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微生物实验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微生物实验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4304977.jpg)
- 日本土壤微生物研究会编;叶维青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13031·2442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682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微生物实验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土壤和微生物的处理方法1
1.1 土样的采集和制备&香川尚德1
1.1.1 土样的采集和制备过程1
1.1.2 土壤剖面的调查2
1.1.3 土样的采集4
1.1.4 土样的制备和保存8
1.1.4.1 毛样的制备9
1.1.4.2 分析样品的制备9
1.1.4.3 土样的保存10
1.2 微生物的处理方法&仁王以智夫10
1.2.1 微生物实验的特点10
1.2.2 实验室11
1.2.2.1 一般实验室11
1.2.2.2 无菌室12
1.2.3 常用的器皿13
1.2.4 灭菌14
1.2.4.1 高压灭菌15
1.2.4.2 间歇灭菌16
1.2.4.3 干热灭菌17
1.2.4.4 火焰灭菌18
1.2.4.5 化学灭菌18
1.2.4.6 射线灭菌19
1.2.4.7 过滤除菌19
1.2.5 培养基的制备21
1.2.5.1 市售培养基21
1.2.5.2 实验室制备的培养基21
1.2.5.3 棉塞22
1.2.5.4 斜面培养基和柱状培养基23
1.2.6 微生物的培养24
1.2.6.1 微生物的移植24
1.2.6.2 静置培养25
1.2.6.3 振荡培养25
1.2.6.4 通气培养26
1.2.7 镜检26
1.2.8 微生物实验的清理及器皿的洗涤27
1.2.8.1 微生物实验中的废弃物27
1.2.8.2 器皿的洗涤和保管28
引用文献28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的计数法30
2.1 序言&近藤熙、加藤邦彦30
2.2 活菌数的测定&近藤熙、加藤邦彦30
2.2.1 稀释平板法30
2.2.1.1 器皿和试剂31
2.2.1.2 操作32
2.2.1.3 活菌数的计算33
2.2.2 最或然数法35
2.2.2.1 器皿和试剂35
2.2.2.2 操作35
2.2.2.3 活菌数的计算36
2.2.3 注意事项37
2.3 微生物总数的测定&松口龙彦40
2.3.1 Rossi-Cholodny埋片法40
2.3.1.1 操作40
2.3.1.2 微生物相对密度的计算41
2.3.2 Thornton-Gray的比率法(ratio法)41
2.3.2.1 操作42
2.3.2.2 微生物总数的计算43
2.3.3 Jones-Mollison法43
2.3.3.1 操作43
2.3.3.2 微生物总数的计算44
2.4 萤光抗体法&菊本敏夫46
2.4.1 萤光抗体制备的程序46
2.4.1.1 免疫原与免疫46
2.4.1.2 γ-球蛋白的制备47
2.4.1.3 萤光色素的标记49
2.4.1.4 未结合色素的清除49
2.4.1.5 萤光抗体的精制50
2.4.1.6 萤光抗体的保存51
2.4.2 萤光抗体染色的程序51
2.4.2.1 标本的制作51
2.4.2.2 标本的固定(预处理)52
2.4.2.3 萤光抗体染色52
2.4.3 萤光显微镜的观察53
2.5 土壤切片法54
2.5.1 土样的采集55
2.5.2 染色、洗涤和干操55
2.5.3 树脂固定56
2.5.4 土壤薄片和镜检载玻片的制备57
2.5.5 土壤薄片和镜检58
引用文献60
第三章 土壤细菌实验法62
3.1 序言&佐藤匡62
3.2 好气性细菌的计数和分离&牛越淳夫)63
3.2.1 好气性细菌的测数63
3.2.1.1 好气性细菌的计数64
3.2.1.2 耐结晶紫细菌的测数64
3.2.1.3 土壤中芽孢数的测定65
3.2.2 细菌的分离和保存65
3.2.2.1 细菌的纯化分离法65
