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
  • 张抗等著 著
  •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 ISBN:711603560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77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8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章绪 论3

第一节本书的题解3

一、石油天然气生产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工程3

(一)油气勘探开发的相对独立性3

(二)油气行业的上下游一体化4

二、油气发展战略的研究对象5

(一)战略学是总体对策的研究5

(二)形势变化对油气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新要求6

第二节 近年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研究的简要回顾7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7

(一)《2000年的中国》和世界银行的油气预测7

(二)第一轮油气资源保障论证和油气资源量测算10

(三)国际油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1

二、1993~1997年12

(一)第二轮油气资源保障论证和油气资源量测算12

(二)石油进出口及有关对策的讨论13

(三)对石油战略的全面研究搭起了框架14

(四)天然气发展战略15

三、1998~2000年16

(一)以上游为主体的上下游一体化研究16

(二)重点对经营体制和价格的研究17

(三)油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

(四)围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而进行的研究21

(五)近年来与油气发展战略有关的学术活动22

四、我们研究集体所做的工作25

(一)“七五”期间的工作(1986~1990)25

(二)“八五”前三年的工作(1991~1993)26

(三)“八五”后两年的工作(1994~1995)27

(四)“九五”前三年的工作(1996~1998)30

(五)“九五”后两年的工作(1999~2000)30

(六)研究的立足点32

(二)作为研究基础的3个方面33

(一)战略研究的两大组成部分33

一、基本思路33

第三节本书的思路和特色33

(三)建立在“四面体顶点”的战略分析34

二、几个较为突出的认识34

(一)对中国油气资源一分为二的认识34

(二)强调油气勘探特有的程序和周期性35

(三)对天然气发展应持积极和慎重的态度36

(四)国际石油市场相对成熟的总趋势37

(五)油气的新安全观38

(六)我国能源发展要走独特的路线38

参考文献39

第二章中国油气地质特点45

第一节 断块开合说的基本认识45

一、中国地质历史上的断块开合46

(一)断块开合说的形成和基本思路46

(二)从断块开合看中国地质构造及其演化47

(一)断块开合说中的盆地演化53

二、断块开合说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基本认识53

(二)断块开合的特殊性决定中国沉积盆地发育的总体特点54

(三)断块开合说重视盆地形成和改造的研究55

第二节 古老克拉通上以海相古生界为主体的改造型盆地56

一、中国的古老克拉通及其原型盆地56

(一)克拉通——大型古老断块地质体56

(二)中国克拉通和其上盆地的规模57

二、古老克拉通盆地的后期改造58

(一)深埋改造型盆地58

(三)剥蚀改造型盆地61

(二)破碎改造型盆地61

第三节 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改造62

一、两种类型的中生代盆地62

(一)断块上的坳陷型中生界62

(二)裂谷系中断陷型中生界64

二、中生代经历了独特的开合旋回69

(一)中国中生代构造发育的背景69

(二)中生代开合旋回的特殊性70

(一)断块上的新生代盆地71

一、两种类型的新生代盆地71

第四节新生代盆地的类型和特点71

(二)裂谷系中的新生代盆地73

二、新生代盆地的发育特点及背景76

(一)新生代盆地的总体发育特点76

(二)新生代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78

结语79

(一)中国地质构造和演化的复杂性79

(二)中国油气成藏规律的复杂性80

参考文献82

第三章中国油气资源量研究87

第一节 中国油气资源量概念及其与国际接轨的研究87

一、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油气资源量概念87

(一)国际通用的油气资源量概念87

(二)中国的油气资源量概念应与国际接轨91

二、中国油气资源量概念与国际接轨研究的进展93

(一)第一次资评前后93

(二)第二次资评及以后95

(一)数据和参数的选取103

三、对中国油气可采资源量的再测算103

(二)测算过程及结果104

第二节 中国油气资源量的构成111

一、油气资源量的地区构成111

(一)资源量的陆海构成111

(二)资源量的区域构成114

(三)资源量的盆地构成114

二、油气资源量的层位分布116

(一)油气地质资源量按界分布的特点116

(二)油气地质资源量按系分布的特点117

三、油气资源量的品质和勘探条件分析119

(一)油气资源量的丰度分析119

(二)油气资源量的品质构成121

(三)油气资源量的深度分布123

(四)油气资源量分布的地理环境124

四、中国油气资源量的比较研究126

