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超细晶钢 钢的组织细化理论与控制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超细晶钢 钢的组织细化理论与控制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364773.jpg)
- 翁宇庆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43306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999页
- 文件大小:193MB
- 文件页数:1042页
- 主题词:钢-金相组织-金属晶体-晶粒细化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超细晶钢 钢的组织细化理论与控制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铁素体/珠光体钢的组织细化理论31
第1章 工程结构用钢的发展简况31
1.1 钢铁冶金由小作坊手工操作到大规模工业生产31
1.2 新材料研制从经验性试制到以物理冶金学为指导33
1.2.1 Hall-Petch关系式——细晶强化的理论依据34
1.2.2 微量元素的溶解、析出规律——微合金化的原理35
1.2.3 控轧控冷——综合多种强化机制的变形工艺36
1.2.4 微合金钢——20世纪最具活力的钢类38
1.2.5 超细晶钢——21世纪的新型钢铁材料39
1.3 21世纪钢铁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结构材料41
1.4 钢的分类及其对性能的要求41
1.5 结语46
参考文献46
2.1 形变对奥氏体组织状态的影响48
第2章 铁素体珠光体钢形变过程中奥氏体组织与晶粒细化48
2.1.1 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奥氏体组织49
2.1.2 奥氏体静态再结晶的影响因素55
2.1.3 动态回复与未再结晶奥氏体组织58
2.1.4 奥氏体动态回复与形变诱导铁素体58
2.2 奥氏体状态对相变的作用61
2.2.1 再结晶与未再结晶奥氏体对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作用61
2.2.2 奥氏体未再结晶对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影响62
2.3 普碳钢超细晶组织的形成与控制65
2.3.1 奥氏体状态与微观组织细化66
2.3.2 临界奥氏体控轧67
2.3.3 超细晶普碳钢性能68
2.4 结语69
参考文献70
第3章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72
3.1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基本特征73
3.1.1 低锰低铌含量钢(09CuPTiRENb)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特征74
3.1.2 高锰高铌含量钢(X65钢和61号钢)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特征77
3.1.3 形变奥氏体的连续冷却相变82
3.1.4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与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的比较83
3.2 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影响规律86
3.2.1 形变温度的影响87
3.2.2 应变速率的影响94
3.3 化学成分对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影响规律100
3.3.1 合金元素(C、Mn、V、Nb)对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影响101
3.3.2 合金元素对DIFT影响的理论探讨107
3.3.3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轧制钢种成分的设计111
3.4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DIFT)的伴生相变111
3.4.1 逆相变(Reverse Transformation)112
3.4.2 亚动态相变(Meta-dynamicTransformation)115
3.4.3 逆相变、亚动态相变和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关系117
3.5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探讨118
3.5.1 形变储能的确定118
3.5.2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温度Ad3及其与变形参数的关系122
3.5.3 变形储能对铁素体形核的影响124
3.5.4 变形储能对铁素体晶核生长的影响127
参考文献128
第4章 基于过冷奥氏体热变形的低碳钢组织细化134
4.1 形变强化相变的主要特点135