3.2.2.2 菌株的保存66
3.2.3 细菌的分类69
3.2.3.1 Bergey细菌鉴定手册概要79
3.2.3.2 土壤中常见细菌属的主要分类学特性及其检定方法79
3.3 厌气性细菌的计数和分离&武田洁92
3.3.1 培养基的制备92
3.3.2 厌气培养法和活菌的计数93
3.3.2.1 滚管法(roll tube)94
3.3.2.2 Rosenthal法96
3.3.2.3 改良Rosenthal法98
3.3.2.4 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法99
3.3.2.5 Weinberg管法100
3.3.2.6 钢丝棉法101
3.3.2.7 厌气罐法102
3.3.3 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的计数104
3.3.4 厌气性细菌的分离和保存105
3.3.4.1 厌气性细菌的分离和纯化105
3.3.4.2 厌气性细菌的保存106
3.3.5 厌气细菌的鉴定107
3.3.5.1 厌气性细菌的性状检查法112
引用文献117
第四章 土壤放线菌实验法&兰道生120
4.1 序言120
4.2 活菌数的测定121
4.2.1 器皿和试剂121
4.2.2 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方法121
4.2.3 平板上放线菌的鉴别法122
4.3 放线菌的分离与保藏123
4.4 放线菌的鉴定123
4.4.1 链霉菌的分类法125
4.4.1.1 形态观察127
4.4.1.2 放线菌颜色的观察129
4.4.1.3 放线菌的生理试验129
4.4.2 链霉菌以外的放线菌的鉴定132
4.5 抗生素生产性能132
4.5.1 抗生素生产性能的测定法132
4.5.2 抗生素效价的测定133
引用文献133
第五章 土壤真菌实验法&生越明135
5.1 序言135
5.2 真菌的研究方法136
5.2.1 移植136
5.2.2 单孢分离法136
5.2.3 单菌丝分离法137
5.2.4 细菌汰除法138
5.2.5 真菌的培养139
5.2.6 真菌培养基139
5.3 土壤真菌分离法140
5.3.1 稀释平板法141
5.3.1.1 器具141
5.3.1.2 培养基142
5.3.1.3 操作142
5.3.2 土壤淋洗法142
5.3.2.1 器具(装置)142
5.3.2.2 培养基143
5.3.2.3 操作(淋洗)143
5.3.3 孢子悬浮法144
5.3.3.1 器具与试剂144
5.3.3.2 操作144
5.3.4 土壤平板法145
5.3.4.1 培养基145
5.3.4.2 操作145
5.3.5 钟形撒粉器法145
5.3.5.1 器皿145
5.3.5.2 培养基145
5.3.5.3 操作145
5.3.6 平板插入筛选法147
5.3.6.1 器皿147
5.3.6.2 培养基147
5.3.6.3 操作147
5.3.7 插入管法148
5.3.7 变法148
5.3.7.1 器皿148
5.3.7.2 培养基148
5.3.7.3 操作149
5.3.8 菌丝分离法149
5.3.8.1 培养基149
5.3.8.2 操作149
5.3.9 植物残渣法150
5.3.9.1 器皿和试剂150
5.3.9.2 培养基151
5.3.9.3 操作151
5.3.10 捕捉法151
5.3.10.1 材料151
5.3.10.2 培养基152
5.3.10.3 操作152
5.4 土壤中真菌的观察法152
5.4.1 直接镜检法152
5.4.1.1 器皿和试剂152
5.4.1.2 操作153
5.4.2 埋片法153
5.4.2 变法154
5.4.2.1 器皿与试剂154
5.4.2.2 操作154
5.4.3 土壤悬浮液涂抹法154
5.4.3.1 器皿与试剂154
5.4.3.2 培养基154
5.4.3.3 操作155
5.4.4 繁殖体测定法155
5.4.4.1 器皿与试剂155
5.4.4.2 培养基155
5.4.4.3 操作155
5.4.5 土壤切片制法156
5.4.5.1 器皿与试剂156
5.4.5.2 操作156
5.5 真菌保藏法157
5.5.1 菌种保藏的注意事项157
5.5.2 菌种保藏用培养基158
5.5.3 传代培养保藏法158
5.5.4 液体石蜡覆盖法159
5.5.5 双重橡皮栓法159