(一)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量的当量值比较126

(二)我国油气资源量与世界的比较研究127

结语133

参考文献135

第四章中国油气储量的静态分析139

第一节 中国油气储量分类与比较研究139

一、储量的分类139

(一)探明储量139

(二)控制和预测储量141

二、储量的比较研究142

(一)对储量的经济评价做得不够142

(二)对储量的动态变化反映尚嫌不足143

第二节 油气探明储量分析144

一、石油探明储量构成144

(一)探明程度的分类和构成144

( )部门和地区构成147

(三)层系和品种构成150

(四)品质构成153

(一)探明程度的构成156

二、天然气探明储量构成156

(二)部门和地区构成157

(三)层系和品种构成158

(四)品质构成159

第三节 油气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析164

一、油气可采储量164

(一)油气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分析164

(二)石油可采储量分析166

(三)天然气可采储量分析168

二、油气剩余可采储量171

(一)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72

(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73

第四节油气资源探明程度176

一、油气资源勘探程度和勘探历程分类176

(一)油气资源勘探程度分类176

(二)油气资源勘探历程分类179

二、中国油气探明程度分析184

(一)中国整体勘探程度的比较184

(二)我国各大区及主要盆地的储资比185

结语186

(三)我国东部油气勘探程度分析186

参考文献188

第五章中国油气储量的动态分析191

第一节石油储量、变化的分析191

一、储量增长历程及阶段划分191

(一)1950~1959年艰难创业,储量低量增长191

(二)1959~1985年战略东移,储量快速增长192

(三)1986~2000年第二轮战略展开,储量稳定增长194

二、近年来的石油储量变化194

(一)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的变化194

(二)储量变化的区域差异197

(三)剩余可采储量的增长199

(四)新增储量品质的变化202

(一)1949~1962年储量微量增长209

(二)1963~1984年四川和渤海湾盆地有较大进展209

第二节天然气储量变化分析209

一、储量变化的历程及阶段划分209

(三)1985~2000年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211

二、近年来天然气储量的变化211

(一)气层气储量变化分析211

(二)溶解气和凝析油储量变化分析215

(三)我国气田储量的规模分析216

一、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219

(一)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是勘探过程的中间产品219

第三节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分析219

(二)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的含义220

(三)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的分类222

二、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变化分析222

(一)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升级状况222

(二)控制储量变化情况224

(三)对储量级别宝塔式构成的讨论226

结语228

参考文献230

(一)产能建设233

一、产能建设和储量动用233

第六章 中国油气开发形势分析233

第一节 油气储量的动用状况233

(二)储量动用234

二、储量动用率及其时空变化235

(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储量动用状况235

(二)90年代中期储量动用状况237

(三)90年代末期储量动用情况240

三、未动用储量状况的分析241

(一)1978年对难开发和未动用储量的分析241

(二)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对未动用储量的分析241

第二节油气开发的静态分析243

一、2000年石油产量构成243

(一)石油产量的单位构成243

(二)石油产量的地区构成244

(三)石油产量的密度构成246

(四)石油产量中的特殊油类247

(一)天然气产量的单位构成248

二、2000年天然气的产量构成248

(二)天然气产量的地区构成249

第三节 石油开发的动态分析250

一、石油开发阶段划分和产量变化趋势250

(一)石油开发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250

(二)近年来石油产量变化趋势分析252

二、油田生产状况变化分析256

(一)石油的采出程度256

(二)油田的综合含水率259

(三)油田部分生产参数的变化262

(四)油田产量的生产井类型构成及其影响264

三、老油田和东部油区亟待实现产区接替269

(一)早期开发的主力油田多数已越过了生产高峰269

(二)实现产区的战略接替是石油生产的关键问题271

第四节天然气开发的动态分析272

一、天然气开发阶段划分和产量变化趋势272

(一)天然气开发阶段的划分272

(二)近年来天然气产量的变化趋势273

(一)气田的采出程度276

二、气田生产状况的变化276

