清胆红素测定177

一、总胆红素177

二、直接胆红素178

三、间接胆红素178

四、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178

第三节 蛋白质测定178

第四节 其他肝功能检验179

一、总胆汁酸179

二、血氨179

三、透明质酸180

四、血清Ⅲ型前胶原肽180

五、血清Ⅳ型胶原180

第六章 淀粉酶和其他酶类检验181

第一节 淀粉酶测定181

一、淀粉酶181

二、淀粉酶同工酶182

第二节 其他酶类测定182

一、血清胰蛋白酶182

二、脂肪酶182

三、酸性磷酸酶183

四、血清腺苷脱氨酶183

五、血清醛缩酶184

六、超氧化物歧化酶184

七、α-L-岩藻糖苷酶185

八、丙酮酸激酶185

九、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185

十、多巴胺-β-羟化酶186

十一、溶菌酶186

第七章 肾功能检验188

第一节 常用的肾功能测定188

一、血尿素氮188

二、血尿酸188

三、血肌酐189

四、内生肌酐清除率189

第二节 肾病相关的酶测定190

一、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190

二、β-半乳糖苷酶190

三、丙氨酸氨基肽酶190

第三节 肾病相关蛋白质测定191

一、视黄醇蛋白质191

二、β-微球蛋白191

三、免疫球蛋白测定191

四、补体C3,C4测定191

第八章 无机元素和血气分析检验192

第一节 无机元素测定192

一、钾192

二、钠193

三、氯化物193

四、钙193

五、磷194

六、镁194

七、锌195

八、铜195

九、铁196

十、总铁结合力196

十一、硒197

十二、铬197

十三、锰197

十四、铅198

十五、汞198

十六、钴198

十七、镉198

十八、铝198

十九、锂199

第二节 血气分析及阴离子间隙测定199

一、血液酸碱度200

二、二氧化碳总量200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200

四、标准碳酸氢根201

五、实际碳酸氢根201

六、AB/SB比值201

七、缓冲碱201

八、全血剩余碱201

九、细胞外液剩余碱201

十、二氧化碳分压201

十一、氧分压202

十二、氧饱和度202

十三、肺泡-动脉氧分压差202

十四、综合分析的意义202

十五、阴离子间隙203

第九章 激素类检验204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脏相关激素测定204

一、尿液17-羟类固醇204

二、尿液17-酮类固醇204

三、尿液3-甲氧基-4-羟苦杏仁酸205

四、尿液儿茶酚胺205

五、血清皮质醇206

六、血浆醛固酮206

七、尿醛固酮206

八、肾素活性207

九、血管紧张素-Ⅰ207

十、血管紧张素-Ⅱ207

十一、尿、血浆肾上腺素208

十二、心钠素208

十三、血浆、尿多巴胺208

十四、红细胞生长素208

第二节 性激素测定209

一、血清、尿液雌二醇209

二、血清、尿液雌三醇209

三、血清、尿液雌酮210

四、血清孕酮210

五、血清胎盘泌乳素211

六、睾酮211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激素测定211

一、血清促卵泡生成素212

二、血浆促黄体生成素212

三、血浆催乳素212

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213

五、生长激素213

六、抗利尿激素213

七、促甲状腺激素214

第四节 甲状腺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测定214

一、甲状腺素214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15

三、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15

四、降钙素215

五、甲状腺结合球蛋白216

六、甲状旁腺激素216

第五节 胰腺激素和胃肠激素测定217

一、血清胰岛素217

二、胰高血糖素217

三、血清C肽217

四、血清胃泌素218

第六节 其他激素类218

一、内皮素218

二、血栓烷B2219

三、环磷酸腺苷219

四、环磷酸鸟苷219

第十章 体内治疗药物浓度监测220

第一节 免疫抑制类药物浓度测定220

第二节 氨基甙类抗生素类药物浓度测定221

第三节 抗哮喘类药物浓度测定221

第四节 强心甙类药物浓度测定222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浓度测定222

第六节 抗癫痫类药物浓度测定223

第七节 抗精神病类药物浓度测定223

第八节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浓度测定224

第九节 抗肿瘤类药物浓度测定224

第四编 免疫学检验227

第一章 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复合物检验22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测定227

