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品分析质量保证与实验室认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食品分析质量保证与实验室认可](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4301880.jpg)
- 王叔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973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53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66页
- 主题词:数理统计-应用-食品分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食品分析质量保证与实验室认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部分食品分析数理统计1
1食品理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基础知识1
1.1 正确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1
1.2 测量不确定度的发展过程及动向1
1.3基本术语及其概念3
1.4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9
1.5 产生测量不确定度的原因10
1.6 数学模型和不确定度传播律14
1.7 常规检测工作中不确定度的评定16
1.7.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16
1.7.2 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22
1.7.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26
1.7.4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27
1.7.5 检测实验室的不确定度报告29
1.7.6 检测实验室应用不确定度的规定30
1.7.7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总流程31
1.8 测量不确定度在食品理化检验中的应用实例31
1.8.1 密度测定中的应用31
1.8.2 pH计电计示值误差和示值总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32
1.8.3 25mL比色管容量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36
1.8.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40
1.8.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45
1.8.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出限的测量不确定度50
1.8.7 气相色谱仪测定溶液浓度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54
1.8.8 直线回归计算及其不确定度评定58
1.8.9 制备铜标准溶液不确定度的评估60
1.8.10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浓度不确定度的评估65
1.8.11 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测定实验室研究的不确定度评定70
1.8.12 不锈钢食具容器中镉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77
1.8.13 食品中粗纤维测定不确定度的评估84
1.8.14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火腿肠中亚硝酸盐的不确定度评定90
2食品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98
2.1 有效数字及整理规则98
2.1.1 有效数字的概念98
2.1.2 数字修约规则98
2.1.3数字运算规则99
2.2.2 舍弃异常值的依据100
2.2.1 可疑值、极端值和异常值100
2.2分析数据的取舍100
2.2.3 可疑值检验的判别准则101
2.2.4 可疑值检验的方法和应用101
3显著性检验法及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107
3.1 t检验法107
3.1.1 用已知组成的标样评价分析方法107
3.1.2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108
3.1.3 配对比较试验数据109
3.2 F检验法111
4 回归分析及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112
4.1 直线回归方程式的求法及标准曲线的绘制112
4.2 回归方程的检验——相关系数检验法112
4.3 回归直线的精密度与置信区间114
4.4 直线回归的计算115
4.5 两条回归直线的比较117
5方差分析及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121
5.1 方差分析及其意义121
5.2 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121
5.3 两因素交叉分组全面试验的方差分析124
5.4 两因素系统分组全面试验的方差分析130
5.5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133
6极差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136
6.1 引言136
6.2 极差136
6.3估计标准差136
6.4判断异常值138
6.5 比较平均值139
6.6检查方差的一致性141
6.7进行方差分析142
7试验设计在食品检验方法学研究中的应用148
7.1 应用试验设计的意义148
7.2正交试验法149
7.2.1 正交试验法及其特点149
7.2.2 正交表的使用150
7.2.3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150
7.3 拟水平法155
7.4均匀设计试验法156
8统计软件在理化分析中的应用简介158
8.1概述158
8.2.1 用已知标样评价分析方法161
8.2 t检验161
8.2.2 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163
8.2.3 配对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165
8.3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167
8.4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Liner Regression)169
第二部分食品分析质量保证174
9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174
9.1 质量管理方针174
9.2 质量保证体系的设定与质量职能的分配174
9.3 实验室工作管理176
9.4质量体系文件和运行178
9.5人员与培训178
9.6结果与评价178
10.2 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179
10实验室工作条件的质量控制179
10.1 实验室环境179
10.2.1 实验室用水的级别180
10.2.2 实验室用水的技术要求180
10.2.3 实验室用水的储存181
10.2.4 实验室用水的试验方法181
10.2.5 实验室用水的制备183
10.3化学试剂184
10.3.1试剂的等级和标志184
10.3.2 化学试剂的保管185
10.4标准物质188
10.4.1 标准物质的定义188
10.4.2标准物质的分类与分级189
10.4.3标准物质的特征190
10.4.4标准物质的作用191
10.4.5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192
10.5 溶液193
10.5.1 溶液质量193
10.5.2 各种溶液的定义和浓度表示方法193
10.5.3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196
10.6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检定219
10.7 常用分析仪器检定规程220
10.7.1 分析天平的检定规程220
10.7.2 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JJG 196—1990)224
10.7.3 实验室pH(酸度)计检定规程(JJG 119—1984)247
10.7.4 自动旋光仪及自动旋光糖量计检定规程(JJG 675——1990)256
10.7.5 毛细管法熔点测定仪检定规程(JJG 701—1990)264
10.7.6 滤光光电比色计检定规程(JJG 179—1990)271
10.7.7 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JJG 178—1989)280
10.7.8 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JJG 375—1985)286
10.7.9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JJG 682—1990)294
10.7.10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JJG 689—1990)302
10.7.11 荧光分光光度计试行检定规程(JJG 537—1988)311
10.7.12 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检定规程(JJG 679—1990)321
10.7.1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JJG 694—1990)326
10.7.14 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0—1990)333
10.7.15 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 705—1990)341
11.2 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或minimum detectability)353
11分析方法的质量评价353
11.1灵敏度(sensitivity)353
11.3精密度(precision)355
11.4准确度(accuracy)356
11.5 费用与效益358
12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引用359
12.1 新技术、新方法的验证与引用359
12.1.1 目的359
12.1.2验证内容和方法359
12.2.1 目的361
12.2.2 内容和方法361
12.2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建立361
12.1.3结果与评价361
12.2.3结果与评价363
13分析质量的监控与评价364
13.1 分析误差364
13.1.1 系统误差364
13.1.2随机误差366
13.1.3 过失误差366
13.2实验室质量控制366
13.2.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366
13.2.2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379
13.2.3 实验室间分析质量评价379
14.2 实验室认可的目的和意义391
14.1 什么是实验室认可391
14.3 实验室认可的国际发展概况391
第三部分国家实验室认可391
14实验室认可概述391
14.4 我国实验室认可体系392
14.4.1 我国实验室认可的基本原则392
14.4.2 我国的实验室认可体系393
14.4.3 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和质检机构审查认可的异同395
14.5 实施实验室认可的过程396
15质量体系和质量体系文件403
15.1 质量体系403
15.2质量体系文件403
15.2.1 质量体系文件的概念403
15.2.2 质量体系文件的构成403
15.3 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和编写要求405
15.2.3 质量体系文件的特性405
15.2.4 质量体系文件的作用405
15.3.1 质量手册的编制406
15.3.2程序文件的编制408
15.3.3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410
15.3.4 质量记录的编制410
16实验室认可准则的理解及其应用412
16.1 组织412
16.2 质量体系416
16.3 文件控制418
16.4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420
16.5检测和校准的分包421
16.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22
16.7 服务客户423
16.8 抱怨424
16.9 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425
16.10 纠正措施426
16.11 预防措施427
16.12记录的控制428
16.13 内部审核430
16.14 管理评审432
16.15技术要求总则435
16.16人员437
16.17设施和环境条件438
16.18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440
16.19 设备445
16.20测量溯源性447
16.21 抽样452
16.22 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453
16.23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454
16.24 结果报告456
附件 实验室认可准则461
17质量手册示例477
18程序文件示例525
附录537
1t分布表(双边)537
2 F分布表538
3标准正态分布表540
4 正交表541
5均匀设计表547
主要参考文献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