4.1.1 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的相变驱动力135
4.1.2 形变强化相变中的“形核位置不饱和”机制136
4.1.3 形变强化相变是一个以形核为主导的过程139
4.2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变形过程中的变形行为与组织演变——超细铁素体形成的两个阶段+140
4.2.1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的热变形行为140
4.2.2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的组织演变141
4.3.1 低碳钢形变强化相变铁素体转变动力学147
4.3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147
4.3.2 变形与过冷对相变动力学的影响151
4.4 影响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中相变组织的因素154
4.4.1 变形温度、形变量的影响154
4.4.2 应变速率的影响155
4.4.3 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157
4.5 低碳钢γ→α相变中的亚稳过渡区与形变强化相变机制162
4.5.1 低碳钢γ→α相变中的亚稳过渡区现象162
4.5.2 在低碳钢γ→α相变中的亚稳过渡区的特点164
4.5.3 γ→α相变中的亚稳过渡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铁素体形核的影响166
4.6 低碳钢铁素体动态再结晶引起的组织细化167
4.6.1 低碳钢铁素体动态再结晶168
4.6.2 不同第二组织形态的低碳钢铁素体动态再结晶178
4.6.3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中动态再结晶组织演变的微观图像186
4.7.1 多道次连续变形的流变曲线及相应的组织演变189
4.7 低碳钢多道次热变形中的形变强化相变与铁素体动态再结晶189
4.7.2 多道次连续变形中的应变强化相变与铁素体动态再结晶191
4.7.3 多道次连续变形低碳钢的拉伸性能192
参考文献193
第5章 薄板坯连铸连轧低碳钢的组织细化与强化197
5.1 引言197
5.1.1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发展与近况197
5.1.2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冶金特点198
5.1.3 电炉CSP工艺流程200
5.1.4 HSLC钢的力学性能200
5.2 钢的凝固细化201
5.2.1 电炉CSP工艺生产低碳钢的凝固与铸态组织201
5.2.2 电炉CSP工艺生产低碳钢的成分控制对凝固组织细化的影响207
5.3 热连轧过程中的组织细化212
5.3.1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212
5.3.2 CSP生产低碳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215
5.3.3 CSP热连轧过程中的组织细化机理220
5.3.4 CSP低碳钢再结晶规律[51]231
5.4 以γ→α相变为基础的组织控制237
5.4.1 轧后冷却制度对组织的影响237
5.4.2 带状组织的形成机制与控制243
5.5 薄板坯连铸连轧低碳钢中的纳米级析出相248
5.5.1 硫化物与氧化物248
5.5.2 纳米级硫化物与氧化物的细化晶粒作用257
5.5.3 碳化物和弥散沉淀259
5.6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低碳钢的强化机制262
5.6.1 CSP低碳钢的强化机制262
5.6.2 小结266
参考文献267
1.1 为什么会出现低(超低)碳贝氏体型新钢类273
第1章 低(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特征273
第2篇 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钢的组织细化理论273
1.1.1 600 MPa级以上钢种的社会需要274
1.1.2 调质钢的综合性能及成本275
1.1.3 降碳的趋势及新钢类的发展275
1.2 低(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化机制276
1.3 低(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类型及形貌277
1.4 钢种基本特征278
1.4.1 成分及微量合金元素的作用278
1.4.2 钢种基本参数与成分关系280
1.4.3 钢种的力学性能概述286
1.4.4 贝氏体钢的可焊性287
1.5 中温转变组织进一步细化的理论思路288
1.5.1 中温转变组织进一步细化的基本要点289
1.5.2 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技术提出的理论背景290
1.5.3 TMCP+RPC技术的基本思想291
参考文献292
第2章 中温转变组织细化的TMCP+RPC技术294
2.1 超细化工艺、实际细化效果及典型组织294
2.1.1 选取能充分发挥超细化工艺效果的微合金成分范围294
2.1.2 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技术的典型工艺296
