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软交换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软交换技术
  • Franklin D.Ohrtman ,Jr.著;李晓东,许刚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9236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软交换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四、五类交换的替代品——软交换3

1.1.1 可靠性3

1.1.2 可扩展性4

1.1.3 服务质量(QoS)4

1.1.4 信令4

1.1.5 功能4

1.1.6 监管问题5

1.2 软交换的经济优势5

1.3 完全革新的技术还是渐进取代式的技术5

第2章 公众电话交换网6

2.1 接入7

2.2 交换7

2.2.1 四类、五类交换机9

2.2.2 用户交换机(PBX)10

2.2.3 中心交换机(Centrex)11

2.2.4 多路复用11

2.2.5 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实现话音的数字化12

2.2.6 信令15

2.2.7 高级智能网20

2.2.8 特色功能22

2.2.9 四类和五类交换机的性能度量22

2.3 传输25

2.3.1 异步转移模式(ATM)25

2.3.2 光传输系统26

2.4 总结28

第3章 软交换的架构29

3.1 软交换和分布式架构30

3.2 接入31

3.2.1 PC到PC与PC到电话机31

3.2.2 IP电话机、电话机到电话机的VoIP32

3.2.3 媒体网关(VoIP网关交换机)34

3.3 交换37

3.3.1 软交换交换机(网守和媒体网关控制器)37

3.3.2 信令网关38

3.3.3 应用服务器39

3.3.4 软交换的应用39

3.3.5 取代四类交换的软交换42

3.3.6 取代五类交换的软交换43

3.4 传输45

3.4.1 传统的、正在融合的和已经融合的架构45

3.4.2 IP网络46

3.4.3 ATM48

3.4.4 TDM48

3.5 总结48

第4章 VoIP50

4.1 什么是VoIP51

4.2 起源51

4.3 VoIP是怎样工作的51

4.4 VoIP的相关协议52

4.4.1 信令协议53

4.4.2 路由协议59

4.4.3 传输协议62

4.5 IPv663

4.6 总结63

第5章 可选择的软交换体系结构——SIP65

5.1.1 SIP体系结构67

5.1 SIP简介67

5.1.2 SIP的新标准72

5.2 一些SIP的结构模型73

5.3 SIP与H.323的比较74

5.3.1 H.323与SIP的复杂性比较74

5.3.2 可伸缩性77

5.3.3 可扩展性79

5.3.4 业务81

5.3.5 相对于SIP的H.323结论82

5.4 SIP的前途82

5.4.1 Windows XP中的SIP协议82

5.4.2 Windows XP的SIP的工作方式83

5.5 总结84

第6章 软交换的可扩展性85

6.1 可扩展性86

6.2 向上扩展87

6.3 向下扩展90

6.3.1 为四类应用向下扩展90

6.3.2 为五类或电话局旁路应用而向下扩展91

6.3.3 为来自居民区的五类或电话局旁路向下扩展92

6.3.4 接入交换93

6.3.5 为来自企业的五类或电话局旁路向下扩展94

6.3.6 向下扩展的技术问题96

6.4 总结97

第7章 软交换与四、五类交换的有效性分析99

7.1 对可靠性进行重新定义100

7.1.1 从90%到99.999%102

7.1.2 有效性的标准102

7.2 什么是可靠性102

7.3 交换机、PSTN或软交换怎样达到“5个9”105

7.4 软交换可靠性规范109

7.5 Cisco IOS软件可靠性案例111

7.6 电源可靠性112

7.7 人为错误113

7.8 总结114

第8章 服务质量115

8.1 影响QoS的因素116

8.2 在IP路由器和网关中提高QoS117

8.2.1 延迟原因:IP路由器117

8.2.2 延迟原因:VoIP网关117

8.2.3 网关的其他改进118

8.2.4 感性语音质量度量119

8.3 改进网络的QoS119

8.3.1 资源预留协议120

8.3.2 区分服务122

8.3.3 使用MPLS技术的IP网络123

8.3.4 MPLS体系结构125

8.3.5 MPLS流量工程126

8.4 测量话音质量127

8.5 总结128

第9章 7号信令和软交换129

9.1 PSTN网中的信令131

9.1.1 消息传送部分(MTP)132

9.1.2 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132

9.1.3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132

9.1.4 事务处理容量应用部分(TCAP)132

9.2 SS7和VoIP网络的配合133

9.3 VoIP网络中的信令134

9.4 信令传输134

9.4.2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135

9.4.1 SIGTRAN协议135

9.4.3 在1P层上传输MTP2:M2UA137

9.4.4 ISDN Q.921——用户自适应层(IUA)140

9.5 信令网络体系结构140

9.6 SS7与SIP和H.232的交互工作140

9.6.1 SIP中的ISUP封装141

