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典文学储存信息备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杜明通撰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0295X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6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典文学储存信息备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文字学方面的知识1
〔1〕世界文化四大发源地1
〔2〕世界最古老的文字2
〔3〕世界文字三大语系3
〔4〕国字4
〔5〕小学4
〔6〕文字前身的说法5
〔7〕传说中的造字三人6
〔8〕“仓颉始创汉字”说6
〔9〕“仓、沮”6
〔10〕“三仓”7
〔11〕文与字8
〔12〕文、字与书的区别8
〔13〕小学的门类9
〔14〕最早研究汉字形、音、义的著作9
〔15〕《尔雅》的命名和作者10
〔16〕“五雅”11
〔17〕许慎解释“六书”12
〔18〕文字三要素13
〔19〕“六书”的形、音、义13
〔20〕“六书”构义的发展14
〔21〕象形文字15
〔22〕象形十例15
〔23〕文字学上的所谓“古文”16
〔24〕甲骨文与钟鼎文17
〔25〕籀文与石鼓文17
〔26〕古文的变体——科斗文与奇字18
〔27〕字体作者的传说18
〔28〕秦书八体19
〔29〕莽书六体20
〔30〕十体书20
〔31〕汉字演变系统21
〔32〕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22
〔33〕我国第一次统一文字22
〔34〕各代文字递增概数23
〔35〕音韵学研究对象23
〔36〕音韵学上的时代分期24
〔37〕音韵学三派24
〔38〕“四声”、“五声”25
〔39〕长言、短言、缓言、急言26
〔40〕重音、轻音、迟音26
〔41〕“破音”与“叶音”27
〔42〕反切及反切法的创始28
〔43〕双声、叠韵28
〔44〕反切与双声叠韵29
〔45〕双声、叠韵的多音词29
〔46〕“联绵字”与“骈字”30
〔47〕七声31
〔48〕守温字母声类31
〔49〕发音四式“四呼”32
〔50〕五音配韵母32
〔51〕五音配乐律33
〔52〕七音及其与后世音乐比较33
〔53〕五音配四声34
〔54〕七音、七声对照表34
〔55〕五音配四方、四时35
〔56〕九音与四清35
〔57〕八音36
〔58〕十二律36
〔59〕百○六部诗韵37
〔60〕“平水诗韵”38
〔61〕“十三道辙”38
〔62〕韵辙分类对比表39
〔63〕解释古籍的常用方法40
〔64〕训诂六法41
〔65〕汉字字义引申法43
〔66〕实词和虚词47
〔67〕句读48
〔68〕康熙字典49
〔69〕注音字母49
〔70〕汉字书法上的“拨镫法”51
〔71〕运笔八法51
〔72〕永字八法52
第二部分 经学方面的知识54
〔73〕“经”的含义54
〔74〕经籍、经典与经学经术54
〔75〕“六经”命名之始55
〔76〕群经56
〔77〕经、传正名57
〔78〕四术、四业、六学、六籍57
〔79〕六经次序58
〔80〕大经、中经、少经59
〔81〕谶、纬59
〔82〕六艺60
〔83〕六艺的具体内容61
〔84〕古代学者论六经的内容、特点和教育作用62
〔85〕“三易”的传统解释63
〔86〕作《易》三个阶段的传说64
〔87〕“易”的意义65
〔88〕八卦的发生67
〔89〕八卦的卦形口诀68
〔90〕八卦代表的事物——八象69
〔91〕卦、爻与卦词、爻词69
〔92〕乾卦四德70
〔93〕六爻71
〔94〕小成卦和大成卦71
〔95〕十翼72
〔96〕从《易经》里学习和理解些什么72
〔97〕九卦论75
〔98〕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77
〔99〕洛书形象的附会口诀78
〔100〕洪范九畴79
〔101〕何谓“尚书”80
〔102〕“尚书六体”80
〔103〕《尚书》史料只存四代概略81
〔104〕“十六字心传”81
〔105〕《尚书》在史学和文学上的贡献82
〔106〕“尚书七观”83
〔107〕今、古文《尚书》83
〔108〕《古文尚书》有二84
〔109〕传诗四家及“三家诗”84
〔110〕《诗》的今、古文85
〔111〕“三百篇”85
〔112〕《诗经》的时代86
〔113〕《诗序》作者的传说86
〔114〕《诗》的四体及三体87
〔115〕《诗》的六义与三义87
〔116〕何谓“周南”、“召南”88
〔117〕“风”诗的来源88
