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0037251.jpg)
- 《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978751440900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16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区(城市)-抗震-救灾-概况-绵阳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12
第一篇 灾情34
第一章 地质构造34
第一节 汶川特大地震简况34
一、汶川特大地震34
二、损失与伤亡34
三、地震成因35
四、余震频繁35
第二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35
一、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35
二、江油——灌县地表破裂带36
三、小鱼洞破裂带36
第三节 自然环境36
一、辖区基本情况37
二、区境内自然特点37
三、区境地质地貌37
第二章 地震灾害38
第一节 灾情概况38
一、受灾简况38
二、次生灾害39
三、灾害损失39
第二节 乡镇和街道灾情41
一、农村乡镇灾情42
二、城区街道灾情45
第三节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灾情46
一、人员伤亡46
二、直接经济损失46
三、间接经济损失47
第三章 房屋与财产损失48
第一节 房屋损毁48
一、房屋损毁调查统计48
二、房屋损毁情况分析48
三、公共服务设施损失概况49
四、居民住房损失概况49
第二节 财产损失51
一、基础设施51
二、工矿企业51
三、金融商贸52
四、农业生产52
五、市政环保52
六、社会事业52
第四章 基础设施灾情54
第一节 交通设施54
一、辖区交通简况54
二、损失勘察简况54
第二节 水利设施54
一、水利基础设施55
二、农村饮水工程60
三、堤防工程60
四、机电提灌设施60
五、水土保持设施60
第五章 农业和工业及商贸业灾情60
第一节 农业灾情60
一、种植业60
二、畜牧业62
三、渔业63
四、林业64
五、农村沼气65
第二节 工业灾情65
一、工业企业65
二、支柱产业65
三、规模企业66
四、项目建设66
第三节 商贸业灾情66
一、受灾简况66
二、主要受灾企业66
第六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67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67
一、区委机关67
二、人大和政协机关67
三、司法机关67
四、政府机关68
五、税务部门69
六、群团部门70
第二节 教育设施70
一、教育教学设施70
二、公办学校教育设施71
第三节 卫生和文化及社会福利设施71
一、医疗卫生设施71
二、文化设施72
三、社会福利设施72
第二篇 抢险救灾73
第一章 组织领导73
第一节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73
一、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73
二、区抗震救灾组织体系75
三、组织全方位抗震救灾75
第二节 区领导现场指挥抗震救灾记略78
一、区委78
二、区人大常委会83
三、区政府84
四、区政协91
五、法院和检察院93
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93
第三节 乡镇和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94
一、乡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94
二、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98
第二章 组织救灾99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组织救灾99
一、强化组织领导100
二、奋起抗灾自救100
三、开通生命绿色通道100
四、全力支援极重灾区100
五、有序应对次生灾害101
第二节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救灾101
一、紧急抢救被埋群众101
二、救助极重灾区群众101
三、加强辖区卫生防疫102
四、解决群众安置和生活困难102
第三节 乡镇和街道组织救灾102
一、乡镇组织救灾102
二、街道组织救灾107
第三节 区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救灾110
一、紧急集结救援极重灾区110
二、全面投入抗震救灾110
第四节 区公安和消防与司法部门救灾111
一、区公安分局112
二、涪城消防大队113
三、区法院114
四、区检察院114
五、区司法局115
第五节 交通部门组织救灾116
一、道路基本情况116
二、清查治理毁损道路116
三、调配抗震救灾车辆116
第六节 水利部门组织救灾117
一、排除水患险情117
二、组织并参与全区抗震救灾117
三、灾后重建和项目监管117
第七节 医疗防疫部门组织救灾118
一、成立抢险救灾机构118
二、临时医疗救助站118
三、民营帐篷医院119
四、全力拯救生命119
五、灾后卫生防疫120
第八节 其他区级单位组织救灾121
一、党群部门121
二、政府机关124
三、综合管理部门130
四、财税金融部门133
第九节 自发救援者137
一、民间救援队137
二、个体工商业者137
三、蔬菜种植大户138
四、城乡普通居民139
第十节 社会救援139
一、工商企业救援139
二、农村干部群众救援140
第十一节 志愿者救援141
一、南河体育中心志愿者工作站141
二、志愿者救援记略142
第三章 灾民临时安置点143
第一节 乡镇和街道临时安置点144
一、乡镇临时安置点144
二、街道临时安置点144
第二节 临时安置点管理145
一、安置点建设145
二、规范管理146
第四章 南河体育中心受灾群众临时接待站146
第一节 组织协调147
一、建立指挥中心147
二、制定医疗防疫预案147
三、整合安全保障力量147
第二节 接纳安置148
一、接纳受灾群众148
二、灾民寻亲访友查询148
三、场地日常建设与维护149
四、捐赠款物接收与供应149
五、真情服务受灾群众150