(二)气层气产量的生产井类型构成279

(三)天然气生产中的自用和损耗280

第五节石油和天然气储产比281

一、储产比和稳产警戒储产比282

(一)储产比概念分析282

(二)关于储产比合理值和稳产警戒储产比的讨论283

(一)全国及大区的石油储产比284

二、石油储产比及变化分析284

(二)对开采油田按储产比的分类285

三、天然气储产比及变化分析286

(一)全国及大盆地天然气储产比286

(二)对开采气田和油气田按储产比的分类287

结语288

参考文献291

第一节 油气储量、产量及需求量预测常用方法分析295

第七章中国21世纪初期油气供需预测295

一、直接预测法296

(一)趋势分析法296

(二)生命模型拟合法297

(三)灰色系统方法300

(四)“储量-产量”双向平衡控制模型302

(五)随机模型303

(六)解析法304

(七)调查统计法305

二、间接预测法306

(一)能源(油气)消费弹性系数法306

(二)能耗指数法307

(三)能源构成法及其他方法307

第二节 油气储量预测分析308

一、石油探明储量预测分析308

(一)未来10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的年增量将维持较高水平308

(二)石油储量预测308

(一)中国天然气勘探处于储量快速增长的青年期314

二、天然气探明储量预测分析314

(二)天然气探明储量预测315

第三节油气产量预测分析321

一、石油产量预测分析321

(一)未来10年全国石油产量将走到十字路口上321

(二)石油产量预测322

(一)中国天然气生产明显滞后327

(二)天然气产量预测327

二、天然气产量预测分析327

第四节 油气需求预测分析333

一、石油需求预测分析333

(一)石油需求影响因素333

(二)中国石油消费(需求)预测中的问题334

(三)石油需求预测334

二、天然气需求预测分析341

(一)天然气需求影响因素341

(二)天然气需求预测342

(一)中国石油进出口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347

第五节油气进口预测分析347

一、中国石油进口预测347

(二)近中期石油供需缺口预测349

(三)石油进口的基本形式350

二、中国天然气进口预测351

(一)近中期天然气供需缺口预测351

(二)天然气进口的两种基本形式351

结语355

参考文献356

(一)油气资源的分类359

(二)美国地调所(USGS)资源量与我国资源量含义的差别359

第八章世界油气资源量分析359

一、油气资源分类与资源量359

第一节油气资源评价发展简况359

二、世界资源量测算简况360

(一)历次USGS世界资源量的测算360

(二)世界油气资源量评价的变化趋势362

(一)常规烃资源量的构成364

第二节世界油气资源量及其构成分析364

一、世界油气资源量(2000年)及其构成364

(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构成365

二、世界待发现油气资源量分析366

(一)待发现烃类资源量的类别构成366

(二)待发现烃类资源量的地区构成366

(三)待发现烃类资源量的国家和盆地构成369

结语381

参考文献383

第九章世界石油天然气储、产量分析387

第一节世界石油天然气储量及其变化387

一、石油储量及其变化387

(一)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及其分布387

(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变化388

(三)石油累计可采储量389

(一)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的分布391

二、天然气储量及其变化391

(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的变化392

(三)天然气累计可采储量393

第二节 世界石油天然气产量及其变化394

一、石油产量及其变化394

(一)石油产量及其分布394

(二)石油产量的变化395

二、天然气产量及其变化397

(一)天然气产量及其分布397

(二)天然气产量的变化397

三、世界石油天然气储产比及其变化398

(一)石油储产比及其变化398

(二)天然气储产比及其变化400

结语402

参考文献403

一、石油贸易407

(一)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的演变407

第一节 国际油气贸易407

第十章 国际油气贸易和市场分析407

(二)国际石油贸易流向426

(三)国际石油贸易特点430

二、国际天然气贸易432

(一)世界天然气的产量与销售量和加工量432

(二)国际天然气贸易量434

(三)天然气国际贸易市场的区域性439

(四)天然气与石油国际贸易的比较440

第二节世界油气供需和油价441

一、世界油气供需形势分析441

(一)20世纪油气供需形势的启示441

(二)价格变化对油气供需的影响443

(三)从近中期和长远两个角度对油气供需形势的不同估计444

二、世界油气价格分析446

(一)油价走势面面观446

(二)油价变化的3个阶段447

(三)国际油价的变化特点451

(四)天然气价格简析453

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456

一、消费市场的变化456

(一)节能和新能源的发展抑制了消费增长的势头456

(二)石油储备可增加供应安全和降低油价起伏457

(三)亚太地区消费增长最快459

二、石油输出国的变化459

(一)OPEC重新占有相对优势459

(二)非OPEC石油输出国的作用462

三、新格局的酝酿464

(一)资源国的私有化和开放464

(二)大并购带来的变化468

(三)国际金融对石油的影响增强475

(四)逐渐明朗的新格局478