5.5.6 砂管保藏法160
5.5.7 土壤保藏法160
5.5.8 冷冻干燥保藏法161
5.6 真菌的鉴定162
5.6.1 土壤真菌的分类162
5.6.2 土壤真菌的鉴定164
5.6.3 土壤真菌目的检索表164
引用文献167
第六章 土壤藻类实验法&秋山优170
6.1 序言170
6.2 土壤藻类的采集和培养171
6.2.1 采集法171
6.2.2 分离和培养方法172
6.2.2.1 混合培养(粗培养)172
6.2.2.2 单藻培养和纯培养174
6.2.3 培养条件176
6.2.4 分离藻类的保藏176
6.3 土壤藻类数量的测定177
6.4 土壤藻类的鉴定179
6.4.1 土壤藻类的观察法179
6.4.2 土壤藻类的检索185
引用文献193
第七章 土壤原生动物实验法&栗原康196
7.1 序言196
7.2 分离和培养199
7.1.1 细菌捕食性原生动物的检定和培养199
7.2.1.1 Singh法199
7.2.1.2 利用细菌悬液的培养法199
7.2.2 腐生性原生动物的检定和培养200
7.2.3 分离培养200
7.3 计数法200
7.3.1 用玻璃环计数201
7.3.2 活动体和孢囊的计数201
7.3.3 直接镜检法计数202
7.3.3.1 普通染色法计数202
7.3.3.2 改良革兰氏染色计数法203
7.4 原生动物的分类204
7.4.1 土壤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205
7.4.2 主要土壤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206
引用文献210
第八章 线虫实验法&一户稔、三井康212
8.1 序言212
8.2 样品的采集和线虫的分离213
8.2.1 植物、土壤样品采集方法213
8.2.2 土壤线虫(不包括孢囊)分离法215
8.2.2.1 筛分法215
8.2.2.2 Baermann法216
8.2.2.3 Christie-Perry法217
8.2.2.4 离心浮选法218
8.2.2.5 特制洗选器分离法219
8.2.3 土壤中孢囊的分离法221
8.2.4 植物组织中的线虫分离法222
8.2.4.1 组织解剖分离法222
8.2.4.2 Baermann分离法222
8.2.4.3 组织捣碎器筛分法223
8.2.4.4 加热逸出法223
8.2.4.5 组织染色分离法224
8.2.5 孵化幼虫大量采集法225
8.3 线虫的处理和保藏226
8.3.1 线虫个体的处理方法226
8.3.2 加热杀死线虫227
8.3.3 线虫的固定228
8.3.4 线虫的保藏法229
8.3.4.1 管瓶保藏和植物标本保藏法229
8.3.4.2 显微镜标本的制法230
8.3.5 线虫群体的增殖法232
8.4 线虫的鉴定233
8.4.1 线虫目或总科之前的分类233
8.4.2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和鉴定237
8.4.3 重要寄生线虫的简易鉴别法241
8.4.4 日本主要的植物寄生线虫243
8.4.5 委托鉴定时的注意事项246
8.5 线虫密度的调查247
8.5.1 线虫个体的计数247
8.5.2 土壤线虫密度的调查248
8.5.2.1 抽样测定法248
8.5.2.2 指示植物测定法249
8.5.2.3 孢囊线虫密度的调查249
8.5.3 植物线虫寄生量的调查250
8.5.3.1 根瘤线虫寄生量的调查250
8.5.3.2 根腐线虫寄生量的调查252
8.5.3.3 孢囊线虫寄生量的调查253
8.5.3.4 柑桔根线虫寄生量的调查254
8.6 线虫的培养254
8.6.1 用细菌培养线虫255
8.6.2 用真菌培养线虫255
8.6.3 用愈伤组织培养线虫256
8.6.3.1 种子消毒257
8.6.3.2 愈伤组织培养基257
8.6.3.3 虫体灭菌257
8.6.3.4 虫体的洗涤259
8.6.3.5 线虫的接种260
8.7 食线虫菌的分离与保藏260
8.7.1 食线虫菌的捕食行动260
8.7.2 菌的分离法260
8.7.3 食线虫菌的分离操作263
8.7.4 分离培养基264
8.7.5 食线虫菌的培养和保藏264
引用文献264
第九章 富集培养&佐藤匡267
9.1 序言267
9.2 瓶培养法-液体富集培养法268
