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
  • 周逊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8926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OSl参考模型1

1.1引言2

1.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2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3

1.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4

1.2网络体系结构7

1.2.1网络体系结构的产生7

1.2.2计算机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8

1.3 OSI参考模型10

1.3.1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10

1.3.2 OSI参考模型的实际数据传输15

1.3.3 OSI参考模型的一个形象描述16

1.4网络标准化及相关组织18

1.5本章小结19

第2章 TCP/IP参考模型21

2.2.1TCP/IP参考模型的四层体系结构22

2.2TCP/IP分层模式22

2.1引言22

2.2.2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25

2.3TCP/IP协议族27

2.3.1TCP/IP协议族27

2.3.2 Internet的网际协议33

2.3.3 Internet传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38

2.3.4 Internet协议的新发展40

2.4本章小结43

第3章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45

3.1引言46

3.2 10G以太网46

3.2.1技术背景46

3.2.2技术特点及优势47

3.2.3应用展望49

3.3最后一公里接入技术49

3.4.2原理及实现56

3.4多层交换56

3.4.1技术背景56

3.4.3多层交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58

3.5全光网络58

3.5.1技术背景58

3.5.2技术特点59

3.5.3全光网络的优、缺点60

3.5.4全光网络的发展趋势60

3.6第三代移动通信60

3.6.1技术背景60

3.6.2技术标准及特点61

3.6.3发展趋势62

3.7 IPv663

3.8 MPLS技术63

3.8.1技术背景63

3.8.2 MPLS原理及实现64

3.8.3 MPLS协议及技术特点65

3.8.4 MPLS的应用及发展趋势66

3.9本章小结66

第4章 IPv6概述69

4.1引言70

4.2新一代IP协议的设计标准73

4.3 IPv6的诞生过程75

4.4.IPv6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77

4.5本章小结80

第5章 IPv4与IPv6概述83

5.1引言84

5.2 IPv4和IPv6的主要区别85

5.2.1网络地址空间的极大扩展85

5.2.2网络地址表示法不同86

5.2.3网络地址的分类方式不同86

5.2.4报头格式的不同88

5.2.5 IPv6安全功能89

5.2.6 QoS功能90

5.2.7 Plug Play功能91

5.2.8移动性的改进92

5.2.9 IPv6寻径效率比IPv4的CIDR高92

5.2.10 ICMP的改进92

5.3本章小结93

第6章 IPv6的地址方案95

6.1引言96

6.2地址表达方式97

6.2.1地址文本表示法97

6.3地址分配100

6.4地址类型102

6.5 Unicast地址102

6.5.1可集聚全球单播地址102

6.5.2未指定地址106

6.5.4嵌有IPv4地址的IPv6地址107

6.5.3回返地址107

6.5.5本地用IPv6单播地址108

6.5.6 NSAP地址与IPX地址108

6.6 Multicast组播地址109

6.6.1 Multi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109

6.6.2定义的Multicast地址111

6.7 Anycast任播地址112

6.7.1 Any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112

6.8本章小结113

第7章 IPv6的报头格式115

7.1引言116

7.2 IPv6的基本报头116

7.2.1 IPv4报头与IPv6基本报头的分析比较117

7.2.2 IPv6基本报头的简要说明121

7.3 IPv6的扩展报头125

7.3.1扩展报头的次序128

7.3.2扩展报头的选项129

7.4 Hop-by-Hop选项报头131

7.5信宿选项报头132

7.6路由报头133

7.7分段报头137

7.8认证报头140

7.9封装安全载荷报头142

7.10本章小结146

第8章 控制报文协议147

8.1引言148

8.2ICMPv6报文格式149

8.2.1报文信源地址的确定150

8.2.2计算报文校验和151

8.2.3 ICMPv6报文处理的规范151

8.3ICMPv6差错报文152

8.3.1目的不可达报文152

8.3.2数据报文过大154

8.3.4参数错误155

8.3.3超时报文155

8.4 ICMPv6信息报文156

8.4.1回应请求报文157

8.4.2回应答复报文158

8.4.3组成员资格查询159

8.4.4组成员资格报告160

8.4.5组成员资格减少160

8.5本章小结161

第9章 IPv6的邻居发现163

9.1引言164

9.2术语介绍164

9.3地址类型说明166

9.4邻居发现的功能实现167

9.5邻居发现协议中的信息类型175

9.6本章小结184

第10章 IPv6的路由185

10.1引言186

10.2.1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简介187

10.2路由器工作原理简介及其相关术语187

10.2.2路由的相关术语188

10.3 IPv6的路由190