结语481

参考文献483

一、计划经济模式在油气工业上的体现487

(一)专业分割的“块块”487

第一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油气发展战略487

第十一章中国油气发展战略的历史变化487

(二)中央管理下的“条条”488

(三)小社会和大会战490

二、基本封闭的石油工业发展模式491

(一)短暂的与国外联合股份公司491

(二)石油禁运与自力更生492

(三)石油的出口493

三、计划经济下油气发展战略的思维494

(一)对中国油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一分为二的认识不够495

(二)对中国油气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不足496

(三)在石油工业的战略构成上重开发轻勘探496

(四)在对油气的关系上重油轻气497

(五)在发展上重数量,没有严格的经济核算498

(六)分析形势思维取向的片面性498

(二)大包干政策的提出499

(一)80年代初期石油工业的严峻形势499

一、大包干所带来的变化499

第二节 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战略转变499

(三)大包干的成就和局限性500

二、油价改革501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价及其缺陷501

(二)油价的双轨制502

(三)与国际油价并轨504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506

三、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506

(二)专业公司的成立和重组507

(三)对外开放509

(四)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战略思想的转变511

结语514

参考文献515

第十二章 油气工业系统的战略构成519

第一节油气勘探的构成519

一、油气勘探阶段划分及构成519

(一)油气勘探的属性和特点519

(二)油气勘探的阶段划分523

二、油气勘探程序525

(一)勘探程序是油气勘探客观规律的反映525

(二)勘探程序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528

三、勘探构成中的战略问题530

(一)勘探是龙头530

(二)勘探在我国油气工业中实际地位的分析531

(三)加强勘探的战略对策544

(一)产能建设在油气系统工程中的地位549

一、油气田的产能建设549

第二节 油气开发的构成549

(二)产能建设的构成551

二、油气的生产构成552

(一)油气生产的产量构成552

(二)油气生产的投资和成本构成553

第三节油气工业的上下游一体化554

一、石油工业的上下游一体化554

(一)炼化的宏观构成555

(二)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构成556

(一)市场天然气的构成558

二、天然气工业的上下游一体化558

(二)管道和市场制约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560

三、油气工业下游的地位561

(一)上下游间相对地位的变化561

(二)上下游一体化的多模式562

结语562

参考文献564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567

(一)东西差异567

第十三章中国油气发展的区域战略567

第一节 区域发晨战略的提出567

(二)南北差异568

(三)因势利导,互助互动568

二、中国油气发展的区域差异569

(一)油气资源的区域差异569

一、从稳定东部到东部挖潜571

(一)“纯东部、硬稳定”和20世纪最后10年的现实571

第二节石油发展的区域战略571

(二)油气供应的区域差异571

(二)从大庆油田看东部老油区的发展趋势573

(三)东部挖潜的两点论574

二、西北油区的战略接替576

(一)战略接替指导思想的演变576

(二)战略接替现状和前景577

(一)海上石油的地位和近年来变化趋势590

三、海上石油产区的战略接替590

(二)以海域内的产区接替来参与全国石油产区的战略接替595

四、战略后备区的开拓和2005年产区接替展望598

(一)石油战略后备区的开拓598

(二)对2005年产区接替的展望600

第三节天然气发展的区域战略601

一、区域勘探开发战略601

(一)立足中部601

(二)发展西北608

(三)加强海上611

(四)东部挖潜613

(五)开拓后备接替区613

二、天然气工业基地和输气干线框架615

(一)“四大四中”的天然气工业基地615

(二)全国输气干线管网617

三、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区域战略的比较618

(一)石油天然气发展区域战略的相似点618

(二)石油天然气发展区域战略的不同619

结语620

参考文献622

第十四章油气发展的开放战略627

第一节请进来和走出去627

一、请进来627

(一)技术和管理的引进627

(二)国外资金的引进629

二、走出去631

(一)劳务输出631

(二)国际石油工程承包632

(三)合作或独资进行勘探开发和下游项目633

(四)参与世界石油市场运作634

第二节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635

一、油气进出口形势变化和预测635

(一)20世纪后期中国石油进出口形势的巨大变化635

(二)对中国油气进出口的预测637

二、积极应对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638

(一)消除误解,认清利弊638