9.2.1 好气培养法268
9.2.1.1 器皿和试剂268
9.2.1.2 操作269
9.2.2 厌气培养法269
9.2.2.1 器皿和试剂269
9.2.2.2 操作272
9.2.3 注意点和补充273
9.3 土壤环流法274
9.3.1 装置的组装和作用原理276
9.3.1.1 Lees和Quastel的土壤环流装置276
9.3.1.2 Audus的土壤环流装置277
9.3.1.3 Collins等人的土壤环流装置279
9.3.1.4 土壤环流的通气装置280
9.3.2 操作282
9.3.2.1 土样的调制和土柱(column)的制备282
9.3.2.2 环流液的循环283
9.3.2.3 环流土壤和环流液的采集284
9.3.3 注意点和补充285
9.4 连续流动培养法286
9.4.1 装置287
9.4.1.1 Macǔra的土壤连续流动培养装置287
9.4.1.2 佐藤等人的土壤连续流动培养装置288
9.4.2 操作289
9.4.2.1 土样的调制和土柱的制备289
9.4.2.2 样品的采集289
9.4.3 实验举例289
引用文献292
第十章 参与无机元素循环的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294
10.1 序言&西尾道德294
10.2 硝化细菌的计数和分离&西尾道德295
10.2.1 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细菌)的计数297
10.2.1.1 器皿和试剂297
10.2.1.2 操作297
10.2.2 亚硝酸氧化细菌(硝酸细菌)的计数298
10.2.2.1 器皿和试剂298
10.2.2.2 操作298
10.2.3 硝化细菌的分离299
10.2.3.1 器皿和试剂299
10.2.3.2 操作299
10.2.4 有机营养硝化细菌的分离300
10.2.4.1 器皿和试剂300
10.2.4.2 操作300
10.2.5 注意点301
10.3 脱氮菌和硝酸还原菌的计数和分离&西尾道德302
10.3.1 脱氮菌和硝酸还原菌的计数303
10.3.1.1 用硝酸盐肉膏培养基的方法303
10.3.1.2 用Giltay培养基的方法304
10.3.2 脱氮细菌的分离305
10.3.3 注意点306
10.4 需氧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的计数和分离&小林达治306
10.4.1 需氧自生固氮菌的计数306
10.4.1.1 器皿和试剂306
10.4.1.2 操作307
10.4.2 需氧自生固氮菌的分离307
10.5 固氮梭菌(clostridium)的计数和分离&小林达治314
10.5.1 固氮梭菌的计数314
10.5.2 固氮梭菌的分离314
10.5.3 巴氏芽胞梭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的鉴定315
10.6 光合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小林达治316
10.6.1 光合细菌的分离319
10.6.2 红色非硫细菌科(Athiorhodaceae)的分离和鉴定举例322
10.7 固氮蓝藻的计数和分离&小林达治323
10.7.1 蓝藻的培养液324
10.7.2 蓝藻的计数324
10.7.3 蓝藻的分离325
10.7.4 蓝藻的形态特征325
10.8 豆科植物的根瘤和根瘤菌&丰田广三329
10.8.1 研究的历史和根瘤菌的特性329
10.8.2 互接种族332
10.8.3 有效根瘤和无效根瘤335
10.8.3.1 有效根瘤和根瘤菌336
10.8.3.2 无效根瘤和根瘤菌337
10.8.4 根瘤菌的分离、验证和鉴定338
10.8.4.1 根瘤菌分离的原理338
10.8.4.2 根瘤的搜集方法340
10.8.4.3 无菌接种栽培法340
10.8.4.4 从根瘤的分离根瘤菌346
1O.8.4.5 根瘤菌的验证和鉴定350
10.9 非豆科植物的根瘤和根瘤内生菌(主要是放线菌)的分离方法&植村诚次)351
10.9.1 非豆科根瘤植物的种类和根瘤351
10.9.1.1 赤杨型的根瘤354
10.9.1.2 苏铁型的根瘤355
10.9.1.3 罗汉松型的根瘤355
10.9.2 非豆科根瘤菌(内生菌)的分离方法357