六、场内环境整治150
七、临时救助站宣传报道151
第三节 中共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南河体育中心(涪城)流入党员临时委员会151
一、建立健全临时党组织151
二、临时党组织运行机制152
三、临时党组织活动153
第四节 医疗防疫155
一、组织机构155
二、医疗保障156
三、卫生监督156
四、卫生防疫156
第五节 义工管理157
一、机构建设157
二、组织发动157
三、规范管理157
四、义工工作概况158
五、稳定队伍158
第六节 涪城爱心帐篷学校159
一、“爱心帐篷学校”小学部159
二、“爱心帐篷学校”初中部160
第七节 孤儿救助160
一、接收灾区学生(儿童)160
二、社会各界的关怀160
三、返校与返乡161
第五章 支援极重灾区161
第一节 抢险救援161
一、区人武部161
二、区公安分局162
三、区卫生系统163
第二节 赴北川及江油工作组(队)163
一、北川陈家坝乡帮扶工作组163
二、赴江油工作队166
第三节 禁止焚烧秸秆166
一、部署禁焚工作166
二、落实禁焚责任166
三、严格执法167
四、督察暗访167
五、消除隐患167
第六章 抢修基础设施和恢复生产168
第一节 抢修基础设施168
一、交通设施168
二、水利设施169
三、场镇生活设施170
第二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维修170
一、确定排查对象170
二、督查使用情况171
三、严控设备安全171
四、帮扶企业重建171
第三节 恢复生产171
一、帮助工业企业恢复生产172
二、调整农业结构172
三、动员商家开业保供应172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避险173
第一节 组织动员173
一、成立区撤离疏散指挥部173
二、制定预案173
三、宣传动员174
四、启动预案175
第二节 疏散撤离175
一、细化疏散撤离方案175
二、撤离安置点建设176
三、疏散撤离演练177
四、实施疏散撤离177
五、维护撤离秩序177
六、危险化学品与化学废物监控178
第三节 避险安置点178
一、安置概况178
二、街道乡镇安置点180
三、安置点督查184
第四节 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安置点185
一、有序撤离疏散185
二、抓好安置服务185
三、加强安置点的规范管理186
四、保障安置点后勤供给186
五、维护安置点秩序187
第五节 医卫保障187
一、医疗保障188
二、卫生监督188
三、卫生防疫188
第六节 险情解除190
一、解除橙色预警190
二、安全返家190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191
第一节 治理水利隐患191
一、水库排危除险191
二、加固堤防192
三、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192
第二节 拆除高危建筑195
一、法规与政策195
二、危房应急鉴定195
三、危房安全鉴定195
四、危房拆除196
第九章 维护稳定196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196
一、区公安分局196
二、区人武部198
三、涪城消防大队198
第二节 稳定市场秩序199
一、启动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预案199
二、打击价格违法199
三、食品安全监管200
四、规范城乡市场秩序200
第三篇 医疗防疫202
第一章 组织领导202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决策部署202
一、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202
二、建立医疗卫生分指挥部202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203
一、建立卫生系统指挥部203
二、调配药品和医药器械204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204
第一节 区内医疗卫生救援204
一、区直属医疗队救援204
二、民营医疗队救援205
三、心理卫生救援205
第二节 区外医疗卫生救援206
一、卫生部直属医疗队救援206
二、省外医疗卫生队救援207
三、省直属医疗队救援208
四、军队医疗队救援208
五、志愿者医疗卫生救援208
第三章 医疗救治209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209
一、区直属医疗队现场救治209
二、民营医院现场救治210
三、伤员转院救治210
第二节 区内医疗救治211
一、直属医疗机构救治211
二、乡镇卫生院救治216
三、医疗救治及转运治疗简况217
四、临时医疗机构救治218
五、中医药在救治中的作用219
第四章 卫生防疫219
第一节 卫生防疫与卫生监督219
一、卫生防疫219
二、卫生监督231
三、卫生监测233
四、堰塞湖避险卫生防疫234
五、卫生防疫效果评估235
第二节 环境卫生治理239
一、环境整治239
二、卫生管理241
第三节 健康教育242
一、成立心理服务协调小组242
二、开展心理危机干预243
三、康复治疗244
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244
五、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45
第四篇 赈灾246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246
第一节 组织发动247
一、有序发动赈灾247
二、群众生活救助250
三、献爱心倡议251
四、思想政治救助251
第二节 管理机构252
一、搭建财政支付平台252
二、组织捐赠活动253
三、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253
第二章 捐赠253
第一节 国际国内捐赠253
一、国际社会捐赠活动254
二、国内捐赠活动255
三、其他捐赠略记256
四、部分单位接收使用捐赠情况258
第二节 区内捐赠259
一、区民政局募捐简况259
二、人民团体捐助活动259
三、区属单位捐助活动261
四、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捐助活动263
