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功安自选集 下 祖国统一管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王功安自选集 下 祖国统一管见](https://www.shukui.net/cover/5/34344846.jpg)
- 王功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2823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王功安自选集 下 祖国统一管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三个代表”与祖国统一3
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
一、完成祖国统一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需要3
二、完成祖国统一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11
三、完成祖国统一是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神圣使命17
谈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规律问题——在“三个代表”与祖国统一研讨会上的发言一条规律24
“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条规律24
三个观点25
一、规律里的“利”和“害”,首先是对繁荣经济和发展生产力的“利”和“害”,但归根到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岸人民根本利益的“利”和“害”25
二、“统则兴,分则衰”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起作用的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是这条普遍性的规律在现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9
三、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规律的作用,不仅决定了两岸必须走向统一,而且决定了两岸必然走向统一32
统一战线与祖国统一39
国家统一是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国家统一的重要论述39
一、国家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39
二、只有推翻“三座大山”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真正统一46
三、国家的统一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52
一、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是两种制度联盟的理论基础57
试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行两种制度联盟57
二、两种制度联盟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特殊组成部分60
三、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两种制度联盟的主体64
统一战线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保证——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祖国统一与统一战线密切相关的重要论述68
一、统一战线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69
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离不开统一战线71
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74
洋溢赤子爱国之情——《翁绍裘新文集》序言7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祖国统一概论》序一80
一、关于主权问题83
“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83
指导香港回归和繁荣的伟大理论——重读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问题的论述83
二、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87
三、关于“港人治港”问题90
四、关于“高度自治”问题93
五、关于香港的制度和民主问题95
六、关于五十年不变问题96
七、关于安排好香港的过渡时期问题99
八、关于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稳定问题102
实事求是是“一国两制”构想的精髓——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问题论述的体会109
一、解决香港问题,必须抓住时机,千万不能丧失已经成熟了的时机110
二、解决香港问题,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制定出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112
三、解决香港问题,还必须从整个中国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到香港的繁荣稳定同中国发展战略的密切关联114
四、解决香港问题,要有利于稳定世界局势,为解决国际上的许多争端找个新的出路116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伟大胜利——为庆祝澳门回归而作118
一、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了澳门问题的解决118
二、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了澳门基本法的诞生122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一国两制”构想,领导了澳门的过渡126
四、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将指导澳门长期繁荣和稳定129
香港经济发展的概况与原因134
论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140
一、彻底洗刷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140
二、树立实施“一国两制”的光辉范例141
三、创造了香港走向民主的前提145
四、为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提供了可靠保障146
五、为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48
六、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150
论澳门在两岸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喜迎澳门回归151
一、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中介作用152
二、促进两岸对外经济联系走向世界的桥梁作用154
三、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冲作用157
四、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示范作用159
关于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促进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的思考和建议162
一、从实际出发,帮助港澳解决好经济定位问题162
二、切实保障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在经济领域的高度自治权164
三、内地特别是广东要对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165
四、发展区域合作,形成粤港澳大三角经济区或两岸四地的大中华经济区166
五、成立政府间高层次的合作协调机构168
国共两党关系及国民党问题171
论周恩来在国共关系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171
一、周恩来一生是在同国民党打交道中度过的,他做国民党的工作不仅起点比较早,而且时间比较长173
二、周恩来无论是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在国共分裂时期,他都是处在和国民党团结或斗争的第一线174
三、周恩来既是国共关系重大决策的组织实施者,又是重大决策的出谋策划者,还是国共关系理论的提出者177
谈谈一九二六年周恩来对国共关系的论述192
一、阐明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192
二、指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任务193
四、指出共产党必须帮助国民党左派反对右派194
三、论证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离不开工农194
五、强调在国共合作中要坚持共产党的独立性195
国共两党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197
一、中国革命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决定作用197
二、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发展变化的198
三、两党的斗争是两个阶级斗争的表现201
四、国共两党的合作是有政治基础的合作202
五、国共两党应求大同存大异203
六、在合作中应既统一又独立205
一、海峡两岸时期国民党对国共关系政策的变化206
试论国民党对国共关系政策的变化206
二、国民党对国共关系政策变化的特点、实质和趋势210
九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展望215
国民党在台湾40多年的历史道路223
试析国民党的新变化及其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影响238
一、国民党在台湾的三次大改造238
二、“宪政改革”给国民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240
三、国民党的新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影响244
一、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和变化248
论国民党的“新大陆政策”248
二、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核心252
三、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两面性254
谈谈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启示257
一、应坚持合作,以和为贵257
二、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60
三、必须发展经济263
四、应求同存异266
一、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罪魁祸首269
决不容许李登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269
二、逐步背叛了蒋氏父子主张270
三、玩弄分裂与缓和两手策略272
四、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准违背273
孙中山研究277
谈谈周恩来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277
论孙中山经济思想283
一、民生主义学说的思想特征283
二、民生主义学说是一种复杂、矛盾的思想体系286
三、民生主义是最邻近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空想社会主义292
纪念中山先生继承统一事业297
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300
一、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300
二、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305
论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现实意义——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词312
论孙中山先生晚年的和平统一思想317
一、极力主张和谋求“和平统一中国”317
二、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准备321
三、坚持“使中华民国成真正大统一之国家”323
四、坚决“主张以国民会议为和平统一之方法”328
国共关系史与两岸关系史的研究问题337
在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337
一、为什么要召开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337
二、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筹备情况和经过339
三、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方法340
论国共两党关系史的性质和特点343
一、国共两党关系史的性质343
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特点346
一、编写《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的目的350
在《国共两党关系通史》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讲话350
二、《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的编写经过352
三、编写《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的指导思想和本书的特点353
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形势与建议——在全国第四届国共两党关系史研讨会上的发言357
一、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形势357
二、对进一步研究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建议360
“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总序370
“两个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与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联络组扩大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373
一、明确“两个关系”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74
二、坚持研究的“双重目的”376
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377
四、要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同时在对外宣传中要严守纪律379
五、坚持“两个结合”,发挥“两个积极性”381
六、争取组织领导与学科指导382
在“两个关系”研究联络组扩大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闭幕时的讲话384
附录391
“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第一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391
海峡两岸关系史与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联络组工作报告(书面)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