一、IgG228

二、IgA228

三、IgM228

四、IgD229

五、IgE229

六、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229

七、冷球蛋白230

八、克隆性丙种球蛋白230

第二节 免疫复合物检验230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230

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231

三、含甲状腺球蛋白免疫复合物231

第二章 补体成分测定232

第一节 补体成分232

一、Clq232

二、C3233

三、C4233

四、C5233

五、C6233

六、C7233

七、C8233

八、C9234

九、血清B因子234

第二节 补体活性测定234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50%234

二、补体旁路活化溶血试验234

第三章 细胞免疫检验236

第一节 T淋巴细胞计数236

一、总T淋巴细胞花环形成试验236

二、活性E(Ea)花环形成试验237

三、T淋巴细胞亚群分型237

第二节 T淋巴细胞功能检查238

一、结核菌素皮内试验238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38

三、淋巴细胞毒性试验238

四、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试验239

第三节 K细胞和NK细胞活性检查239

一、K细胞活性239

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239

第四节 B细胞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查240

一、B细胞花环试验240

二、红细胞C3b受体粘附酵母菌花环试验240

第五节 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检查240

一、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240

二、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241

三、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241

四、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241

第六节 细胞因子测定242

一、白细胞介素-1242

二、白细胞介素-2242

三、白细胞介素受体Ⅱ测定242

四、白细胞介素-6测定243

五、白细胞介素-8243

六、白细胞介素-10243

七、肿瘤坏死因子244

第四章 感染免疫血清学检查245

第一节 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245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245

