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潜人才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潜人才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4384404.jpg)
- 杨敬东编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02691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人才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潜人才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王通讯1
第一章 绪论1
目录1
第一节潜人才学的任务2
一潜人才的概念2
二潜人才学的研究对象、内容3
三潜人才学的意义4
第二节潜人才学的特征6
一潜人才学是人才学的重要分支6
二潜科学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潜人才学的支柱8
三研究的综合性、模糊性是潜人才学的11
重要特征11
第三节潜人才学研究的方法13
一反求工程法13
三案例研究法14
二追踪研究法14
四调查统计法15
第二章 潜人才的特征和类型17
第一节潜人才的特征17
一待定性17
二相对性20
三机遇性21
第二节潜人才的类型23
一潜人才分类的原则23
二潜人才的基本类型25
第三章 潜人才的发现33
第一节潜人才发现的奥秘34
一潜人才的难知性34
二人才呈现的复杂性35
三社会干扰的常发性37
四发现方法的有限性38
五 “伯乐”的局限性40
第二节潜人才发现的方法论41
一差异法41
二引发法44
三信息法46
四荐举法48
五考评法49
六直觉法52
第三节潜人才的自呈原理53
一自呈原理概说53
二自我发现的方法55
三自荐——潜人才自呈的重要途径56
一认知原因58
第四节潜人才发现中的障碍因素58
二情感因素60
三宗法观念61
四传统习惯62
第五节 “伯乐”效能63
一 “伯乐”效能概述64
二 “伯乐”功能新解65
三 “伯乐”人才的造就66
第四章 潜人才的社会评价69
第一节评价原则69
一客观性原则70
二实践性原则71
三科学性原则72
四目的性原则73
第二节评价体系74
二评价信息体系75
一评价指标体系75
三评价者体系76
四评价方法体系77
五评价监督体系78
第三节评价方法78
一成果评定法79
二意向测验法80
三内行评价法81
四节奏评价法82
第四节评价能力84
一评价能力的概念84
二评价能力的意义85
三评价能力的集合86
第五节道德评价88
一道德评价的概念88
二道德评价的要求89
三道德评价举例90
第六节才能评价92
一才能评价的概念92
二才能评价中的错估现象93
三才能评价举例94
第五章 潜人才的考核97
第一节潜人才考核的原则98
一公开—公正原则98
二全息—存真原则100
三素质—潜能原则102
第二节潜人才考核的标准103
一基本标准103
二具体标准104
三素质标准105
一调控考核心理的意义106
第三节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106
二考核者的心理108
三考核者的心理调控110
四被考核者的心理111
五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112
第四节科技潜人才的考核113
一科技潜人才考核的要求113
二科技潜人才考核的多样性115
第五节领导潜人才的考核118
一职位分类与职位规范118
二考绩——行为考核与目标考核119
三述职报告——领导潜人才考核的重要方法122
四策论和答辩123
第六节潜人才考核举例126
一体育潜人才考核举例126
二科技潜人才考核举例127
三编辑潜人才考核举例128
四艺术潜人才考核举例128
第七节潜人才考核的立法129
一考核的弊端129
二考核的立法130
第六章 潜人才的社会承认133
第一节人才价值的界点134
一社会承认是由潜向显的转折点134
二社会承认的类型135
三首次承认的导向功能137
四多次承认的强化功能138
五质点承认的转化功能138
第二节社会承认的代表者140
一组织承认140
二权威承认141
三公众承认142
四社会承认组织的优化144
第三节社会承认的方式145
一传播式145
二评定式146
三颁奖式147
四规范性评判式147
第四节社会承认的曲折148
一新发明需要时间考验149
二社会“守门人”的失误149
三 “马太效应”的前抑作用151
第五节社会承认的难点和热点153
一社会承认的难点153
二社会承认的热点155
三适度承认157
第七章 潜人才埋没的外在因素159
第一节社会因素159
一传统观念束缚159
二学术权威压制161
三管理方法失当162
四嫉妒163
五扼杀164
第二节社会心理因素165
一第一印象165
二成见效应167
三晕轮效应168
第三节旧的伦理因素169
一男尊女卑170
二中庸之道171
一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173
第四节克服社会埋没的途径173
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176
三进行社会心理导向178
第八章 潜人才埋没的内在因素179
第一节社会埋没与自我埋没179
一自我埋没的普遍性179
二自我埋没和社会埋没的相关性181
第二节潜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183
一迷信权威183
二 自卑184
三盲目185
第三节潜人才的自我完善186
一开辟通向社会的途径186
二磨炼意志品质187
三勇于向权威挑战189
四正确选择目标190
第九章 机遇——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193
第一节机遇概述193
一机遇的概念194
二机遇在潜人才成长、发现中的作用197
三机遇并不神秘199
第二节机遇的产生200
一科学上的偶然发现200
二社会上的偶然需要201
三 “伯乐”的偶然识别202
四生活中的偶然机会202
五改变某种成规203
第三节机遇的捕捉204
一敢于破除迷信才能抓住机遇205
二好奇心是获得机遇的良好素质206
三时代提供捕捉机遇的机会207
四知识和经验是捕捉机遇的条件209
五捕捉机遇要有高度的科学敏感性209
第四节机遇与均等机会211
一改革创造了均等机会211
二均等机会中的机遇212
第十章 潜能——潜人才的巨大资源库215
第一节潜能概述215
一潜能的概念216
二潜能的特征218
三潜能显现实例220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潜能资源220
一丰富的潜能资源221
二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文明传统222
一超常态显现223
第三节潜能的显现223
二负面显现225
三平平显现226
四晚成显现227
第四节潜能的激发和诱发228
一潜能的激发228
二潜能的诱发232
第五节人类潜能的开发234
一潜能的识别234
二抓住潜能快速发育期237
三教育是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238
第六节潜能开发的方法240
一寻找特长潜能及其灵敏点240
二放松与静思241
三想像242
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243
第十一章 潜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245
第一节社会环境246
一政治环境246
二经济环境249
三舆论环境251
第二节社会心理环境252
一社会心理环境的特征252
二社会心理环境对潜人才的影响253
第三节文化环境255
一传统文化环境255
二社区文化环境257
三文化小环境259
第十二章 潜人才开发和开发战略263
第一节潜人才开发的新观念263
二层次说264
一环境说264
三分类说266
第二节潜人才开发态势267
一国际间的流动268
二人才市场的兴起270
三选用、管理方式的交错272
四教育培养的多元化274
第三节中外潜人才开发借鉴275
一我国古代的潜人才开发275
二国外潜人才开发278
第四节潜人才开发战略280
一潜人才开发战略概述280
二开发战略重点的选择282
三潜人才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283
主要参考文献285
后记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