2.1.3 RPC工艺下的典型细化组织及与其他工艺的比较297
2.1.4 RPC工艺、成分对组织、性能的影响300
2.1.5 RPC工艺工业性试生产钢的强度、塑性与韧性303
2.2 中温转变组织细化工艺参数的热模拟研究304
2.2.1 不同温度下变形及弛豫后的组织演变规律305
2.2.2 贝氏体束尺寸的定量统计307
2.3 典型细化组织的形成机制310
2.3.1 RPC工艺后试样中的两种典型组织形貌310
2.3.2 弛豫阶段亚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311
2.3.3 变形奥氏体中的诱导析出及其作用312
2.3.4 针状铁素体的形成、形态及其对细化的作用319
2.4 细化组织钢回火过程组织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321
2.4.1 细化组织钢与同成分调质钢回火过程硬度的变化及其差异321
2.4.2 回火过程的组织稳定性323
2.4.3 回火温度对钢种力学性能的影响325
2.5 超细板条贝氏体的变形与断裂325
2.5.1 超细板条组织的变形326
2.5.2 拉伸断口的特征及裂纹扩展趋势327
2.6 超细中温转变组织的焊接热模拟328
参考文献331
第3章 变形对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组织细化作用333
3.1 低碳微合金管线钢概述333
3.2 针状铁素体337
3.2.1 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组织结构337
3.2.2 铁素体的微观结构类型339
3.3.1 低碳微合金管线钢的显微组织及相变动力学341
3.3 低碳微合金管线钢中针状铁素体的控制理论341
3.3.2 热变形对低碳微合金管线钢相变动力学的影响348
3.4 针状铁素体组织的细化355
3.4.1 形变奥氏体晶粒尺寸的控制356
3.4.2 针状铁素体组织的细化369
参考文献373
第4章 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强韧性特征和抗硫化氢行为376
4.1 管线钢对强韧性和抗硫化氢行为的要求376
4.1.1 强度特性376
4.1.2 韧性要求和韧化方向380
4.1.3 硫化氢环境开裂382
4.2 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力学性能和抗硫化氢行为384
4.2.1 铁素体/珠光体管线钢向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升级385
4.2.2 新型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强韧性能389
4.2.3 不同组织管线钢的力学性能和抗硫化氢行为393
4.2.4 无微合金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抗硫化氢行为401
4.2.5 时效热处理对针状铁素体管线钢力学性能和抗硫化氢行为的影响404
参考文献407
第3篇 马氏体和贝氏体/马氏体钢的组织细化理论409
第1章 耐延迟断裂高强度马氏体钢409
1.1 高强度马氏体钢的延迟断裂410
1.1.1 延迟断裂的概念和特征410
1.1.2 氢与高强度钢的延迟断裂行为412
1.2 细化处理高强度马氏体钢的力学行为413
1.2.1 强度和塑性413
1.2.2 韧性417
1.2.3 延迟断裂行为418
1.3 微合金化元素处理高强度马氏体钢的性能特征425
1.3.1 晶粒细化426
1.3.2 二次硬化427
1.3.3 延迟断裂行为430
1.4 高强度马氏体钢的晶界强化438
1.4.1 减少晶界脆化元素438
1.4.2 控制晶界碳化物441
1.4.3 合金元素钼的应用447
1.5 新型耐延迟断裂高强度钢的性能特征及其应用451
1.5.1 钢种设计思路和试制451
1.5.2 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特征452
1.5.3 延迟断裂行为456
1.5.4 工业应用及其前景457
参考文献460
第2章 中碳合金钢奥氏体组织细化的控制技术467
2.1 细晶强化和韧化的经典理论467
2.2 微米级晶粒细化技术468
2.2.1 形变诱导相变(strain induced transformation)细化468
2.2.2 形变热处理(deformation heating treatment)细化469
2.2.3 循环加热淬火(circle heating-quenching)细化470
2.2.4 磁场或电场处理(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 treatment)细化470
2.2.5 合金化(alloying)细化471
2.2.6 快速加热和奥氏体相变重结晶细化471
2.3 中碳合金钢的实用细化技术472
2.3.1 中碳合金钢的应用对象和特点472
2.3.2 中碳合金钢的适用细化技术473
2.4 电致快速加热技术研究475
2.4.1 电致快速加热设备研制475
2.4.2 电致快速加热控制中的技术难题477
2.5 ADF1钢超细组织制备技术477
2.5.1 直接快速加热的细化效果478
2.5.2 均匀化超细处理480
2.5.3 超细处理工艺参数的研究481
2.5.4 ADF1钢超细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482
参考文献484