(二)入世应对640

第三节 开放的多元化和战略重点641

一、多元化是开放的核心问题641

(一)利用石油资金的多元化641

(二)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形式的多元化642

(三)油气进口品种的多元化643

(四)进口地区(国家)的多元化645

二、在实践中形成战略重点648

(一)中东648

(二)前苏联651

(三)非洲655

(四)南美洲659

(五)中国的石油地缘经济政治664

结语668

参考文献670

一、20世纪末期的国际形势和油气市场675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675

第一节新安全观675

第十五章油气发展的安全战略675

(二)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677

二、新安全观和安全综合对策679

(一)新安全观的要素679

(二)综合国力论和安全综合对策680

三、石油安全681

(一)对石油安全认识上的差异681

(二)石油安全的综合对策683

第二节石油储备685

(一)石油储备的类型和作用686

一、石油储备的类型和要素686

(二)关于石油储备要素的讨论687

二、石油储备模式689

(一)国外石油储备模式689

(二)中国石油储备691

(三)天然气储备693

结语695

参考文献697

一、科学和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701

(一)科学和技术的作用701

第一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和油气工业发展的生命线701

第十六章油气科技发展战略701

(二)科技发展史的某些启示702

二、科技进步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705

(一)石油地质科学进展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05

(二)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706

(三)油气工业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使其特别重视科技707

(二)借鉴各学科成果,以高技术提升石油工业708

(一)做好石油地质的基础研究708

三、石油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708

(三)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配套技术体系709

(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石油科研体制710

(五)多渠道加强对石油科技的投入711

(六)以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713

第二节 深入进行勘探开发基础理论的研究714

一、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研究714

(一)对地质学新进展的吸收和应用714

(二)加强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研究715

(三)重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716

二、油气勘探学应有相应的发展718

(一)油气勘探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718

(二)从中外勘探实例分析中吸取经验教训719

三、深化油气发展战略研究719

(一)国内油气发展规划和预测719

(二)国际石油市场及世界油气资源的利用720

(一)二维地震、三维地震继续快速发展721

第三节 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研究将继续成为热点721

一、物探721

(二)非震物化探技术及其综合应用将有大的发展722

二、钻井和井下作业723

()钻井723

(二)测井724

(三)井下作业的配套技术724

三、提高采收率726

(一)油气开发战略对策726

(二)采油(气)工程研究728

结语730

参考文献732

第十七章中国油气资源战略与能源发展战略737

第一节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737

一、全方位的资源开拓737

(一)持续强化国内油气勘探737

(一)逐步完成油气的战略储备739

二、做好资源的储备和保护739

(二)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油气资源739

(二)油气资源的保护和替代740

三、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比较741

(一)大同小异,但天然气发展滞后741

(二)因地制宜,注意油气战略的差别742

第二节 对能源发展道路的讨论743

一、油气在能源构成中的地位743

(一)不同发展阶段中油气的地位743

(二)油气与能源及经济发展间的重要参数753

二、21世纪初、中期中国能源构成的预测760

(一)以生产构成为主体的预测760

(二)以消费构成为主体的预测764

三、从能源构成预测看能源战略的两条思路768

(一)在能源构成上应走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道路768

(二)走能源多元化发展的道路771

结语775

参考文献7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