〔118〕“二南”与“国风”88
〔119〕风、雅、颂的一般解释90
〔120〕风、雅、颂的特点比较90
〔121〕“正风”与“变风”91
〔122〕“正雅”与“变雅”91
〔123〕周颂与鲁颂、商颂92
〔124〕何谓赋、比、兴92
〔125〕《诗》的“四始”93
〔126〕《诗经》的句式93
〔127〕孔子论《诗》的作用94
〔128〕“三礼”95
〔129〕“三礼”、“三传”的得名96
〔130〕《礼记》部分篇目的作者96
〔131〕“五学”与“六学”97
〔132〕论述有关古代教学法程的二篇经传97
〔133〕《学记》在教学法上的贡献98
〔134〕“五礼”100
〔135〕“六礼”和“九礼”100
〔136〕“六典”101
〔137〕“古乐”、“雅乐”、“正乐”101
〔138〕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乐102
〔139〕《春秋》与鲁史103
〔140〕《春秋》的作者104
〔141〕《春秋》的命名104
〔142〕“壁经”、“葩经”、“麟经”105
〔143〕《春秋》的二字精神——褒贬105
〔144〕“五始”106
〔145〕“春秋三传”及“五传”107
〔148〕“春秋内外传”及“春秋后传”107
〔147〕《三传》传经的方式108
〔148〕《三传》写法异同举例108
〔149〕《三传》得失109
〔150〕左氏三长110
〔151〕公羊高论《春秋》的“三科九旨”111
〔152〕“四书”112
〔153〕何谓“论语”113
〔154〕“论语三家”113
〔155〕孔子的因材施教和分科施教114
〔156〕《孝经》作者115
〔157〕注、疏之祖115
〔158〕《十三经》的通行注本116
〔159〕经“今、古文学派”的经典来源和治经方法117
〔160〕“今、古文学派”观点分歧和经典传授情况118
〔161〕汉末郑玄出,经学派歧而为三119
〔162〕宋代经学家特点119
〔163〕“汉学”120
〔164〕清代汉、宋学派异点120
〔165〕清代“今、古文学派”与“宋学派”的对比特点121
〔166〕清代汉学的导引者121
〔167〕清代著名的考据家122
〔168〕清代经学派别122
〔169〕清代经学家治经的共同精神和治学特色123
〔170〕汉、唐、宋、清的研经特长123
〔171〕历代治经概况124
〔172〕“六经皆史”说及“孔子托古改制”说125
第三部分史学方面的知识126
〔173〕“史”及“史学”126
〔174〕古史职掌126
〔175〕“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的传统解释127
〔176〕现存的最古史书128
〔177〕周代文明的启示128
〔178〕东周时期各国史记名称130
〔179〕史学的演变131
〔180〕我国史学体例131
〔181〕“古史二家”132
〔182〕“史之六家”133
〔183〕史之“二体”及“三体”133
〔184〕刘知几提散史十类134
〔185〕最古的优秀史传文134
〔186〕《史记》的主要贡献135
〔187〕断代为史136
〔188〕“史、汉”137
〔189〕“三史”和“四史”137
〔190〕“二十四史”138
〔191〕其他史群合称139
〔192〕《史记》体例140
〔193〕“史记八书”141
〔194〕“汉书十志”142
〔195〕“九通”143
〔196〕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144
〔197〕“四郊学”、“四氏学”、“四门学”144
〔198〕中国目录学的创始145
〔199〕“七略”、“六略”、“七志”、“七录”146
〔200〕“四部”与“四库”147
〔201〕中国第一次图书大整编编成的《四库全书》148
〔202〕中国第一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49
〔203〕书之“五厄”150
〔204〕唐代文化对东方国家的影响151
〔205〕著称于世的中国四大发明152
〔206〕古代著名的史评家153
〔207〕史家三长154
〔208〕章学诚论“古文史传文十弊”155
〔209〕中国最早翻译的外国著作156
〔210〕中国第一部算学书《九章算术》156
第四部分 诸子学方面的知识158
〔211〕“子”的含义158
〔212〕“诸子百家”158
〔213〕“六家”与“九流十家”159
〔214〕晚周诸子主要学派的地区分布概况161
〔215〕诸子中习惯的名号合称163
〔216〕诸子争鸣中错综复杂的矛盾164
〔217〕儒家思想的特征165
〔218〕儒家人伦学观点的发展166
〔219〕孔、孟道德思想的出发点168
〔220〕老、庄、申、韩思想的发展170