10.9.2.1 利用根瘤中心柱的方法358
10.9.2.2 利用表面灭菌的方法361
10.9.2.3 利用湿室处理的方法362
10.9.3 接种试验的方法362
10.9.3.1 种子的灭菌及接种用无菌幼苗的培养法362
10.9.3.2 分离内生菌的接种方法365
10.10 硫酸还原菌的计数和分离&古坂澄石365
10.10.1 硫酸还原细菌的计数368
10.10.1.1 样品的采集和调制368
10.10.1.2 稀释液的制备368
10.10.1.3 培养条件369
10.10.1.4 稀释平板法370
10.10.1.5 文氏(Weinberg)试管法371
10.10.1.6 稀释频度法372
10.10.2 硫酸还原菌的分离372
10.10.3 硫酸还原活性的测定373
10.11 硫细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374
10.12 铁代谢菌的分离&加村崇雄376
10.12.1 铁氧化细菌377
10.12.1.1 铁氧化细菌的分离377
10.12.2 铁还原细菌378
10.12.2.1 铁还原细菌的分离378
10.12.2.2 分离的细菌铁还原活性的测定379
10.12.2.3 铁还原细菌的计数379
10.13 锰代谢菌的分离&加村崇雄380
10.13.1 锰氧化菌380
10.13.1.1 锰氧化菌的分离380
10.13.1.2 锰氧化菌的计数(本村的方法)381
10.13.2 锰还原菌381
10.13.2.1 锰还原菌的分离381
10.13.2.2 分离菌的锰还原性能的测定382
10.13.2.3 锰还原菌的计数383
引用文献383
第十一章 含碳化合物代谢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388
11.1 序言&仁王以智夫388
11.2 纤维素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斋藤纪389
11.2.1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计数和分离389
11.2.1.1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计数389
11.2.1.2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390
11.2.2 嫌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计数和分离390
11.2.3 纤维素分解真菌的计数和分离391
11.2.4 纤维素分解性能的测定391
11.3 木质素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斋藤纪393
11.3.1 稀释平板法和伞菌类393
11.3.2 从子实体分离伞菌的方法和计数393
11.3.3 从菌丝或菌锁分离伞菌394
11.3.4 分离菌分解木质素性能的检定法394
11.3.5 关于参与分解木质素的酶395
11.4 几丁质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驹田旦396
11.4.1 胶态几丁质的制备396
11.4.2 培养基的制备398
11.4.3 培养和计数398
11.5 甲烷代谢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398
11.5.1 产甲烷菌398
11.5.1.1 产甲烷菌的分布398
11.5.1.2 甲烷产生的机制399
11.5.1.3 产甲烷菌的培养和分离399
11.5.2 甲烷氧化菌400
11.5.2.1 甲烷氧化菌的分布400
11.5.2.2 甲烷氧化菌的培养和分离400
11.6 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401
11.6.1 分解菌的计数法401
11.6.1.1 培养基的制备401
11.6.1.2 培养和计数402
11.6.2 微生物分解的辨别403
11.6.3 工厂废水的生物处理404
11.6.3.1 活性污泥的调制与驯化404
11.6.3.2 活性污泥法和污水处理405
11.7 表面活性剂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406
