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信用制度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信用制度建设
  • 潘金生等主编(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3582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信用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信用制度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信用制度理论与实证分析3

第一章 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3

第一节 信用4

一、信用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4

二、信用的产生及发展7

三、信用的特点11

四、信用的基本形式13

五、信用风险15

一、制度18

第二节 信用制度18

二、信用制度22

三、银行信用制度24

四、信用制度的双重作用28

第二章 中国信用制度的沿革3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旧中国的信用制度35

一、鸦片战争前旧中国信用制度的主要特征35

二、鸦片战争前旧中国信用制度实证分析37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旧中国的信用制度61

一、鸦片战争后旧中国信用制度的主要特征61

二、鸦片战争后旧中国信用制度的实证分析66

第三节 新中国的信用制度83

一、新中国建立前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信用制度83

二、新中国建立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信用制度85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信用制度89

第三章 中国信用制度的状况分析97

第一节 信用缺失的状况97

一、企业领域的信用缺失99

二、经济中介服务机构及媒体广告的信用缺失102

三、金融领域的信用缺失104

第二节 信用缺失的危害108

一、信用缺失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109

二、信用缺失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113

三、信用缺失降低了银行资产质量,增大了信用风险的隐患115

四、信用缺失致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偏错和道德的丧失115

第三节 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116

一、对信用缺失的危害性和信用资源的价值性认识不足117

二、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体制摩擦119

三、企业的信用经济基础薄弱123

四、法制建设滞后,金融监管不力124

五、银行和企业内部缺乏信用管理制度126

第四章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131

中篇 信用制度建设的微观分析——构建科学的信用风险控制体系131

第一节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控制132

一、信用风险预警机制133

二、信用风险度量135

三、内部风险控制制度135

第二节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文化138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139

二、风险管理文化141

第三节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建议142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的运作模式143

二、完善信用风险流程控制的建议144

第五章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及范式153

第一节 信用分析与评估技术153

一、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154

二、基于统计判别方法的预测评估模型157

三、自由现金流估价法和EVA、MVA模型162

第二节 信用风险评估一体化技术166

一、风险管理一体化在技术上的最新进展167

二、一体化风险评估的原则170

三、信用风险矩阵的核心技术VaR(ValueatRisk)170

四、风靡全球金融业的KMV模型177

五、麦肯锡分析技术和精髓——宏观模拟方法179

六、KPMG贷款分析模型180

第三节 信用风险评估的范式182

一、理想的信用评估方法应具备的特点183

二、信用评估体系的模式选择184

第六章 信用风险评级制度188

第一节 信用风险评级的重要意义189

一、信用风险评级的重要性189

二、信用风险评级系统的核心技术192

第二节 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指标选择及指标体系的结构化设计192

一、信用评级体系的主要流程193

二、定量分析指标参数的选择及转换194

三、违约概率模型中指标的参数转换203

四、定性指标体系的结构化设计——客户信用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206

五、定量、定性分析模型的合成处理212

第三节 其他风险主体的评级212

一、个人信用风险评级212

二、主权风险评级215

三、行业、区域风险评级219

第七章 信用风险量化技术222

第一节 信用风险量化的基本概念222

一、精确量化信用风险的必要性224

二、信用风险量化的挑战225

三、理想信用风险度量法具备的特点226

第二节 信用风险度量法的基本分析框架228

一、量化信用风险的要素228

二、信用风险度量的基本方法230

三、信用风险度量在不同债项中的应用235

第三节 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投资组合优化239

一、单笔敞口的信用风险和投资组合的信用风险240

二、投资组合的深度分析之一:风险贡献和边际Var分析法243

三、投资组合深度分析之二:敞口集中度和风险集中度分析244

四、投资组合管理对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信贷资产优化配置的重要意义246

第八章 信用限额制度249

第一节 额度授信的概念和基本流程250

一、授信额度的概念和授信原则250

二、授信额度的管理254

三、授信额度的监控259

第二节 商业银行授信额度的系统量化模式262

一、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三个过程262

二、构建额度授信风险管理系统265

三、授信额度评估矩阵模型267

一、对额度授信和授信额度的错误理解271

第三节 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模式的误区及改进措施271

二、实际操作中值得商榷之处272

三、针对上述的授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276

第四节 额度授信管理模式的最新进展276

一、限额全面敞口覆盖277

二、多维风险聚合279

三、客户群体限额和行业、国别限额聚合管理280

四、限额设置方法和限额的可选择性283

下篇 信用制度建设的宏观分析——信用制度与道德规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的关系287

第九章 信用制度建设与道德规范287

一、道德的产生、特点及作用288

第一节 道德是信用制度的思想基础288

二、古代思想家道德观293

三、道德是信用制度的思想基础300

第二节 中国道德的状况308

一、道德的缺失308

二、道德缺失的危害309

三、道德缺失的原因312

第三节 中国的道德建设316

一、发扬党的“革命道德”的光荣传统317

二、吏治要清廉319

三、社会要公正321

四、加强法制建设323

五、公民的道德建设324

六、金融职业的道德建设325

第十章 信用制度建设与法律环境329

第一节 信用制度与法律329

一、法律能够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30

二、诚信是法律的本质,法律需要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33

三、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所需要的法律环境334

第二节 国外建设信用制度法律环境的经验336

一、加强信用管理方面的立法,尤其是征信环节的立法337

二、信用行业的经营管理必须依法进行340

三、通过法律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343

第三节 建设中国信用制度的法律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344

一、建设中国信用制度法律环境的重要意义344

二、当前中国信用制度的法律环境所存在的基本问题347

第四节 中国信用制度的法律环境建设349

一、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形成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349

二、坚持依法征信,在针对个人征信的过程中,需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权353

三、促使征信机构的建立和经营符合法律要求,加强对信用行业的依法管理354

四、法定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354

五、完善处罚形式,实现处罚机制的转变355

六、发挥政府在促进信用制度法律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357

七、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司法腐败357

第十一章 信用制度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模式选择366

第一节 政府在信用制度建立中的作用366

一、转换政府职能,重视信用制度建设366

二、促进数据库的建立和征信数据的开放368

三、为信用管理的立法和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370

四、对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370

五、开展信用管理的教育和研究374

一、中央银行在信用制度建立中的基本作用376

第二节 中央银行在信用制度建立中的作用376

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信用管理作用377

三、中国人民银行在信用体系中的作用377

第三节 信用管理民间机构的作用379

一、信用管理民间机构的作用379

二、西方著名的信用管理国际性组织379

三、建立中国的信用管理民间组织381

第四节 构建中国信用制度的模式与策略383

一、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制度模式的比较383

二、构建中国信用制度的模式386

参考文献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