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教育特长培训 二胡名师指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谭小驷,高炳点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 ISBN:788479041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85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1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教育特长培训 二胡名师指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二胡的基本知识1
第一节 二胡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简况1
第二节 二胡的构造及各部件的作用1
一、琴筒2
二、琴杆2
三、弓子2
四、琴弦2
五、琴码2
六、千斤3
第三节 二胡的定弦与音域3
第四节 二胡演奏的基本姿势3
一、坐姿3
二、持琴与持弓3
三、按弦的基本动作5
第五节 二胡演奏的常用符号5
一、弓法符号5
二、指法符号6
三、力度和速度常用的符号6
第六节 二胡演奏传统的一把位指法示意图7
第七节 把位的划分9
第八节 弓段的划分10
第二章 二胡演奏的技法11
第一节 右手弓法的各种基本技巧11
一、长弓11
二、分弓11
三、连弓12
四、快弓12
五、跳弓12
六、顿弓与断弓13
七、抛弓13
八、小抖弓14
九、颤弓14
十、拨弦15
第二节 左手的各种基本技巧16
一、揉弦16
二、滑音16
三、颤音和打音18
四、泛音19
第三章 二胡的基础练习21
第一节 D调上的各种基本练习21
一、空弦练习21
二、音阶练习23
三、内弦练习23
四、外弦练习23
五、第一把位的换弦练习24
六、分弓练习24
七、连弓练习26
八、连弓与附点音符练习28
九、D调音阶换把练习29
十、乐曲练习31
闪烁的小星星31
玛依拉32
鄂伦春小唱32
我爱北京天安门33
山村初晓33
凤阳花鼓34
田园春色34
第二节 G调上的各种基本练习35
一、第一把位练习35
二、G调上换把(音阶)练习38
三、连弓练习38
四、上把综合练习39
五、音阶换把练习40
六、换弦和换把的综合练习41
七、乐曲练习42
娃哈哈42
邀请舞曲42
嘀哩,嘀哩42
山青水秀好风光43
孟姜女43
卖报歌44
铃儿响叮当44
小白船44
送别45
打黄羊调46
绣荷包46
翻身农奴把歌唱47
第三节 F调上的各种基本练习47
一、第一把位练习47
二、第一把位连弓练习50
三、五声音阶模进练习51
四、乐曲练习51
四季歌51
内蒙古小调52
让我们荡起双桨52
我爱我的台湾岛53
牧羊姑娘53
采茶扑蝶54
第四节 C调上的各种基本练习55
一、第一把位练习55
二、第一把位指法和连弓的练习56
三、C调上式练习57
四、C调下式练习58
五、乐曲练习59
花儿与少年59
绣荷包59
军民大生产60
谁不说俺家乡好60
第五节 B调各种基本练习61
一、音阶练习61
二、五声音阶练习63
三、连弓、分弓及上把音准校正练习64
四、乐曲练习65
沂蒙山小调65
喀秋莎65
红莓花儿开66
唱支山歌给党听66
知音67
第六节 A调上的各种基本练习68
一、音阶练习68
二、乐曲练习69
小茉莉69
苏武牧羊70
阿佤人民唱新歌71
第七节 揉弦、颤音、快弓、跳弓、顿弓及抛弓的练习71
一、揉弦练习71
二、颤音练习76
三、快弓练习80
四、跳弓、顿弓与抛弓的练习84
第八节 综合技术练习93
一、上把指距练习93
二、指序练习94
三、C调力度练习95
四、垫指滑音练习96
五、四种换弦练习97
六、十一种换弦练习99
七、快速交替指法练习99
八、快速分弓及换把练习100
九、快速大跳练习101
十、综合练习102
十一、轻快的练习103
十二、转调综合练习105
十三、垫指滑音练习107
第四章 部分名曲赏析109
一、《病中吟》赏析109
二、《良宵》赏析112
三、《光明行》赏析114
四、《空山鸟语》赏析117
五、《汉宫秋月》赏析120
六、《二泉映月》赏析124
七、《听松》赏析129
八、《赛马》赏析131
九、《江河水》赏析134
十、《豫北叙事曲》赏析137
十一、《三门峡畅想曲》赏析143
十二、《洪湖人民的心愿》赏析154
十三、《葡萄熟了》赏析161
十四、《一枝花》赏析168
十五、《斑竹泪》赏析178
后记184