11.7.1 表面活性剂的测定和分解试验406
11.7.2 表面活性剂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406
引用文献407
第十二章 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测定409
12.1 序言&香川尚德409
12.2 土壤呼吸&田边市郎409
12.2.1 CO2的产生410
12.2.1.1 田间测定法411
12.2.1.2 室内实验法413
12.2.2 O2吸收量的测定418
12.2.2.1 原理418
12.2.2.2 操作方法419
12.2.2.3 计算方法420
12.2.2.4 分析举例421
12.2.2.5 注意事项422
12.3 氨化作用&甲斐秀昭422
12.3.1 氨化作用的制约因素423
12.3.2 氨化作用的测定方法424
12.3.2.1 旱田氨化作用的测定方法424
12.3.2.2 淹水状态下氨化作用的测定方法426
12.3.3 土壤有效氮定量法428
12.3.3.1 风干土氨生成量429
12.3.3.2 干土效应430
12.3.3.3 地温上升效应431
12.4 硝化作用&甲斐秀昭434
12.4.1 硝化作用与环境因子434
12.4.2 硝化作用的测定方法436
12.4.2.1 瓶培养法438
12.4.2.2 淋洗培养法440
12.4.2.3 环流法442
12.4.2.4 其它方法444
12.5 固氮作用445
12.5.1 应用15N测定固氮量&小林达治445
12.5.1.1 样品的制备446
12.5.1.2 氮气的发生方法449
12.5.1.3 15N的测定451
12.5.2 乙炔还原法&吉田富男453
12.5.2.1 样品的采集和调制454
12.5.2.2 气相条件455
12.5.2.3 培养条件456
12.5.2.4 分析气体的采集457
12.5.2.5 气相色谱法的条件457
12.5.2.6 乙烯的定量459
12.5.2.7 固氮量的换算460
12.6 脱氮作用461
12.6.1 应用15N测定脱氮作用&小林达治461
12.6.2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脱氮作用&兰道生463
12.6.2.1 田间条件下气体的采集463
12.6.2.2 瓶培养实验464
12.6.2.3 气相色谱的测定条件465
12.6.2.4 注意点467
12.7 淹水条件下的有机酸代谢468
12.7.1 淹水土壤中有机酸的分离&山根一郎468
12.7.1.1 加水振荡浸提法468
12.7.1.2 加水分次浸提法468
12.7.1.3 硫酸浸提法469
12.7.2 乙醚浸提法&山根一郎469
12.7.3 浓缩&山根一郎469
12.7.4 分析方法(柱层析法)&山根一郎470
12.7.4.1 改良Wiseman-Irvin法470
12.7.4.2 Wiseman-Irvin法的特点470
12.7.4.3 装置471
12.7.4.4 材料和试剂471
12.7.4.5 操作方法474
12.7.5 有机酸(低级)总量的定量&山根一郎475
12.7.5.1 试剂475
12.7.5.2 定量方法476
12.7.5.3 讨论477
12.7.6 有机酸的气相色谱法定量&武田洁477
12.7.6.1 淹水土壤中有机酸的浸提477
12.7.6.2 挥发性脂肪酸的定量477
12.7.6.3 非挥发性酸的定量478
12.8 淹水条件下的气体代谢479
12.8.1 气体的性质&山根一郎479
12.8.2 气体采集方法&山根一郎482
12.8.2.1 从田间土壤采集气体482
12.8.2.2 在注射筒中生成气体484
12.8.3 土壤内CO2以外气体的驱出法&山根一郎485
12.8.3.1 检容法485
12.8.3.2 检压法485
12.8.4 土壤中CO2的驱出和定量&山根一郎486
12.8.5 气体定量的简易方法&山根一郎486
12.8.6 气体分析原理&山根一郎487
12.8.7 气体分析法&山根一郎488
12.8.7.1 检容法488
12.8.7.2 检压法488
12.8.8 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白井乔二489
