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市场经济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市场经济学通论
  • 杨永华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2128X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66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市场经济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1

第一章 市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

1.1 政治经济学概念3

1.2 经济概念4

1.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5

1.4 本书研究中国正在发育中的市场经济7

1.5 经济规律8

1.6 政治经济学范畴9

1.7 政治经济学的体系10

1.8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3

第二章 市场经济基本概念15

2.1 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15

2.2 市场经济18

2.3 计划经济20

2.4 自然经济22

2.5 商品经济24

2.6 市场经济本身没有特定的社会性质25

【附】2.1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的争论27

2.7 市场经济原因社会分工说29

【附】2.2 社会分工说简史32

2.8 市场34

2.9 商品35

2.10 劳动价值论37

【附】2.3 生产费用论价值和边际效用价值论40

第二篇 市场经济主体45

第三章 经济人47

3.1 经济人47

3.2 物质利益原则49

3.4 自然人52

3.3 经济人的动力问题52

3.5 法人53

第四章 劳动力所有者56

4.1 劳动力所有者56

4.2 劳动力商品58

4.3 劳动力价值61

4.4 工资62

4.5 工资改革64

【附】4.1 我国工资体制的形成和现状66

【附】4.2 关于按劳分配理论71

第五章 财产所有者74

5.1 社会主义下的个人财产74

5.2 个人财产的形式76

5.3 个人财产的保值和增殖78

5.4 个体户79

5.5 资本收益82

5.6 个人收入87

5.7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89

5.8 剥削收入和收入不公平91

第六章 消费者95

6.1 取得消费品的三种方式95

6.2 假设:完善的消费品市场97

6.3 假设:有充分的货币支付98

6.4 消费者选择原则100

6.5 消费者购买105

6.6 自然人预算均衡106

6.7 恩格尔定律108

第七章 现代企业110

7.1 现代企业制度110

7.2 公司113

7.3 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115

7.4 成本与收益116

7.5 利润最大化原则121

7.6 企业均衡122

7.7 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123

第八章 国有企业126

8.1 国有企业的传统体制126

8.2 国有企业改革的两权分离思路127

8.3 传统的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出现不适应症131

8.4 国有企业改革方案选择133

8.5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36

第九章 乡镇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142

9.1 乡镇企业142

9.2 股份合作企业148

【附】9.1 农村民营企业的演变153

【附】9.2 农业生产责任制154

第十章 私营企业158

10.1 私营企业的定义158

10.2 私营企业的地位161

10.3 私营企业的作用162

第十一章 外商投资企业165

11.1 外商投资企业165

11.2 外商投资企业的积极作用167

11.3 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169

11.4 继续发展外商投资企业173

【附】11.1 外商投资企业的地区分布特征175

【附】11.2 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的问题181

第三篇 市场经济运行187

第十二章 市场体系189

12.1 市场体系189

12.2 资本市场191

12.3 生产资料市场193

12.4 劳动力市场195

12.5 土地市场197

12.6 企业产权市场199

12.7 技术市场200

12.8 信息市场202

第十三章 交易方式205

13.1 零售商业205

13.2 批发商业207

13.3 期货交易208

13.4 赊销赊购和商业信用212

第十四章 需求和供给215

14.1 需求215

14.2 供给218

14.3 均衡价格221

14.4 需求弹性224

14.5 供给弹性229

14.6 蛛网理论231

14.7 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选择234

14.8 帕累托最优状态238

第十五章 价格机制241

15.1 价格241

15.2 价格机制243

15.3 价格体制改革245

15.4 市场经济价格体系248

【附】15.1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250

第十六章 货币机制258

16.1 货币258

16.2 货币供求260

16.3 货币流通266

16.4 货币供应量与通胀269

16.5 货币与资源配置274

第十七章 市场结构277

17.1 完全竞争市场277

17.2 纯粹垄断市场280

17.3 垄断竞争市场285

17.4 寡头垄断市场288

17.5 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290

第十八章 市场经济宏观运行分析297

18.1 宏观经济界定297

18.2 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299

18.3 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300

18.4 国民收入306

19.1 均衡概念311

第十九章 均衡运行311

19.2 一般均衡模型312

19.3 马克思的均衡模型317

19.4 总量均衡326

19.5 投入产出法334

19.6 IS-LM图形339

19.7 非均衡分析342

19.8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运行345

第二十章 价值规律351

20.1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351

20.2 价值规律是一个规律体系353

【附】20.1 计划经济规律体系358

第四篇 经济发展363

第二十一章 经济周期365

21.1 市场经济发育与经济发展365

21.2 经济周期理论366

21.3 中国的经济周期373

第二十二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379

22.1 经济增长理论379

22.2 经济发展理论387

22.3 工业化理论394

第二十三章 工业化资本形成的市场形式399

23.1 工业化初始资本形成的非市场形式399

23.2 工业化初始资本形成的市场形式405

23.3 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形成410

第二十四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通道416

24.1 非市场通道416

24.2 市场通道418

24.3 非市场通道转向市场通道423

24.4 加速培育劳动力市场428

【附】24.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预测431

第二十五章 产业结构转换435

25.1 产业分类435

25.2 产业结构441

25.3 均衡增长445

25.4 非均衡增长产业结构的转换449

第二十六章 城市化浪潮455

26.1 城市化和市场经济455

26.2 城市化和工业化457

26.3 建立市场经济城460

第二十七章 区域经济结构463

27.1 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463

27.2 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态势467

27.3 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471

27.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475

28.1 信息革命478

第二十八章 信息革命478

28.2 信息社会481

28.3 信息产业484

28.4 信息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前途488

第五篇 对外开放493

第二十九章 市场经济与开放经济495

29.1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495

29.2 从封闭走向开放499

29.3 对外开放地区501

29.4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505

29.5 对外开放的风险508

第三十章 对外贸易513

30.1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513

30.2 国际分工515

30.3 比较利益理论518

30.4 等价交换理论522

30.5 国际剥削理论526

30.6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532

30.7 迅速发展的中国对外贸易535

第三十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539

31.1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539

31.2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43

31.3 中国与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545

第三十二章 国际收支553

32.1 外汇汇率553

32.2 汇率与国际收支558

32.3 国际收支帐户564

32.4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567

第六篇 政府职能575

33.1 政府概念577

第三十三章 市场和政府577

33.2 政府调节的根据:市场失效论579

33.3 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586

33.4 政府失效论591

第三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595

34.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595

34.2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597

34.3 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600

34.4 税收政策601

34.5 赤字财政政策605

34.6 国债和公开市场业务611

34.7 准备金率与贴现率614

34.8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搭配615

【附】34.1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616

【附】34.2 中国税收体制的演变617

第三十五章 法制管理623

35.1 经济关系决定法律关系623

35.2 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625

35.3 加快建设市场经济法律体系630

第三十六章 社会管理632

36.1 市场经济发育时期的社会震荡632

36.2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规律性现象635

36.3 社会震荡的制度原因639

36.4 加强社会管理642

第三十七章 改革战略选择645

37.1 经济体制改革645

37.2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难度649

37.3 改革战略选择657

37.4 加速改革进程的对策建议660

后记6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