2.6 结语484
第3章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487
3.1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特性488
3.1.1 回火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强韧性的影响488
3.1.2 回火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延迟断裂性能的影响490
3.2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强韧化机理492
3.2.1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对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的影响492
3.2.2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对钢的强度的影响496
3.2.3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对钢的屈强比的影响497
3.3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延迟断裂机理498
3.3.1 试验材料和方法498
3.3.2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与同一强度传统高强钢30CrMnSiA和42CrMo的氢脆++敏感性比较499
3.3.3 组织细化对氢脆的影响499
3.3.5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应力腐蚀断裂500
3.3.4 残余奥氏体对氢脆的影响500
3.3.6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中的氢陷阱503
3.3.7 小结507
3.4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合金设计及其组织结构507
3.5 1500 MPa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的疲劳特性511
3.5.1 实验材料与方法511
3.5.2 电渣重熔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512
3.5.3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疲劳极限513
3.5.4 da/dN-△K曲线及疲劳门槛值(△Kth)513
3.5.5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疲劳断口514
3.5.6 小结516
3.6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应用前景517
3.7 结语517
参考文献518
1.1.1 低碳钢轧制过程的奥氏体再结晶过程521
1.1 低碳钢轧制过程及冷却过程的组织变化521
第4篇 组织细化的控制理论与技术521
第1章 低碳超细晶钢扁平材工艺基础521
1.1.2 低碳钢轧制过程的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522
1.1.3 低碳钢轧后冷却过程的相变过程523
1.2 低碳钢控制轧制的阶段划分及组织控制524
1.2.1 控制轧制的阶段划分及不同阶段控制轧制在组织控制中的作用524
1.2.2 控制轧制温度范围的确定和压下量的分配原则526
1.3 超细晶带钢的工业生产527
1.3.1 在宝钢2050mm热连轧机上的工业实验527
1.3.2 在宝钢2050mm热连轧机上的工业生产531
1.3.3 轧制工艺参数及化学成分对组织性能的影响532
1.4 超细晶钢中厚板的工业生产533
1.4.1 首钢中厚板厂进行的工业实验534
1.4.2 工艺参数对组织性能的影响536
参考文献539
2.1.1 长型材在经济建设中的主要用途及产品分类540
第2章 长型材组织控制理论和技术540
2.1 长型材生产概述540
2.1.2 对长型材使用性能的主要要求541
2.1.3 长型材的主要生产方法541
2.2 孔型轧制的特点(与扁平材相比)542
2.2.1 孔型轧制的变形特点542
2.2.2 孔型轧制的温度特点545
2.2.3 孔型轧制的速度特点547
2.2.4 孔型轧制的组织控制特点(与扁平材相比)548
2.3 晶粒细化及传统控轧控冷技术简介548
2.4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DIFT)及组织细化技术550
2.4.1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现象550
2.4.2 利用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细化组织的工艺特点550
2.5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在长型材生产中的应用551
2.5.1 概述551
2.4.3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与其他组织强韧化手段的综合使用551
2.5.2 工艺要点552
2.5.3 平面布置及设备组成特点552