五、捐款3000元以上单位与个人265
六、志愿者赈灾266
第三节 “特殊党费”267
一、千里之外缴纳“特殊党费”267
二、“特殊党费”的特别含义267
三、农村患癌党支部书记带头捐款268
四、入党积极分子急切捐款268
五、区缴纳1000元以上的党员名单268
第三章 救灾款物使用与监督269
第一节 款物使用270
一、非定向捐赠款物使用270
二、定向捐赠款物使用270
三、“特殊党费”使用271
第二节 款物监管271
一、救灾款物发放监管271
二、特殊党费使用管理277
三、活动板房使用监管278
四、援建项目监管279
第四章 灾区群众生活279
第一节 生活救助280
一、救助法规政策280
二、生活救助281
第二节 危房鉴定292
一、房屋受损情况292
二、房屋鉴定292
三、危房处置295
第三节 市场供应295
一、维护灾区市场秩序295
二、保障生活资料供应297
三、千方百计组织复市297
第四节 文化生活298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98
二、抢救汉代墓葬群298
三、成立区作家协会298
四、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299
五、广播影视活动300
六、民俗文化活动301
第五节 抚慰活动302
一、灾区社会事务302
二、灾区公益活动307
第六节 就业和社保312
一、法规政策312
二、社会保障312
三、劳动就业313
四、社会援助314
第五篇 灾后重建317
第一章 组织领导317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决策部署317
一、树立科学重建理念317
二、明确目标和投入机制317
三、完善组织领导机构318
第二节 灾后重建机构318
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318
二、落实灾后重建工作机制319
第二章 灾后重建法规和政策319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出台或执行的重建政策320
一、灾后重建法规政策320
二、灾后重建领导干部责任规定322
第二节 区级部门出台或执行的重建政策323
一、税收优惠扶持政策323
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323
三、就业援助及社会保险扶持政策324
四、工商行政管理扶持政策324
五、支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政策325
六、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325
七、城乡居民住房重建政策325
第三章 重建规划327
第一节 总体实施规划327
一、总体要求327
二、恢复重建任务329
第二节 城乡住房建设实施规划340
一、城乡住房重建基本原则340
二、城乡住房重建总体目标340
三、城镇住房恢复重建规划341
四、农村居民住房重建规划343
五、投资匡算344
六、组织保障345
第三节 城镇体系恢复重建实施规划345
一、规划背景345
二、村镇体系恢复重建调整346
三、村镇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348
第四节 农村建设实施规划349
一、规划范围和依据349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350
三、规划内容350
四、公共配套设施规划352
第五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规划353
一、教育设施353
二、文化体育设施353
三、卫生设施353
四、广播电视设施354
五、民政设施354
六、计生设施354
七、宗教设施354
八、政权设施354
第六节 基础设施重建实施规划355
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355
二、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355
三、概算投资及筹资方案357
四、保障措施358
第七节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实施规划358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358
二、规划内容360
三、保障措施364
第八节 防灾减灾实施规划365
一、地质灾害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影响365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366
三、生态环境恢复的实施方案367
四、地质灾害预防实施方案368
第九节 土地复垦与综合利用实施规划370
一、辖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371
二、规划目标与原则371
三、重建用地规模安排372
四、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372
五、土地整理复垦计划372
六、规划保障政策措施373
第十节 生态修复实施规划374
一、项目规划要点374
二、项目实施效果375
第四章 产业布局和调整377
第一节 农业378
一、种植产业378
二、畜牧产业379
三、林业产业380
四、渔业产业382
第二节 工业382
一、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383
二、石塘·商贸物流城384
三、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385
第三节 商贸业及市场服务体系387
一、成商(集团)绵阳有限公司387
二、绵阳市华蜀物资有限公司388
三、高水农产品批发市场388
四、绵阳龙门农产品物流园区389
五、杨家镇农贸市场389
六、绵阳市消费品配送中心390
七、发展乡村旅游文化391
第五章 城乡居民住房建设392
第一节 过渡房建设392
一、帐篷安置392
二、板房安置392
三、简易过渡房安置393
第二节 永久性农房建设393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393
二、建立农房建设台账394
三、统一建筑风格394