〔221〕从文章角度看《老子》、《庄子》的三个对比特点171
〔222〕孟、庄的观点和辩才172
〔223〕从管、孟看儒法的为政基础和政策分歧174
〔224〕孟、荀异点177
〔225〕杨、墨异点178
〔226〕庄、墨思想观点和持身态度的显著对立179
〔227〕儒家与墨家对礼乐、仁、义的不同态度180
〔228〕儒家与农家对劳动的不同主张181
〔229〕道家与阴阳家的入世派实质181
〔230〕刑、名、法术的关系182
〔231〕?冠子的“九道论”183
〔232〕“诸子出于王官”说185
〔233〕“诸子与六艺的关系”说186
〔234〕“诸子各有所弊”说187
〔235〕周、秦诸子主要存书188
〔236〕汉魏六朝诸子流派的主要著录190
〔237〕兵法家的宝库——《武学七书》(《武经》)191
〔238〕“四子”、“五子”、“六子”及“十二子”193
〔239〕“三墨”、“八儒”194
〔240〕“七十二贤人”195
〔241〕孔庙祀典中的“四配”、“十哲”、“十二哲”196
〔242〕儒家的“卫道四师”197
〔243〕“宋学”与“理学”198
〔244〕宋代理学四派198
〔245〕朱、陆的见解分歧199
〔246〕“二程”、“二陆”及“程门四先生”200
〔247〕宋代“东南三贤”201
〔248〕“良知说”的发明人及其理学要点202
第五部分 文学源流方面的知识203
〔249〕“文”与“集”203
〔250〕文学的广、狭二义204
〔251〕文学的范围205
〔252〕“文”与“笔”206
〔253〕太古遗作的传说206
〔254〕“文学原于六经”说207
〔255〕“文体备于战国”说208
〔256〕历史上南北文学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209
〔257〕最古的北方诗集209
〔258〕最古的南方诗集210
〔259〕何谓“楚辞”211
〔260〕《离骚》的优点211
〔261〕赋家的鼻祖212
〔262〕屈、荀赋异点213
〔263〕诗、谣之别214
〔264〕赋、颂的主要差异214
〔265〕诗与赋214
〔266〕赋的特点215
〔267〕赋的功用216
〔268〕“赋出于风、雅”说217
〔269〕扬雄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218
〔270〕赋体219
〔271〕汉赋最早的作家220
〔272〕汉赋二派的代表220
〔273〕王、扬、枚、马221
〔274〕扬、马、班、张222
〔275〕“古赋十家”及“魏晋辞赋八家”222
〔276〕“八代”与“六朝”224
〔277〕两汉、六朝赋特征224
〔278〕骈文的创始225
〔279〕“四六体”225
〔280〕骈文与散文的异同227
〔281〕骈文与骈赋的异同227
〔282〕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大成者227
〔283〕“汉文三绝”228
〔284〕“古文六奇”229
〔285〕何谓“乐府”230
〔286〕乐府的创始230
〔287〕乐府歌词分类231
〔288〕乐府歌词杂名举例232
〔289〕乐府、古诗之分233
〔290〕五言诗的创始233
〔291〕七言诗的创始234
〔292〕其他杂言诗的兴起情况235
〔293〕“苏李体”和“柏梁体”236
〔294〕“联句”和“集句”237
〔295〕“回文”及“回文诗”238
〔296〕最古最长的叙事诗240
〔297〕汉末六朝间最有名的叙事诗240
〔298〕汉代著明的女作家241
〔299〕中国第一个女著述家241
〔300〕“三曹”及其诗歌风格242
〔301〕建安七子的不同风格243
〔302〕“竹林七贤”244
〔303〕魏晋六朝的诗风体派245
〔304〕宫体247
〔305〕竟陵八友247
〔306〕张、潘、左、陆248
〔307〕潘、陆、颜、谢248
〔308〕我国第一个田园诗人249
〔309〕影响六朝文风的因素250
〔310〕最早批评文的书251
〔311〕最早批评诗的书251
〔312〕最早提倡唯美主义文学者及最早的纯文学选集252
〔313〕魏晋六朝论文杂著253
〔314〕刘勰的论文“六观”标准254
〔315〕齐、梁以前诗作者师承表255
〔316〕南北朝乐府民歌256
〔317〕诗体257
〔318〕“四声”、“八病”(兼及平仄)258
〔319〕“旁纽”、“正纽”259
〔320〕刘勰论诗的“和”与“韵”260
〔321〕口语与声律261
〔322〕律诗的兴起263
〔323〕什么叫律诗264
〔324〕绝句266
〔325〕“近体诗”267
〔326〕楹联和春联267
〔327〕联语规律268
〔328〕唐诗分期及其代表作家270
〔329〕唐诗表现的丰富情趣271