10.3.1 IPv6的网络路由模型190

10.3.2 IPv6路由的新特点191

10.3.3 IPv6的路由算法192

10.3.4 IPv6的路由协议197

10.4IPv6地址和路由之间的关系201

10.4.1 Internet的基本路由模型201

10.4.2 IPv4网络中地址和路由存在的问题202

10.4.3 IPv6网络的解决方案203

10.5.IPv6的多点传送路由205

10.6本章小结205

第11章 IPv6的安全性207

11.2.1网络安全问题208

11.2 IPv6的安全体系结构208

11.1引言208

11.2.2 IPv6的安全协议集211

11.3认证机制215

11.3.1认证头AH的格式215

11.3.2身份认证的实现217

11.3.3认证算法218

11.4加密机制220

11.4.1封装安全有效净荷(ESP)字段的格式220

11.4.2数据加密的实现222

11.4.3加密算法223

11.5密钥的管理225

11.5.1因特网简单密钥管理协议226

11.5.2因特网安全关联与密钥管理协议(ISAKMP)226

11.5.3 Oakley密钥确定协议227

11.6 IPv6安全的应用228

11.6.1虚拟专用网的应用228

11.6.2路由安全的应用229

11.6.3安全主机的应用230

11.7本章小结230

第12章 IPv6的移动性231

12.1引言232

12.2移动IPv6概述233

12.2.1设计移动IP的要求233

12.2.2移动IPv6的基本术语233

12.2.3移动IP的实现234

12.3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和信息类型241

12.3.1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241

12.3.2移动IPv6目标选项的子选项244

12.3.3移动IPv6的信息类型245

12.4 IPv6的邻居发现246

12.4.1 IPv6的邻居发现机制246

12.4.2移动IPv6对IPv6邻居发现的修改247

12.5.1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253

12.5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253

12.5.2移动IPv6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254

12.6本章小结255

第13章 IPv6的域名系统257

13.1引言258

13.2域名系统的相关概念258

13.2.1域名系统的产生258

13.2.2相关概念259

13.2.3域名空间260

13.2.4授权域管理262

13.2.5域名与实名263

13.2.6域名的价值263

13.3域名解析264

13.3.1资源记录264

13.3.2名字服务器265

13.3.3域名解析266

13.4.1IPv6的域名空间269

13.4.2 DNS对IPv6地址层次性的支持269

13.4 IPv6对DNS的扩展269

13.5 IPv6中的即插即用与DNS273

13.6 IPv6过渡阶段与DNS274

13.7本章小结275

第14章 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277

14.1引言278

14.2过渡策略的主要目标278

14.3基本过渡策略279

14.3.1双协议栈方式(Dual stack)279

14.3.2隧道方式(Tunneling)280

14.3.3协议翻译283

14.4 IPv4向IPv6过渡的系统解决方案285

14.4.1各个IPv6孤岛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286

14.4.2IPv4和IPv6结点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294

14.5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形式301

14.6本章小结303

第15章 IPv6在移动通信中的运用305

15.1 3G推动IPv6的发展306

15.1.1 3G的演进过程306

15.1.2中国对3G的规划309

15.2支持SIP协议的3G通信309

15.2.1 3G通信特点309

15.2.2会话初始协议310

15.3 3G推动IPv6现实运用315

15.3.1 IPv6——3G通信的基石316

15.3.2 IPv6、Softswicth、3G构建下一代网络(NGN)317

15.4本章小结318

第16章 IPv6在家电中的运用319

16.1引言320

16.2 IPv6的优势321

16.3 Non PC因特网联盟322

16.4信息家电323

16.4.1什么是信息家电323

16.4.2信息家电的特点323

16.4.3信息家电的现状324

16.5嵌入式技术的运用326

16.5.1嵌入式系统简介326

16.5.2嵌入式Linux328

16.5.3 Linux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330

16.6信息家电实现的一个技术解决方案331

16.6.1技术原理332

16.6.2系统方案332

16.6.3软件的实现333

16.7本章小结334

第17章 网络协议测试337

17.1引言338

17.2协议测试技术338

17.2.1协议测试的基本术语339

17.2.2协议测试的概念340

17.2.3协议测试的基本分类341

17.2.4协议测试的4种基本测试方法345

17.3.1引进渡船测试法的必要性351

17.3网络协议的渡船测试法351

17.3.2渡船测试法352

17.3.3钳型渡口测试法355

17.4本章小结359

第18章 IPv6协议测试方案361

18.1引言362

18.2协议测试的测试环境362

18.3测试控制数据定义363

18.4协议测试的基本流程367

18.5基于IPv6协议的路由器测试解决方案368

18.5.1 IPv6协议的测试特点369

18.5.2路由器协议测试的特点370

18.5.3测试方法研究370

18.5.4 IPv6路由协议测试系统372

18.6本章小结374

参考文献375

致谢3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