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产业计量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产业计量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43562.jpg)
- 朱崇全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263701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6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75页
- 主题词:产业经济-计量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产业计量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1.1 产业计量学的提出1
1.1.1 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1
1.1.2 产业发展的计量需求3
1.1.3 计量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3
1.1.4 产业计量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4
1.2 产业计量学的学科意义6
1.2.1 计量学理论体系的补充与完善6
1.2.2 产业计量学与其他计量学分类的关系7
1.2.3 学术理论与计量技术研究的关系8
1.2.4 产业计量人材教育与培养8
1.3 产业计量学的研究内容8
1.3.1 产品的生命过程(含产业链关联性)计量要素链研究9
1.3.2 计量数据应用的正确性9
1.3.3 产业计量的工作基础9
1.4 产业计量学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应用10
1.4.1 产业需求研究10
1.4.2 产业计量实验室能力建设10
1.4.3 服务方式11
1.4.4 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11
参考文献12
第二章 产业经济对计量的需求13
2.1 产业经济概述13
2.1.1 我国的产业划分方法13
2.1.2 第一产业特征13
2.1.3 第二产业特征14
2.1.4 第三产业特征14
2.1.5 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特征15
2.2 产业发展对产业计量的宏观需求15
2.2.1 西方国家关于国家计量体系的描述15
2.2.2 西方国家对计量学的经济分析16
2.2.3 产业计量学对产业发展的宏观价值18
2.3 各产业集群的计量需求分析19
2.3.1 产业计量需求的共性特征19
2.3.2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20
2.3.3 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22
2.3.4 第一产业的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24
2.3.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量需求及其个性特征24
参考文献25
第三章 产业计量学应遵循的原则26
3.1 产业计量学的基本原则与原则26
3.1.1 广义原则的意义26
3.1.2 产业计量学的基本原则与原则26
3.2 产业计量学关注的核心问题26
3.3 产业计量学的基本原则27
3.3.1 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27
3.3.2 需求导向原则30
3.3.3 针对性原则30
3.3.4 互动性与协调性原则34
3.3.5 全程性原则35
3.3.6 实用(适用)性原则36
3.3.7 时效性原则37
3.3.8 计量法规、技术与管理要素相互支撑原则37
3.3.9 质量与效益平衡性原则38
3.3.10 相关方协同参与原则38
3.4 产业计量学的通用原则39
3.4.1 前瞻性原则39
3.4.2 持续改进原则40
3.4.3 社会资源公共性原则40
3.4.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性原则41
3.5 原则应用的注意事项42
参考文献42
第四章 产业计量的内容43
4.1 测量仪器设备的计量确认43
4.1.1 离线计量44
4.1.2 在线计量45
4.1.3 新型量值的传递及溯源47
4.1.4 强制检定的思考50
4.2 产品的终端检测50
4.2.1 离线终端检测51
4.2.2 在线终端检测53
4.3 产品形成过程中的量值测量与控制54
4.3.1 在复杂的技术过程中,寻求正确合理的测控方法54
4.3.2 获得量值的准确性研究55
4.3.3 产品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量值测量55
4.4 测量方法和质量控制(QC)技术研究56
4.4.1 测量方法的研究56
4.4.2 质量控制(QC)技术研究58
4.5 测量仪器检测设备的研究62
4.5.1 进行量值传递的仪器设备的研究63
4.5.2 质量检验或性能试验活动的测量设备的研究63
4.5.3 产品形成过程中质量控制测量设备的研究64
4.5.4 实现特定测量的仪器设备的研究64
4.6 测量信息化研究65
4.6.1 测量数据的获取66
4.6.2 测量数据传输67
4.6.3 测量数据分析处理69
4.6.4 测量信息化应用——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数据中心工程70
4.7 测量管理及体系73
4.7.1 测量管理及测量管理体系的定义73
4.7.2 法制计量管理及体系74
4.7.3 校准及检测实验室能力认可构成的测量管理体系75
4.7.4 产业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75
参考文献76
第五章 产业计量的经济数学模型78
5.1 产业计量的经济效益78
5.2 产业计量的经济效益数学模型79
5.2.1 产业计量对产品质量保证贡献的收益G(q)80
5.2.2 产业计量对产品成本的减少贡献的收益J(c)88
5.2.3 产业计量对产品使用价值(效用)贡献的收益f(v)92
5.2.4 投入产业计量的总成本Csp(q,c,v)93
5.3 产业计量经济投入模型94
5.3.1 产品总投入94
5.3.2 产业计量的投入组成95
5.3.3 最佳产业计量投入的计算96
参考文献97
第六章 产业计量的设计及实施98
6.1 产业计量设计的原则98
6.2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98
6.2.1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构架98
6.2.2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角色100
6.2.3 产业计量社会服务体系与现行计量管理体系的关系101
6.3 企业的产业计量设计及实施平台建设101
6.3.1 产业计量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101
6.3.2 以实现战略为目标的产业计量设计102
6.3.3 计量保证方案102
6.4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功能设计要点103
6.4.1 设计服务104
6.4.2 检测服务104
6.4.3 咨询服务105
6.4.4 培训服务105
6.5 国家产业计量技术中心建设规划要点105
6.6 计量服务产业的案例106
参考文献113
第七章 产业计量的管理机制114
7.1 我国现行的计量保证体系114
7.1.1 我国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114
7.1.2 我国现行的计量技术保障体系115
7.1.3 我国现行的计量管理体系115
7.1.4 我国现行的计量人员管理体系116
7.1.5 我国计量保证体系的发展方向117
7.2 建立完善的产业计量法律法规体系120
7.2.1 校准溯源的法规以及与国际的接轨121
7.2.2 检定规程和校准技术规范与产业技术发展的适应性121
7.3 产业计量量传溯源体系的建立与完善121
7.3.1 计量基、标准的建设模式122
7.3.2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计量技术能力的建设122
7.3.3 量值溯源渠道的拓展122
7.4 企业计量实施平台的建设122
7.5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的建立123
7.5.1 产业计量技术保障体系的构建123
7.5.2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的职能及技术服务支持体系125
7.5.3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与产业创新体系126
7.5.4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能力建设示例126
7.6 产业计量的能力确认与授权制度127
7.6.1 产业计量技术服务的特点127
7.6.2 产业计量技术平台能力认定(授权)体系的建立128
7.6.3 产业计量技术人员能力培训与考核体系的建立129
7.7 产业计量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建立130
7.8 产业计量协作体系的建立130
7.8.1 产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的设立130
7.8.2 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130
参考文献131
第八章 产业计量人才教育与培养132
8.1 计量人员教育与培养机制的完善132
8.1.1 计量人才基础教育的系统性132
8.1.2 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133
8.1.3 计量人员授权考核制度的完善133
8.1.4 企业计量人员的能力提升134
8.2 产业计量人才教育与培养机制的建立134
8.2.1 产业计量人才的高等教育培养134
8.2.2 产业计量人才的科学研究培育134
8.2.3 继续教育制度与计量人员能力提升135
8.2.4 产业计量项目实施的计量人才造就135
8.3 产业计量人才资格确认(授权)制度的完善135
8.3.1 产业计量人才考核与授权制度的建立135
8.3.2 产业计量人才监管制度的设置136
参考文献136
第九章 产业计量展望137
附录 产业计量学应用的实例分析139
实例一 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产业计量139
实例二 产业计量学在服装产品领域的应用145
作者感言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