〔330〕“竹枝词”271
〔331〕见于记载的唐诗数目272
〔332〕唐代的诗风体派272
〔333〕诗的酬和与次韵274
〔334〕唐宋诗人绰号举例275
〔335〕“李杜”及“小李杜”276
〔336〕杜甫的“三吏”、“三别”277
〔337〕唐代社会诗人277
〔338〕唐代山水诗人278
〔339〕“四唐人”278
〔340〕李、杜诗特点比较279
〔341〕关于《唐诗三百首》280
〔342〕骈文、古文的得名281
〔343〕“唐文三变”281
〔344〕唐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首倡者282
〔345〕唐代古文复兴运动的主将282
〔346〕中国六大文豪283
〔347〕唐宋八大家284
〔348〕词的兴起285
〔349〕诗、词区别286
〔350〕“诗馀”及“近体乐府”286
〔351〕词的牌名、分阕和填词287
〔352〕《花间集》与“花间派”287
〔353〕唐代第一词家288
〔354〕宫词288
〔355〕唐宋宫词三家289
〔356〕五代最著名的词人289
〔357〕宋词的“二变”290
〔358〕宋词的二派290
〔359〕宋代有代表性的词家291
〔360〕北宋词坛的首将292
〔361〕“鼓子词”293
〔362〕宋代两大女词人293
〔363〕“西崑体”及“李商隐体”294
〔364〕“江西诗派”294
〔365〕“苏黄”及“元祐体”295
〔366〕“三苏”、“大小苏”、“二苏”296
〔367〕苏门“四学士”及“六君子”296
〔368〕“岳、文、戚、史”297
〔369〕“南宋三大家”299
〔370〕“剑南派”300
〔371〕词曲同点301
〔372〕由词到曲的传变关系301
〔373〕“词馀”302
〔374〕词曲特征比较302
〔375〕戏曲的来源304
〔376〕曲和戏的结合305
〔377〕散曲和戏曲305
〔378〕新声306
〔379〕弹词306
〔380〕北曲和南曲307
〔381〕北曲和南曲的异点308
〔382〕元曲和明曲的异点309
〔383〕宫调309
〔384〕院本310
〔385〕“元曲四大家”(涵虚子的品评)310
〔386〕“元曲五大家”和“六大家”311
〔387〕“元曲双璧”311
〔388〕元曲“四大杰作”312
〔389〕《西厢记》的“四变”和“西厢八书”313
〔390〕明初“四大传奇”314
〔391〕临川四种曲——“玉茗堂四梦”315
〔392〕“清曲四大家”315
〔393〕清代第一传奇作家316
〔394〕“清曲双璧”316
〔395〕现代戏曲的三大本源317
〔396〕京剧和地方剧318
〔397〕戏曲和小说的主要同点和异点319
〔398〕宋代小说的演变319
〔399〕影响旧白话小说的古籍320
〔400〕“章回体”之祖320
〔401〕“平话”与“话本”321
〔402〕“小说”与“平话”322
〔403〕旧小说内容四种322
〔404〕旧小说体裁三类323
〔405〕唐代和明代的传奇323
〔406〕旧小说文词特点324
〔407〕古今“才子书”六种324
〔408〕元代“两大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325
〔409〕章回小说“三大巨著”(解弢评语)326
〔410〕神怪小说代表作327
〔411〕《三言》与《二拍》328
〔412〕清代“四大言情小说”329
〔413〕第一个小说批评家329
〔414〕清代杂记小说三家330
〔415〕晚清讽刺小说的一些典型331
〔416〕元明清小说十二大家332
〔417〕明代文学界风靡一时的名号标榜333
〔418〕明代的诗风体派335
〔419〕继承明代文风清初古文家勃兴的盛况336
〔420〕清代的“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336
〔421〕康、乾诗人的创作主张337
〔422〕“乾隆三诗人”338
〔423〕清末进步文人二派338
〔424〕明清科举二艺339
〔425〕历史上两次重大的古文运动340
〔426〕“桐城派”的导源及其首创者341
〔427〕方苞的古文义法和禁条342
〔428〕“文选派”与“桐城派”343
〔429〕“桐城派”与“阳湖派”343
〔430〕“桐城派”所选文集344
〔531〕关于《古文观止》344
〔432〕习作上的“三多”、“三易”、“四相”、“四要”论345
〔433〕古文的一般文体346
〔434〕中国古典诗文发展的阶段性348
〔435〕历代文学特长349
〔436〕中国文学演进十字诀349
〔437〕中国文学发展概况表351
〔438〕中国文人地理分布表352
后记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