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程与教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课程与教师](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308540.jpg)
-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东京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2467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课程-研究;教师-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课程与教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课程论评1
1.课程的话语与实践3
一、作为话语的教育3
二、学校的现代性及其修辞5
三、话语的变化与话语的丧失10
四、再定义与解构12
五、走向文化实践的政治学14
2.重新审视课程17
一、扩充课程观17
二、着眼于儿童的课程22
三、课程开发34
3.学问中心课程的传承——以施瓦布的“结构”概念为中心45
一、式微后的残局45
二、施瓦布的“学问结构”再考47
三、“句法结构”及其后的发展50
四、结语51
一、问题设定:情境与话语53
4.后现代状态的课程研究——超越封闭式循环的课题53
二、范式的转换54
三、封闭式循环系统56
四、问题与课题58
5.课程与后现代主义63
6.学校问题透视——形成学习的共同体67
一、风雨飘摇的学校理想:问题的构图67
二、寻求学校的范式:改革构想的类型70
三、课程与共同体:学习的协同性77
四、学习共同体的构想81
7.课程的公共性——恢复学习中的关联性与协同性85
一、问题的设定86
二、素养概念的探讨:知识的公共领域87
三、“文化素养”:其批判性探讨90
四、“共同教养”的摸索:课程的文化领域93
五、从领域概念到关系概念:课程的再定义97
六、再建构的课题99
8.课堂,这个政治空间——寻求权力关系的重建103
一、引言103
二、阐明课堂的政治力学104
三、课堂话语的权力关系:对话结构的分析108
四、教师的话语权力关系:人称关系的分析111
五、课堂知识的权力关系:从“权威”到“主体性”再到“真实性”114
六、作为政治性实践的教育实践:公共领域的维护与构筑121
9.国家·市场·课程——美、英、日的万花筒127
一、引言127
二、“后现代”的教育政策128
三、课程话语的丧失132
四、超越自由主义教育学的局限135
一、对课堂的设问:重重困境139
10.课堂的困境139
二、教学的目的与困境的范畴141
三、课堂社会:其三种形态143
四、课题的范畴与因应的方略146
五、课堂经验的诠释与论评150
六、教育关系的重建:教与学的再定义153
11.信息教育:技术学神话159
一、两种神话的类似性159
三、修辞的改造160
二、十字路口160
四、重建的指标161
12.变化中的课堂——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环境与教育关系163
一、计算机教育的发轫163
二、作为学习工具的计算机165
三、成为以工具为媒介的学习的主人公166
四、工具性思维所联结的人际关系169
五、意义建构者的网络:学习语脉的扩大171
六、为未来作好准备172
一、何谓课程175
13.课程研究的课题175
二、学科内容的组织与性质178
三、教育内容的课题与文化领域183
四、潜在课程189
五、课程政治学192
六、课程的文化研究196
第二编 教师形象的转换196
一、设问“教师”:存在论逼近205
14.教师:两难问题——从“中间人”到“介入者”205
二、作为“中间人即介入者”208
三、存在论危机的特征:回归性、不确定性、无边界性211
四、微型叙事的生成:在身份与装置的夹缝之间215
15.打开“潘多拉盒”——“教学研究”批判217
一、引言217
二、一个神话:“教学科学”、“教学技术理论”的陷阱218
三、“实践话语”与“理论话语”:超越“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226
四、教育研究者与教师:求得实践性讨论的形成230
五、打开“潘多拉盒”:研究教学的可能性234
16.教师的反思与学识——教师专业性的基础239
一、问题的设定:教师的专业属性239
二、关于“反思性实践家”的反思与审察241
三、教师专业化的基准与结构245
四、专业成长的社会背景247
五、“反思性实践家”的教育与研修的研究课题249
17.教师文化的构造253
一、作为问题的教师文化253
二、设问教师文化的立场:研究的展开255
三、教师形象的规范类型及其文化:生成过程与类型261
四、回归性、不确定性、无边界性:教师的三个特征264
五、公共使命的式微:无酬的劳动268
六、自律文化的形成:走向专业共同体270
18.教师教育中案例分析的起源——杜威的“知性方法”273
一、引言:教师教育的现代化构想273
二、专业教育的方法:案例分析275
三、案例分析的两种样式278
四、杜威的“知性方法”的意义280
五、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实践研究的式微282
六、教师教育中的案例分析284
19.作为实践性探究的教育学——对于技术理性之批判谱系291
一、问题的结构291
二、实践性认识论的探究295
三、反思性实践的认识论299
四、实践性探究的课题301
20.教学的范式转换307
一、行为科学的范式:“过程—产出模型”308
二、行为科学批判(1):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310
三、行为科学批判(2):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315
四、基于参与观察的研究319
21.教与学:寻求意义与关系的重建323
一、教学的两个概念:“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323
二、学习的再定义:关系论认识及其实践326
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及其课题328
四、教学的两种模式:“技术性实践”与“反思性实践”331
五、反思性教学:实践及其表现方式334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行为分析: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339
22.课堂对话(沟通)的结构339
二、课堂教学中的沟通:贝拉克的教学分析344
三、课堂教学的民族学方法论:梅汉的对话分析349
四、课堂教学的对话:卡兹顿的社会语言学分析352
五、课堂教学话语与学力差异的研究355
23.反思性教学——其实践与表现样式359
一、问题的设定359
二、“反思性教学”的概念360
三、“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特征362
四、“反思性教学”的表现:“叙事”的样式363
24.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开展教学的临床研究367
一、以“参与观察法”为出发点367
二、着眼于教师的“实践性学识”369
三、提高实践性见解与学识的案例研究370
四、为了培育专业学识372
25.教学研究的诱惑375
一、教学研究的转换375
二、学习的三位一体论376
三、创造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378
四、个体与个体的交响380
五、事件的省思381
26.课程研究与教师研究383
一、范式的转换383
二、从教学研究到教师研究385
三、从程序到项目392
四、从开发到设计394
译后记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