2.5.4 轧制的力能参数特点553
2.5.5 产品的组织特点553
2.5.6 产品的性能特点555
2.5.7 在其他产品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555
2.5.8 利用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强韧化的技术-经济分析555
参考文献556
第3章 热轧过程组织性能预报557
3.1 概述557
3.1.1 国外研究进展558
3.1.2 国内研究进展560
3.2 铸坯加热的奥氏体化过程及晶粒长大560
3.3 带钢粗精轧过程中的再结晶模拟561
3.2.2 晶粒长大动力学参数的确定561
3.2.1 晶粒长大动力学561
3.3.1 再结晶模拟方法562
3.3.2 经验或半经验模型563
3.3.3 Zener Hollomon参数的变化566
3.3.4 Rollan软件中的轧制和再结晶模型567
3.3.5 Rollan软件对热轧钢板伪动态再结晶或静态再结晶的模拟569
3.3.6 结果分析与讨论570
3.4 冷却过程中热轧带钢的相变演化规律571
3.4.1 相变计算572
3.4.2 铁素体晶粒尺寸575
3.4.3 计算结果与实验验证576
3.5 热轧带钢卷取过程的传热及晶粒长大模型579
3.5.1 卷取工艺过程579
3.5.2 钢卷冷却过程的传热分析及卷取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579
3.5.4 钢卷冷却过程中的铁素体晶粒缓慢长大模型582
3.5.3 钢卷冷却过程的温度场模拟582
3.5.5 实验及分析583
3.5.6 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586
3.5.7 小结*587++3.6 组织与性能的预测模型587
3.6.1 回归分析模型588
3.6.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590
3.6.3 预测分析结果593
3.7 热轧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594
3.7.1 带钢热轧过程界面换热系数测定594
3.7.2 热轧板表层超细晶形成过程分析596
3.7.3 宝钢2050mm精轧过程的显微组织与温度、变形的耦合模拟600
3.7.4 深过冷轧制思想的验证601
3.8 形变诱导相变过程的计算机模拟602
3.8.1 国内外实验研究进展602
3.8.3 应变能对相变影响的模拟604
3.8.2 形变诱导相变的Monte Carlo法模拟604
3.8.4 相变模型607
3.8.5 变形对相变动力学的影响608
3.8.6 相变动力学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610
3.8.7 小结610
参考文献611
第4章 超细晶钢的焊接616
4.1 超细晶钢的焊接问题616
4.1.1 超细晶钢的“三超”特征带来的焊接问题616
4.1.2 日本、韩国的研究工作617
4.2 超细晶钢热影响区晶粒长大与组织转变618
4.2.1 引言618
4.2.2 热影响区晶粒长大动力学618
4.2.3 热影响区晶粒长大数值模拟620
4.2.4 原始铁素体晶粒尺寸对热影响区晶粒长大的影响623
4.2.5 钢的纯净度对热影响区晶粒长大的影响629
4.2.6 焊接热循环对超细晶钢组织的影响631
4.2.7 小结633
4.3 超细晶碳素钢的焊接634
4.3.1 激光焊634
4.3.2 脉冲MAG焊642
4.3.3 CO2气体保护焊与手工焊644
4.3.4 超细晶碳素钢钢筋的焊接652
4.4 800 MPa级超细晶(组织)低合金钢的焊接662
4.4.1 高强超低碳贝氏体焊接材料的研制662
4.4.2 RPC超细组织低合金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675
4.4.3 RPC超细组织低合金钢激光焊685
4.4.4 超细晶微合金钢的焊接692
4.5 超细晶钢焊接接头的服役行为698
4.5.1 断裂韧性(宽板试验、数值模拟)698
4.5.2 疲劳强度(试验、数值模拟)704
4.5.3 提高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技术709
参考文献712
第5篇 超细晶钢的化学冶金和凝固基础715
第1章 化学冶金的相关基础问题及进展715
1.1 杂质组元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及纯净钢生产技术716
1.1.1 纯净度与钢的性能716
1.1.2 洁净钢生产技术717
1.1.3 生产纯净钢应注重解决的问题721
1.1.4 小结724
1.2 普通热轧钢材的合理洁净度探讨725
1.2.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存在形式与钢材的破坏类型725
1.2.2 普通热轧钢材[S]含量的合理控制729
1.2.3 普通热轧钢材总氧含量的合理控制730
1.3.1 动力学研究理论基础及基本假设733
1.2.4 小结733
1.3 极低硫钢精炼脱硫动力学机理研究733
1.3.2 表观反应级数的确定735
1.3.3 精炼脱硫过程的限制性环节737
1.3.4 小结738
1.4 超低硫钢液脱硫研究738
1.4.1 研究方法738
1.4.2 结果分析讨论740
1.4.3 钢液深脱硫动力学机理探讨742
1.4.4 小结746
1.5 “超显微夹杂”钢的冶炼制备746
1.5.1 “超显微夹杂”钢精炼理论基础747