四、强化主体意识394
五、保持建材价格平稳395
六、拓宽筹资渠道396
七、注重质量安全396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建设396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397
二、调动各方参与重建397
三、以点带面推进重建397
四、强化安全管理397
五、协调各方推动重建398
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98
第一节 教育398
一、幼儿教育398
二、义务教育401
三、高中教育427
四、职业教育428
五、其他教育428
第二节 医疗卫生429
一、城区医院429
二、乡镇卫生院430
三、计生机构435
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35
第三节 文化体育436
一、公共文化设施436
二、广播电视设施437
三、区档案馆438
四、体育设施438
第四节 文物与宗教设施438
一、绵阳南塔整修复原438
二、区文物保护管理所438
三、宗教设施438
第五节 社会福利设施439
一、福利(敬老)院439
二、区残疾人康复中心440
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440
四、村级综合服务设施440
第六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441
一、区就业服务管理中心441
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441
第七节 政权设施442
一、党政机关442
二、政法机关445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452
第一节 交通452
一、重要基础设施项目453
二、项目建设简况453
第二节 水利454
一、防洪减灾设施454
二、农田水利设施456
第三节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援重建457
一、城镇基础设施重建457
二、水利基础设施重建457
三、农村公路重建459
四、农村能源建设459
第八章 防灾减灾459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459
一、监测预警工程459
二、搬迁安置工程459
三、管理系统460
四、群测群防工作措施460
第二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461
一、应急体系建设概况461
二、应急信息报送制度461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461
四、宣传培训及演练462
第九章 实施保障462
第一节 资金筹集及监督与审计462
一、资金筹集462
二、资金监督463
三、资金审计464
第二节 规划调整465
一、城乡住房465
二、城镇体系465
三、农村建设465
四、公共服务设施466
五、基础设施466
六、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466
七、市场服务体系466
八、防灾减灾466
九、生态修复466
十、土地整理复垦467
第三节 监督检查467
一、整合监督管理力量467
二、资金物资和项目监管468
三、严查重处违纪违规案件470
四、监督检查工作成效471
五、重建项目资产移交接收管理471
第六篇 先进集体和人物473
第一章 先进单位473
第一节 先进单位名录473
一、全国先进单位473
二、四川省先进单位474
三、绵阳市先进单位475
第二节 抗震救灾模范集体选介477
一、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477
第二章 先进人物478
第一节 先进个人名录478
一、全国先进个人478
二、四川省先进个人479
三、绵阳市先进个人482
四、涪城区先进个人489
第二节 抗震救灾模范(个人)选介492
一、谭春蓉492
二、邓先义493
附录495
一、文件选编495
附1-1: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抗震救灾期间正常价格秩序的紧急通告495
附1-2: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执行绵阳市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期间对部分药品医疗器械和建筑材料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通告496
附1-3: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办公室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5·12”地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497
附1-4: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办公室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唐家山堰塞湖涪城撤离疏散指挥部成员及职责分工的通知498
二、媒体报道选编498
附2-1:抗震棚边党旗红498
附2-2:“灾难终将过去 友爱精神永存”——温家宝看望绵阳转移群众纪实500
附2-3:涪城救助点建立流动受灾党员临时党委502
附2-4:四川绵阳:“救助点”建起临时党委 带领灾民共渡难关502
附2-5:“帐篷社区”广播:党员请来登记503
附2-6:涪城:落实应急措施维护正常秩序505
附2-7:涪城区千方百计保证灾民吃上热饭菜505
附2-8:涪城对54座水库进行“体检”506
附2-9:“特殊党费”支援灾区507
附2-10:南河体育中心:10650名受灾群众全部返乡507
附2-11:尊重民意统一规划 访绵阳市中脊村永久安置点508
三、应对特大地震常识509
附3-1:权威详解汶川特大地震509
附3-2:民众应对地震紧急措施511
附3-3: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知识512
编后记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