12.8.8.1 气体的采集和导入490
12.8.8.2 层析柱的准备491
12.8.8.3 分析操作493
12.8.8.4 定性和定量495
12.9 淹水条件下的硫酸还原作用&山根一郎496
12.9.1 SO4-S的定量496
12.9.1.1 土壤中SO4-S的抽提496
12.9.1.2 SO4-S的定量原理496
12.9.1.3 试剂496
12.9.1.4 操作497
12.9.2 游离H2S和硫化物态硫的定量497
12.9.2.1 硫化物态硫的H2S的驱出498
12.9.2.2 游离态H2S的定量方法500
12.9.2.3 H2S的分析法501
12.10 铁的代谢&加村崇雄502
12.10.1 淹水土壤中二价铁的定量502
12.10.1.1 Fe2+的浸提法503
12.10.1.2 Fe2+的定量方法503
12.10.2 环流土壤中铁氧化活性的测定504
12.11 锰的代谢&加村崇雄505
12.11.1 土壤中二价锰的定量法505
12.11.1.1 Mn2+的浸提法505
12.11.1.2 锰的比色定量法506
12.11.2 环流土壤中锰代谢活性的测定506
12.12 土壤酶活性&早野恒一507
12.12.1 脱氢酶活性测定法510
12.12.1.1 原理510
12.12.1.2 试剂511
12.12.1.3 测定操作511
12.12.2 β-葡糖苷酶活性测定法512
12.12.2.1 原理512
12.12.2.2 试剂512
12.12.2.3 测定操作513
12.12.3 蔗糖酶活性测定法513
12.12.3.1 原理513
12.12.3.2 试剂514
12.12.3.3 测定操作515
12.12.4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法515
12.12.4.1 原理515
12.12.4.2 试剂516
12.12.4.3 测定操作516
12.12.5 蛋白酶活性测定法517
12.12.5.1 原理517
12.12.5.2 试剂517
12.12.5.3 测定操作518
12.12.6 脲酶活性测定法519
12.12.6.1 原理519
12.12.6.2 试剂519
12.12.6.3 测定操作520
12.12.7 磷酸酶活性测定法520
12.12.7.1 原理520
12.12.7.2 试剂521
12.12.7.3 测定操作522
引用文献522
第十三章 根瘤菌的利用和固氮力529
13.1 序言&丰田广三529
11.2 用根瘤菌接种豆科植物&丰田广三529
13.2.1 根瘤菌接种的目的529
13.2.2 根瘤菌的接种和接种方法530
13.2.2.1 优良菌株的选种530
13.2.2.2 根瘤菌的利用现状533
13.2.2.3 田间的人工接种法534
13.2.2.4 人工接种需注意的事项535
13.2.3 根瘤菌的接种效果536
13.2.4 根瘤菌的保藏541
13.3 豆科植物根瘤的固氮力测定&吉田富男543
13.3.1 样品的制备544
13.3.1.1 豆科作物植株544
13.3.1.2 着生根瘤的根544
13.3.1.3 根瘤的摘除545
13.3.1.4 作物根际546
13.3.2 固氮力的测定547
13.3.2.1 凯氏定氮法547
13.3.2.2 15N同位素法548
13.3.2.3 乙炔还原法552
引用文献554
第十四章 高等植物和根际微生物&松口龙彦557
14.1 序言557
14.2 根际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557
14.2.1 根际土壤的采集法557
14.2.1.1 空气中振荡的方法558
14.2.1.2 在水中分离的方法558
14.2.1.3 采集的根际土壤量的测定559
14.2.1.4 Papavizas Davey的方法560
14.2.2 根际土壤中活菌的计数和分离561
14.2.2.1 稀释平板法561
14.2.2.2 根据营养要求所作的根际微生物的分类562
14.2.2.3 土壤平板法564
14.2.2.4 根际土壤的真菌菌丝的分离法565
14.2.3 根际土壤中总菌数的测定565
14.2.3.1 Jones-mollison法566
14.2.3.2 埋片法566
14.2.3.3 印片法566
14.2.3.4 小型根箱法567