1.5.2 “超显微夹杂”钢精炼实践748
1.6 高碳Si-Mn脱氧钢中塑性非金属夹杂物的生成与控制752
1.6.1 夹杂物的变形特性752
1.6.3 炉渣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作用753
1.6.2 塑性夹杂物的成分范围753
1.7 固体电解质无污染脱氧的新方法767
1.7.1 传统的脱氧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768
1.7.2 改善脱氧效果的研究及结果769
1.7.3 电化学脱氧原理和分类770
1.7.4 短路脱氧的半工业性试验774
1.7.5 脱氧体脱氧专利的原理和装置776
1.7.6 实验室脱氧体脱氧试验779
1.7.7 脱氧体在感应炉中的放大试验781
1.7.8 结语781
参考文献783
第2章 铸坯凝固组织均匀化的理论基础785
2.1 钢的液态结构785
2.1.1 金属的液态结构特点786
2.1.2 高洁净钢的液态结构787
2.2 高洁净钢非均质形核规律790
2.2.1 过冷度及晶粒度的定义790
2.2.2 钢液洁净度与结晶过冷度和晶粒度的关系792
2.2.3 凝固过程热力学798
2.3 钢凝固过程中晶体形态转变803
2.3.1 铸坯宏观结晶组织的形成机制803
2.3.2 冷却条件和洁净度对钢坯组织形貌的影响805
2.4 微量流生核808
2.4.1 微量流生核理论基础808
2.4.2 微量流生核处理实验研究812
2.5 TiN细晶理论814
2.5.1 TiN细晶的理论基础815
2.5.2 TiN细晶技术的实验研究820
2.6.1 铸坯等轴晶化与凝固偏析的关系824
2.6 铸坯的等轴晶化技术的研究824
2.6.2 铸坯等轴晶化的关键技术研究829
参考文献837
第3章 电磁场对铸坯组织均质化和钢材相变的作用840
3.1 引言840
3.2 电磁搅拌对铸坯组织细化和均质化作用的实验研究841
3.2.1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841
3.2.2 工艺参数对铸坯凝固组织的影响843
3.2.3 电磁参数对铸坯凝固组织的影响846
3.2.4 电磁搅拌对铸坯凝固过程中换热的影响847
3.2.5 电磁搅拌对铸坯内溶质分布的影响853
3.3 电磁场作用下钢坯组织均质化的研究855
3.3.1 概述855
3.3.2 二元合金连铸坯的流动、凝固与溶质分布的数值模拟856
3.3.3 Fe-C-P-S多元合金体系861
3.3.4 电磁搅拌作用下连铸坯内流动、凝固与溶质分布的数值模拟865
3.4 强磁场作用下合金结构钢的组织变化873
3.4.1 概述873
3.4.2 热力学及动力学模拟874
3.4.3 磁场对合金结构钢高温扩散相变的影响878
3.4.4 小结884
参考文献884
第6篇 组织细化相关基础问题891
第1章 超细晶钢的力学行为891
1.1 引言891
1.2 低碳钢的Hall-Petch关系及伸长率892
1.2.1 Hall-Petch关系的实验结果892
1.2.2 Hall-Petch关系的进一步考虑893
1.2.3 均匀伸长率的分析895
1.2.4 结果与讨论896
1.2.5 小结900
1.3 高强钢的疲劳强度与夹杂问题901
1.3.1 42CrMo晶粒细化后的力学性能902
1.3.2 ADF1钢的力学性能912
1.3.3 洁净高强钢的夹杂问题922
1.3.4 高强钢超长周次疲劳与夹杂问题923
1.3.5 小结924
1.4 结语925
参考文献925
第2章 铁素体超细化过程中的织构现象928
2.1 引言928
2.2 A1温度以下铁素体热压缩时取向的变化928
2.3 先共析铁素体存在时的晶粒取向变化(A+F两相区形变)930
2.4 形变强化相变过程铁素体取向演变规律932
2.4.1 形变量的影响932
2.4.2 形变温度的影响935
2.4.3 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粗晶奥氏体形变强化相变时取向的特点)936
2.4.4 细晶铁素体长大过程中的取向变化939
2.5 结语943
参考文献944
第3章 超细钢的界面现象和精细结构945
3.1 微合金钢中超细铁素体晶粒的形成机制945
3.1.1 微合金钢中超细铁素体晶粒形成机制的研究意义945
3.1.2 微合金钢中超细铁素体晶粒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946
3.1.3 清华大学研究组的工作947
3.2 合金元素铌在低碳微合金钢中的析出、分布和影响954
3.2.1 低碳高强度钢合金设计中铌的作用954
3.2.2 超低碳微合金钢经形变诱导处理后铌的碳氮化物析出956
3.2.3 低碳微合金钢经形变诱导处理后铌的分布961
3.2.5 碳含量对析出物形态的影响964
3.2.4 钛对析出物析出的影响964
3.2.6 变形道次对析出物的影响966
3.3 电子能量损失谱对于材料界面的研究967
3.3.1 电子能量损失谱原理及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967
3.3.2 对钢铁材料晶界处电子能量损失谱及电子态密度的研究970
3.4 CrMo合金钢中微合金元素的分布与作用975
3.4.1 研究背景975
3.4.2 实验方法976
3.4.3 实验结果和讨论977
3.5 珠钢样品微观结构研究979
3.5.1 研究背景979
3.5.2 纳米析出相的微结构研究980
参考文献985
本书常用物理量符号、名称、单位对照表987
关键术语索引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