9.6.2 为电话业务设计的SIP(SIP-T)141

9.6.3 PINT和SPIRITS142

9.6.4 H.323和SS7的交互工作142

9.7 总结143

第10章 功能和应用144

10.1 PSTN所提供的功能145

10.2 功能和信令146

10.2.1 智能网/高级智能网(IN/AIN)146

10.2.2 业务生成环境148

10.2.3 应用程序接口(API)149

10.2.4 API和业务149

10.3 用SIP作为API153

10.3.1 媒体服务器153

10.3.2 应用服务器154

10.3.3 体系结构154

10.3.4 物理体系结构155

10.3.5 呼叫控制和应用服务器的接口157

10.3.6 应用服务器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159

10.3.7 业务API159

10.3.8 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160

10.3.9 应用服务器和媒体服务器总结160

10.4 软交换实现E911和CALEA的需求161

10.4.1 增强的911紧急服务(E911)161

10.4.2 电信协助执行法案(CALEA)162

10.5 软交换功能可能实现的下一代应用服务163

10.5.1 网上供货163

10.5.2 语音激活的Web接口163

10.5.3 增强特征“究竟是什么”164

10.5.4 Napster和i-mode:杀手级应用的典范164

10.6 总结165

第11章 软交换带来的经济效益166

11.1 长途电话产业中的突破性技术167

11.2 软交换成本效率高169

11.2.1 成本低169

11.2.2 节省带宽170

11.2.3 低入口壁垒171

11.3 体积小的软交换172

11.4 软交换的机动优势174

11.5 分布式体系结构的优势175

11.5.1 软交换的经济和管理热点176

11.5.2 软交换的现在净产值177

11.6 现在净产值模式178

11.7 四类交换机与软交换租用成本对比185

11.8 4032 DSO四类交换机或软交换购置对比186

11.9 50$/DSO四类交换机和软交换的购置对比187

11.10 产生更多收益时软交换的现在净产值189

11.11 大型长途业务提供商190

11.12 现在净产值简析192

11.13 免费端口194

11.14 软交换企业应用经济学194

11.15 非局间免费长途业务195

11.16 经济发展本质196

11.17 融合网络的经济收益197

11.18 总结198

第12章 软交换引起产业变革199

12.1 革新200

12.1.1 业务提供商的崩溃200

12.1.2 厂商方面202

12.2 传统电信增值网络的崩溃203

12.2.1 四类交换机市场的崩溃203

12.2.2 PBX市场的崩溃207

12.3 总结208

第13章 软交换与宽带209

13.1 独立于ILEC基础设施的融合网络210

13.2 PSTN和有线电视的接入新方式210

13.3 无纤光通信212

13.4 综合宽带网络的经济效益212

13.5 宽带接入与电话业务212

13.6 国防住宅宽带网络(NDRBN)214

13.7 软交换带来社会效益215

13.7.1 无须往返上下班215

13.7.2 寻找可负担的便利住房217

13.7.3 有益于家庭218

13.8 软交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18

13.9 总结219

第14章 软交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20

14.1 软交换的历史221

14.2 软交换的现状221

14.2.1 正在长距离应用中替换四类交换:Fusion,Sonus Networks和NexVerse222

14.2.2 正在替代五类交换:NorVergence和MetaSwitch222

14.3 软交换的未来:ISC参考结构和ISC223

14.4 功能平面224

14.4.1 传送平面224

14.4.3 服务和应用平面225

14.4.2 呼叫控制和信令平面225

14.4.4 管理平面226

14.5 功能实体226

14.5.1 媒体网关控制器功能(MGC-F)a.k.a.呼叫代理或呼叫控制器226

14.5.2 呼叫路由和计费功能(R-F/A-F)227

14.5.3 信令网关功能(SG-F)和接入网关信令功能(AGS-F)228

14.5.4 应用服务器功能(AS-F)229

14.5.5 媒体网关功能(MG-F)230

14.5.6 媒体服务功能(MS-F)230

14.6 媒体网关控制器建立部件231

14.7 网络举例233

14.7.1 有线网络233

14.7.2 全IP网络234

14.7.4 在IP上承载的POTS235

14.7.3 VoIP级联交换235

14.7.5 在IP上承载的接入网(V5/ISDN)236

14.8 IP承载的同轴电缆网络237

14.8.1 IP承载的基于DSL的语音通信和集成接入设备237

14.8.2 无线网络238

14.8.3 无线网络(3GPP R2000 General Case all IP)239

14.8.4 WCDMA移动网络239

14.9 总结241

第15章 结论和预测242

15.1 软交换和PSTN的性能度量243

15.2 软交换和PSTN的基础结构244

15.2.1 电话公司的选择对象245

15.2.2 私有服务提供商的选择245

15.2.3 公众服务提供商的选择246

附录 缩略词列表2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