14.3 根表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568
14.3.1 稀释平板法568
14.3.2 根表的丝状真菌的计数和分离569
14.4 根内部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571
14.4.1 稀释平板法571
14.4.1.1 根内样品的制备571
14.4.1.2 平板法计数和分离571
14.4.2 根解剖法572
14.4.3 根磨碎法572
14.5 高等植物的无菌栽培573
14.5.1 供试植物种子的灭菌573
14.5.2 幼苗的无菌水培574
14.5.2.1 奥田等人的方法574
14.5.2.2 Barber的方法575
14.5.2.3 Timonin的方法577
14.5.3 幼苗的无菌砂培579
14.5.3.1 Rempe等人的方法579
14.5.3.2 Kathrein的方法579
14.5.3.3 砂培用固体培养基的粒径组成、植物培养液组成和栽培条件的考察581
14.6 向植物接种分离菌株584
14.6.1 接种菌的制备584
14.6.1.1 预培养584
14.6.1.2 接种菌悬液的制备585
14.6.2 接种585
14.6.2.1 向无菌栽培植物接种585
14.6.2.2 向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接种586
14.6.2.3 向未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接种586
14.7 人工根际土壤的制备法587
14.7.1 火棉胶膜袋法587
14.7.1.1 方法587
14.7.1.2 火棉胶膜袋的制备方法587
14.7.1.3 装置的组装和火棉胶膜透水速度的测定588
14.7.2 灭菌砂法589
14.7.2.1 根分泌液的制备589
14.7.2.2 人工根际土壤的制备589
引用文献590
第十五章 高等植物的菌根&小川真592
15.1 序言592
15.2 菌根的种类和菌根植物593
15.2.1 外生菌根594
15.2.1.1 观察法596
15.2.2 内外生菌根及拟菌根597
15.2.3 内生菌根597
15.3 菌根菌和它的性状599
15.3.1 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599
15.3.1.1 分离培养法602
15.3.2 形成内生菌根的真菌603
15.3.2.1 分离培养法604
15.4 菌根的形成及其功能605
15.4.1 菌根的形成605
15.4.2 菌和寄主的生理关系607
15.4.3 菌根的应用608
15.5 结语609
引用文献611
第十六章 农药和土壤微生物&服部勉、田中博614
16.1 序言614
16.2 微生物的生长与农药614
16.3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617
16.4 农药分解微生物的富集培养618
16.5 农药分解微生物的分离620
16.6 使用农药进行微生物实验时若干注意事项621
16.7 样品的采集和农药的浸提方法622
16.7.1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623
16.7.2 农药的浸提和精制624
16.8 农药的定量法629
16.8.1 生物学的分析方法629
16.8.1.1 应用真菌孢子的方法629
16.8.1.2 应用真菌菌丝的方法631
16.8.1.3 效价测定法(水平扩散法)631
16.8.2 比色分析法,红外线吸收法,紫外线吸收法632
16.8.3 应用薄层色谱法(TLC)的分析法634
16.8.3.1 器具和试剂634
16.8.3.2 操作634
16.8.3.3 检测法634
16.8.3.4 注意点635
16.8.4 应用气相色谱法(GLC)的分析法635
16.8.4.1 定性测定636
16.8.4.2 定量测定637
引用文献639
附录641
Ⅰ.培养基组成和制作方法641
Ⅱ.染色液调制法668
Ⅲ.最或然数(Most Probable Number)表671
Ⅳ.农药名称对照表674
Ⅴ.抗生素一览表679
Ⅵ.抗生素的抗菌谱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