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245

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248

四、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48

五、戊型肝炎病毒抗体249

第二节 性病血清免疫学检查249

一、梅毒血清学检查249

二、衣原体、支原体检查250

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250

第三节 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免疫血清学检验251

一、肥达氏试验251

二、外斐氏试验251

三、冷凝集试验252

四、嗜异性凝集试验252

五、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252

六、结核杆菌抗体253

七、巨细胞病毒抗体253

八、风疹病毒抗体253

九、弓形虫抗体253

十、单纯疱疹病毒抗体254

十一、柯萨奇病毒抗体254

十二、轮状病毒抗体254

十三、囊虫抗体255

十四、钩端螺旋体乳胶凝集抑制试验255

十五、EB病毒壳抗原255

第五章 肿瘤标志物测定256

第一节 癌胚抗原类测定256

一、血清甲胎蛋白256

二、甲胎蛋白异质体257

三、癌胚抗原257

四、胰胚抗原257

第二节 糖蛋白抗原类测定258

一、糖链多肽抗原125258

二、糖链抗原19-9258

三、糖链抗原72-4258

四、糖链抗原50259

第三节 癌相关抗原类测定259

一、鳞癌相关抗原259

二、组织多肽抗原259

三、细胞角质素片断19260

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260

五、肿瘤抗原15-3260

六、胰腺特异性抗原261

第四节 肿瘤相关的酶测定261

一、前列腺酸性磷酸酶261

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261

三、血清α-L-岩藻糖苷酶262

第五节 其他类262

一、γ-精浆蛋白262

二、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262

第六章 自身免疫抗体检验263

第一节 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检查263

一、类风湿因子263

二、抗核抗体263

第二节 其他自身抗体265

一、抗心肌抗体265

二、抗线粒体抗体265

三、抗平滑肌抗体265

四、抗胃壁细胞抗体266

五、抗甲状腺微粒抗体266

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266

七、抗精子抗体267

八、抗卵子透明带抗体267

九、抗心磷脂抗体267

十、抗胰岛素抗体268

十一、抗胰岛细胞抗体268

十二、抗内因子抗体268

十三、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268

第五编 微生物学检验273

第一章 肠杆菌科和弧菌科273

第一节 肠杆菌科273

一、埃希氏菌属273

二、志贺氏菌属273

三、沙门氏菌属274

四、枸椽酸杆菌属274

五、克雷伯氏菌属274

六、肠杆菌属274

七、沙雷氏菌属275

八、哈夫氏菌属275

九、爱德华氏菌属275

十、变形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氏菌属275

第二节 弧菌科276

一、弧菌属276

二、气单胞菌属276

第二章 球菌277

第一节 革兰氏阳性球菌277

一、链球菌277

二、葡萄球菌属277

三、微球菌属278

第二节 革兰氏阴性球菌278

一、脑膜炎奈瑟氏球菌278

二、淋病奈瑟氏球菌278

三、卡他布兰汉氏菌279

第三章 厌氧菌和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280

第一节 厌氧菌280

一、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280

二、放线菌属280

三、肉毒梭菌281

四、产气荚膜杆菌281

五、难辨梭状芽胞菌281

第二节 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282

一、白喉棒状杆菌282

二、其他棒状杆菌282

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282

四、红斑丹毒丝菌283

五、加德纳氏菌属283

六、炭疽芽胞杆菌283

七、蜡样芽胞杆菌283

第四章 弯曲菌属、螺杆菌属和分枝杆菌属284

第一节 弯曲菌属、螺杆菌属284

一、弯曲菌属284

二、螺杆菌属284

第二节 分枝杆菌属285

一、结核分枝杆菌285

二、麻风分枝杆菌285

三、奴卡氏菌属285

第五章 非发酵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小细胞菌286

第一节 非发酵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286

一、假单胞菌属286

二、不动杆菌属286

三、产碱杆菌属287

四、莫拉氏菌属287

五、军团菌属287

第二节 小细菌287

一、嗜血杆菌属287

二、鲍特氏菌属288

三、布鲁氏菌属288

四、多杀巴斯德氏菌属288

第六章 其他微生物检验289

第一节 真菌289

一、皮肤癣菌289

二、白色念珠菌289

三、新型隐球菌289

四、曲霉菌290

五、毛霉菌290

第二节 螺旋体290

一、钩端螺旋体290

二、回归热螺旋体290

三、梅毒螺旋体291

第三节 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体检验291

一、衣原体291

二、支原体291

三、解脲支原体292

四、立克次体292

第七章 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试验293

第一节 药物敏感试验的检测方法293

一、琼脂扩散法293

二、稀释法293

三、其他的药物敏感试验293

第二节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的解释294

一、敏感294

二、中度敏感294

三、中介度294

四、耐药294

五、最低抑菌浓度294

六、最低杀菌浓度294

第六编 检验结果的分析与选择应用301

第一章 检验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301

第一节 受检病人的准备301

一、饮食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1

二、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2

三、运动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2

第二节 标本采集302

一、采集标本时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2

二、止血带加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2

三、标本采集的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3

四、抗凝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3

五、溶血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03

第二章 检验结果的分析304

第一节 参考值和医学决定水平304

一、参考值304

二、医学决定水平304

第二节 检验项目选择与检验结果的分析305

一、临床选用检验项目的原则305

二、检验结果的评价306

第三章 常见疾病与选择的检验项目307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的检验307

一、病毒性肝炎307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308

三、结核性脑膜炎308

四、急性化脓性脑膜炎308

五、伤寒308

六、副伤寒309

七、淋病309

八、非淋球菌性尿道炎309

九、梅毒310

十、艾滋病310

第二节 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检验310

一、肺炎310

二、支气管炎311

三、支气管哮喘311

四、肺结核311

第三节 消化道疾病的检验312

一、慢性胃炎312

二、消化道溃疡312

三、胰腺炎313

四、慢性肝炎313

五、肝硬化314

六、胆囊炎314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检验315

一、肾炎315

二、肾盂肾炎316

三、泌尿道结石316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检验316

一、高血压316

二、心肌梗死317

三、病毒性心肌炎317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检验318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318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318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19

四、嗜铬细胞瘤319

五、糖尿病320

第七节 肿瘤的检验321

一、直肠癌321

二、肝癌321

三、胃癌322

四、胰腺癌322

五、乳腺癌323

六、肺癌323

七、子宫颈癌323

八、卵巢癌324

九、前列腺癌324

十、膀胱癌324

附录 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值326

参考文献3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