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靳英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51684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一、科学认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1
(一)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而非失败1
(二)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代名词3
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性探索7
(二)邓小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9
(三)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探索11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13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5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1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7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19
四、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之比较21
(一)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理论的创立22
(二)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理论的历史统一性23
(三)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理论的重大差别25
五、社会主义建设立足点问题27
(一)以直接对抗为基点的立足点——在矛盾中的探索28
(二)以缓和共处为基点的立足点——在反思中的超越30
(三)应对知识经济的建设立足点——在开拓中趋于成熟32
六、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特殊性和长期性34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35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37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38
七、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40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容40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42
(三)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43
八、不断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4
(一)“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45
(二)“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贡献49
经济篇53
一、邓小平的所有制思想53
(一)“主体论”和“补充论”思想53
(二)两权分离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54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论思想55
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57
(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所有制结构理论的新突破57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在实践上的新变化58
(三)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60
三、理性思考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6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理论渊源62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63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有效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64
四、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与实践66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66
(二)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68
(三)建立合理的分配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69
五、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分析71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72
(二)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74
(三)有效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75
六、以共同富裕的理论为指导推进西部大开发76
(一)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理论77
(二)邓小平对东西部共同富裕战略步骤的设计79
(三)加快西部开发的对策建议80
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培育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83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缺陷分析83
(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分析85
八、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中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86
(一)收入原因86
(二)供给原因87
(三)制度原因88
(四)政策原因88
(五)环境原因89
(六)观念原因89
(七)市场原因90
(八)社会原因90
九、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与知识经济的内涵91
(一)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能够确定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形态和范围92
(二)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是准确界定“知识”在新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科学指南93
(三)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有助于正确理解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关系94
(一)西部乡镇企业现状分析96
十、西部乡镇企业实现“共同富裕”方略探讨96
(二)西部乡镇企业显现的近期走势98
(三)西部乡镇企业升级的创新战略100
十一、新世纪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01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102
(二)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102
(三)21世纪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04
(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05
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约束中小企业成长的不合理因素107
(一)地方政府的“扶大、扶强”冲动,使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恶化107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审批制,使中小企业内在的成长机制被扭曲108
(三)“融资瓶颈”普遍存在,中小企业举步维艰109
政治篇111
一、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11
(一)不同的文明建设领域: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112
(二)不同的治国地位:“法治”主导与“德治”辅助113
(三)不同的规范要求:必须的与期望的117
(四)不同的人性基础:非社会性与社会性119
(五)不同的治理方式:事后惩罚与事前约束122
(六)不同的治理手段:以恶治恶与以善治恶125
(七)不同的价值目标:正常发展与理想完美127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129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呼唤129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内涵130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32
(四)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4
三、邓小平的改革价值评价思想136
(一)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主体的评价主体观137
(二)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评价的根本标准139
(三)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141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142
四、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色142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145
(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147
五、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论”的认识149
(一)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149
(二)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关键问题的新概括151
(三)在系统的整体格局中,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这一主题152
六、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154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154
(二)科学为生产和技术发展开辟道路156
七、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在历史观上的逻辑结论159
(一)邓小平对“生产力标准”思想的恢复和发展160
(二)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在历史观上的几个逻辑结论161
八、邓小平对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新贡献167
(一)抓住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167
(二)切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序解决168
(三)统筹兼顾和追求效率相结合,允许先富与带动后富的辩证统一,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策略170
九、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171
(一)政治现代化的内涵与标志172
(二)邓小平政治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174
(三)邓小平政治现代化思想的主要特色179
十、权力变异的特点和根源183
(一)权力的概念和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力183
(二)权力变异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84
(三)权力发生变异的根源185
(四)防止权力变异的措施186
十一、“主要防‘左’”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旨188
(一)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189
(二)历史紧要关头治国安邦的重大思想定位189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上的体现190
(四)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上的体现191
(五)在政治思想上的体现192
十二、邓小平人权思想与人权建设194
(一)人权的基本思想:人权的主体是大多数人的权利194
(二)人权的重要思想:国权重于人权195
(三)人权建设的现实性196
十三、邓小平法治思想199
(一)法治的基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00
(二)法治的关键,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稳定发展202
(三)法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法治观念的教育和普及203
(四)法治的切入点是实现制度创新,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创新204
十四、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保证206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207
(二)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208
(三)加强法律专业素质的培养209
(四)加强身心素质的培养210
十五、邓小平民族理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211
(一)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原则,灵活地推动民族工作212
(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采用灵活的民族政策214
(三)坚持民族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灵活的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216
十六、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217
(一)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石218
(二)坚持民族发展理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219
(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证221
文化篇224
一、党的三代领导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224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与探索得失224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形成过程227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深化与系统化230
(四)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理论价值233
(一)经济全球化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234
二、经济全球化与先进文化的交融性234
(二)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走向世界的科学规范236
三、邓小平文化观的特点242
(一)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战略性地位242
(二)开拓改革,开放兼容,择善而从,趋利避害244
(三)民族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和原则性246
(四)鲜明的群众性和人民本位思想248
四、深刻理解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250
(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250
(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252
(三)关于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点思考255
五、邓小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及其伟大意义257
(一)邓小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257
(二)邓小平关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259
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262
(一)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根本原因263
(二)要解决当前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道德建设264
(三)加强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66
七、邓小平的人格魅力267
(一)爱国爱民、赤胆忠心267
(二)胸襟开阔、顾全大局269
(三)审时度势、导航定向271
八、邓小平的科教兴国理论273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3
(二)坚持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74
(三)把发展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276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全面素质277
九、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贡献279
(一)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279
(二)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80
(三)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发展281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282
(五)倡导尊师重教282
(六)要求努力增加教育投入283
(七)提出“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284
十、西部开发与高等教育285
(一)发展高等教育是西部开发的题中之义285
(二)积极有效地发展高等教育286
(三)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采取和落实一系列重要措施290
党建篇292
一、党的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292
(一)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要求293
(二)社会现代化的要求294
(三)时代发展的要求295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97
(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97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299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00
三、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建党宗旨思想30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宗旨的思想302
(二)毛泽东对党的宗旨思想的发展303
(三)邓小平对新时期党的宗旨的高度概括304
(四)江泽民对党的宗旨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丰富和发展306
四、“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308
(一)“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309
(二)“三个代表”思想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性和执政水平312
五、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是否统一的判断标准315
(一)把“三个代表”作为判断标准必须突破“唯成分论”315
(二)把“三个代表”作为判断标准的科学性318
(三)把“三个代表”作为判断标准是理论创新的光辉范本321
六、新时期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基本标准322
(一)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323
(二)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325
(三)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327
七、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中优秀分子入党的问题328
(一)私营企业主中先进分子入党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实践经验328
(二)私营企业主中先进分子入党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330
(三)私营企业主入党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332
八、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333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333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35
(三)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336
(四)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338
九、对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经济利益的思考340
(一)当前人民经济利益的内部分化状况340
(二)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的分化341
(三)代表广大人民经济利益的落实途径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